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關燈
小
中
大
,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轲稱太王去邠。
此豈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圓鑿,其能入乎?”又《老莊列傳》:“周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窺,然則要本歸于老子之言……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講學著書皆無與于當時之風氣,而其及于後世之影響,乃轉過于諸家,是知公理自在人心,不可徒以一時之盛衰計也。
諸子之學,大都相因而生。
有因前人之學,而研之益深者;有因他人之說,而攻之甚力者。
如楊朱、列禦寇之學,皆出于老聃,而其言天人性命之故,則進于老子;墨翟學說,既與楊、列相反。
(墨子攻擊儒家最甚,攻楊子者頗少,惟《兼愛》下篇别君之言曰:“吾惡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情也。
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驷馳而過隙也”雲雲,正是指斥楊家之言。
)又專攻孔子,而以先聖之學,别立一宗。
孟子承孔子之學,言性言政,皆進于孔子,而力辟楊、墨二家之說。
然其痛恨當世窮兵黩武之風,則與墨子同。
宋钘、尹文救民之鬥,禁攻寝兵,似與墨同矣,而其以心為主與墨異, 《莊子·天下篇》:“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歡,以調海内,請欲置之以為主。
”是宋钘、尹文之主張,專以人心之不樂戰鬥為主,不似墨之歸本于“天志”也。
以利為言與孟異。
《孟子·告子》:“宋牼将之楚。
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将見楚王,說而罷之。
楚王不悅,我将見秦王,說而罷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号則不可。
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
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莊子之學,又進于楊朱、列禦寇,亦稱述孔、墨,而以《齊物論》為歸,然與慎到等之齊萬物者又不同。
(按慎到等齊萬物以為首,笑天下之尚賢,非天下之大聖,莊子斥為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
蓋莊子之齊物,自有所謂内聖外王之道在,慎到等惟持萬物平等之觀,而于原始之道未有所見也。
)荀子宗孔而非墨,而其言性惡,與孟子相反。
其治名學,又進于孔、孟而與墨同源焉。
故諸子之學,固皆角立不相下,然綜合而觀之,适可為學術演進之證。
其所因于他人者,有正有反,正者固已究極其歸宿,反者乃益搜集其剩餘,而其為進步,乃正相等也。
諸子之書,家别人異。
欲究其全,當别為專書。
近人喜言諸子之學,尤喜掇拾其破碎不完者,以傅會西人之說。
(如清季學者,震于西人制造之學,則盛稱墨子之格術。
如劉嶽雲《墨子格術解》曰:“日光具紅、黃、綠、紫、橙黃、靛、藍七色,試以三棱透鏡即見。
若物盡受全日之光,則為白色;若滅其入質之光線,則為黑色。
照相之巧,全在用其白、黑二色,以為陰陽向背之别,而數千年前之墨子已發其理。
”[26]近人習于西人邏輯之學,則又标舉墨子及惠施、公孫龍等之名學,如梁啟超《墨學微》曰:“墨子所謂名,即論理學所謂名辭;墨子所謂辭,即論理學所謂名題;墨子所謂說,即論理學所謂前提等。
”) 而于牖民覺世之大義,或反棄之不講。
如孟子之辯義利,(孟子時功利主義極盛,如商君曰:“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禮。
”以社會進化曆史變遷之理觀之,固亦可成一說。
然專以強利為目的,其流極必至于不顧人道群德;易言之,則可曰:苟可以強國,不顧公理;苟可以利民,不問人格[27]。
今世強國侵略主義,即此耳。
孟子生其時,力持正義,如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君子不為也。
”又曰:“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欤?”皆極端與功利論相反。
當時雖不見從,而後世服習其說,凡士大夫之所主張,皆以重義輕利為立國根本。
)墨子及孟子之非攻戰,(孟子、墨子皆抱非兵主義,惟墨子尚欲以器械制善戰者,孟子則一律斥之,此其異也。
《孟子》曰:“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
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其言痛切極矣。
後世人君,雖多有以武功立國者,而凡儒者之言論,史家之記載,文人之歌詠,恒斥其非,而專以尚德恤民為美。
此亦可證之近事,而知吾民德之高尚有自來矣[28]。
近世西人之誤,在以國家與個人不同,日逞其弱肉強食之謀,而墨子則早見及之。
其《非攻篇》曰:“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今至大為攻國不義,則不之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又曰:“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
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可為知義與不知義之辨乎?”蓋墨子以國家與個人無别,悉當以義為斷,其理至明;而當時謂攻國為義者,殆亦必有如近世國家學者之說,歧國家道德與人民道德為二也。
吾國兵禍之烈,極于戰國,而其時之學者,即大倡反對之論,此亦可見吾民覺悟之早,與其愛好和平之性之獨優矣[29]。
)子思、孟子之論性,(子思作《中庸》,首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即示人以性善也。
性如不善,則率之不得為道矣。
孟子暢言性善之旨,其原實出于子思。
然當舉世大亂之時,不因人類之殘賊兇惡,而懷憎惡厭棄之意,且極力推明人皆可以為堯、舜,尤有功于教育。
蓋人心之觀念,每因環境而變,見環境之多善人,則以人性為善;見環境之多惡人,則以人性為不善。
惟究極性道之原者,能不為環境所囿,不就人心之現狀及結果而論,而就第一念指示人群,使人憬然有以自勉,而絕去其自暴自棄之萌,其為功于人類何如哉!荀子言性惡,已為當世惡人所囿,而不能免于憤激,而欲以禮義教化矯之。
如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
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蓋荀子之時,争奪殘賊淫亂之人,殆又甚于孟子之時。
荀子疾其所為,因謂其性固如此,而不知是說已大悖于教育原理。
使人之性本不具有辭讓合理之德,雖有師法,何能動之?郝蘭臯等解“僞”字作“為”字,以為荀子辯護;不知“為”字亦是強勉矯飾,非出于自然也。
)列子、荀子之論學,(《列子》書中,教人為學之法最多。
如壺丘子示季鹹以未始出吾宗,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
又學于老商九年,然後心凝形釋,既自以其為學诏人。
又如《湯問篇》所述師文學琴,薛譚學讴,紀昌學射,造父學禦等,皆示人以專心壹志學道之功,非徒教人以虛無誕妄之說也。
荀子言性雖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轲稱太王去邠。
此豈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圓鑿,其能入乎?”又《老莊列傳》:“周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窺,然則要本歸于老子之言……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講學著書皆無與于當時之風氣,而其及于後世之影響,乃轉過于諸家,是知公理自在人心,不可徒以一時之盛衰計也。
諸子之學,大都相因而生。
有因前人之學,而研之益深者;有因他人之說,而攻之甚力者。
如楊朱、列禦寇之學,皆出于老聃,而其言天人性命之故,則進于老子;墨翟學說,既與楊、列相反。
(墨子攻擊儒家最甚,攻楊子者頗少,惟《兼愛》下篇别君之言曰:“吾惡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情也。
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驷馳而過隙也”雲雲,正是指斥楊家之言。
)又專攻孔子,而以先聖之學,别立一宗。
孟子承孔子之學,言性言政,皆進于孔子,而力辟楊、墨二家之說。
然其痛恨當世窮兵黩武之風,則與墨子同。
宋钘、尹文救民之鬥,禁攻寝兵,似與墨同矣,而其以心為主與墨異, 《莊子·天下篇》:“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歡,以調海内,請欲置之以為主。
”是宋钘、尹文之主張,專以人心之不樂戰鬥為主,不似墨之歸本于“天志”也。
以利為言與孟異。
《孟子·告子》:“宋牼将之楚。
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将見楚王,說而罷之。
楚王不悅,我将見秦王,說而罷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号則不可。
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
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莊子之學,又進于楊朱、列禦寇,亦稱述孔、墨,而以《齊物論》為歸,然與慎到等之齊萬物者又不同。
(按慎到等齊萬物以為首,笑天下之尚賢,非天下之大聖,莊子斥為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
蓋莊子之齊物,自有所謂内聖外王之道在,慎到等惟持萬物平等之觀,而于原始之道未有所見也。
)荀子宗孔而非墨,而其言性惡,與孟子相反。
其治名學,又進于孔、孟而與墨同源焉。
故諸子之學,固皆角立不相下,然綜合而觀之,适可為學術演進之證。
其所因于他人者,有正有反,正者固已究極其歸宿,反者乃益搜集其剩餘,而其為進步,乃正相等也。
諸子之書,家别人異。
欲究其全,當别為專書。
近人喜言諸子之學,尤喜掇拾其破碎不完者,以傅會西人之說。
(如清季學者,震于西人制造之學,則盛稱墨子之格術。
如劉嶽雲《墨子格術解》曰:“日光具紅、黃、綠、紫、橙黃、靛、藍七色,試以三棱透鏡即見。
若物盡受全日之光,則為白色;若滅其入質之光線,則為黑色。
照相之巧,全在用其白、黑二色,以為陰陽向背之别,而數千年前之墨子已發其理。
”[26]近人習于西人邏輯之學,則又标舉墨子及惠施、公孫龍等之名學,如梁啟超《墨學微》曰:“墨子所謂名,即論理學所謂名辭;墨子所謂辭,即論理學所謂名題;墨子所謂說,即論理學所謂前提等。
”) 而于牖民覺世之大義,或反棄之不講。
如孟子之辯義利,(孟子時功利主義極盛,如商君曰:“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禮。
”以社會進化曆史變遷之理觀之,固亦可成一說。
然專以強利為目的,其流極必至于不顧人道群德;易言之,則可曰:苟可以強國,不顧公理;苟可以利民,不問人格[27]。
今世強國侵略主義,即此耳。
孟子生其時,力持正義,如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君子不為也。
”又曰:“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欤?”皆極端與功利論相反。
當時雖不見從,而後世服習其說,凡士大夫之所主張,皆以重義輕利為立國根本。
)墨子及孟子之非攻戰,(孟子、墨子皆抱非兵主義,惟墨子尚欲以器械制善戰者,孟子則一律斥之,此其異也。
《孟子》曰:“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
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其言痛切極矣。
後世人君,雖多有以武功立國者,而凡儒者之言論,史家之記載,文人之歌詠,恒斥其非,而專以尚德恤民為美。
此亦可證之近事,而知吾民德之高尚有自來矣[28]。
近世西人之誤,在以國家與個人不同,日逞其弱肉強食之謀,而墨子則早見及之。
其《非攻篇》曰:“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今至大為攻國不義,則不之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又曰:“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
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可為知義與不知義之辨乎?”蓋墨子以國家與個人無别,悉當以義為斷,其理至明;而當時謂攻國為義者,殆亦必有如近世國家學者之說,歧國家道德與人民道德為二也。
吾國兵禍之烈,極于戰國,而其時之學者,即大倡反對之論,此亦可見吾民覺悟之早,與其愛好和平之性之獨優矣[29]。
)子思、孟子之論性,(子思作《中庸》,首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即示人以性善也。
性如不善,則率之不得為道矣。
孟子暢言性善之旨,其原實出于子思。
然當舉世大亂之時,不因人類之殘賊兇惡,而懷憎惡厭棄之意,且極力推明人皆可以為堯、舜,尤有功于教育。
蓋人心之觀念,每因環境而變,見環境之多善人,則以人性為善;見環境之多惡人,則以人性為不善。
惟究極性道之原者,能不為環境所囿,不就人心之現狀及結果而論,而就第一念指示人群,使人憬然有以自勉,而絕去其自暴自棄之萌,其為功于人類何如哉!荀子言性惡,已為當世惡人所囿,而不能免于憤激,而欲以禮義教化矯之。
如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
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蓋荀子之時,争奪殘賊淫亂之人,殆又甚于孟子之時。
荀子疾其所為,因謂其性固如此,而不知是說已大悖于教育原理。
使人之性本不具有辭讓合理之德,雖有師法,何能動之?郝蘭臯等解“僞”字作“為”字,以為荀子辯護;不知“為”字亦是強勉矯飾,非出于自然也。
)列子、荀子之論學,(《列子》書中,教人為學之法最多。
如壺丘子示季鹹以未始出吾宗,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
又學于老商九年,然後心凝形釋,既自以其為學诏人。
又如《湯問篇》所述師文學琴,薛譚學讴,紀昌學射,造父學禦等,皆示人以專心壹志學道之功,非徒教人以虛無誕妄之說也。
荀子言性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