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關燈
小
中
大
師壺丘子、老商氏,
《列子·黃帝篇》:“有神巫自齊來,處于鄭,命曰季鹹,知人生死、存亡、禍福、夭壽,期以歲、月、旬、日,如神。
鄭人見之,皆避而走。
列子見之而心醉,而歸以告壺丘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仲尼篇》:“子列子既師壺丘子林。
”《黃帝篇》:“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
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仲尼篇》:“子列子學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顔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更無利害。
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
如斯而已。
” 其弟子甚多, 《列子·仲尼篇》:“子列子而與南郭子連牆,二十年不相谒請;……門之徒役,以為子列子與南郭子有敵,不疑。
有自楚來者,問子列子曰:‘先生與南郭子奚敵?’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虛,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知,形無惕。
往将奚為?雖然,試與汝偕往。
’閱弟子四十人同行。
”《天瑞篇》:“子列子适衛,食于道。
從者見百歲髑髅,攓蓬而指。
顧謂弟子伯豐曰:唯予與彼知而未嘗生未嘗死也。
” 然《列子》多寓言,亦未必可盡信。
《列子·黃帝篇》:“楊朱南之沛,遇老子。
”注:“楊朱不與老子同時,此皆寓言也。
” 要而論之,戰國時傳授學術者,猶以齊、魯為多,子思、孟子、屍佼之類,皆魯人也。
蘇秦、張儀、荀卿俱至齊遊學,而荀卿在齊最為老師。
《史記·荀卿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 《列子》稱齊、魯多機,明其時齊、魯人材獨多矣。
《列子·仲尼篇》:“伯豐子之從者曰:大夫不聞齊、魯之多機乎?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聲樂者,有善治書數者,有善治軍旅者,有善治宗廟者,群才備也。
” 諸子之學之影響及于當時者,其初以墨學為最盛,南被楚、越, 《墨子·魯問篇》:“楚惠王将攻宋,墨子自魯至郢止之。
”“子墨子遊公尚過于越,公尚過說越王,越王大說。
謂公尚過曰:‘先生苟能使子墨子至于越而教寡人,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裡以封子墨子。
’” 西及秦國, 《呂氏春秋·去宥篇》:“東方之墨者謝子,将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
” 故其時有東方之墨者,西方之墨者,南方之墨者。
《莊子·天下篇》:“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
” 世稱為顯學,且曰其言盈天下,而其後遂日微。
今之論者,謂由于儒家、法家反對其說,及墨家詭辯太微妙之故。
吾以為别有三因焉。
一則刻苦太過,不近人情。
《莊子·天下篇》:“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
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後已矣。
亂之上也,治之下也。
” 一則互相猜忌,争為巨子。
《莊子·天下篇》:“南方之墨者……倍谲不同,相謂别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呂氏春秋·去宥篇》:“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于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
其為人甚險,将奮于說以取少主也。
’王因藏怒以待之。
謝子至,說王。
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
” 一則骛外徇名,易為世奪。
《呂氏春秋·上德篇》:“墨者巨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
陽城君令守于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
’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于喪所。
陽城君與焉,荊罪之。
陽城君走,荊收其國。
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谏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
無益也,而絕墨者于世,不可。
’孟勝曰:‘不然。
吾于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
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于墨者矣;求賢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25]。
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
我将屬巨子于宋之田襄子。
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
’還殁頭前于孟勝,因使二人傳巨子于田襄子。
孟勝死,弟子死之者八十三人,二人以緻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勝于荊。
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巨子于我矣。
’不聽,遂反死之。
” 此皆其驟盛于一時,而卒不能不同化于他派之故,不可專病異己者之排擊也。
墨學衰而法家、縱橫家大盛。
商君之威嚴,殆有過于今之督軍。
《史記·商君傳》:“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骈脅者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
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 蘇秦之智術,亦幾為當時天下之泰鬥。
《史記·蘇秦傳》:“蘇秦死,蘇代複重于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
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
……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 三晉之士,人人攘臂言縱橫矣。
《史記·張儀傳贊》:“太史公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
” 同時與法家、縱橫家颉颃者,則有陰陽家。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驺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萬餘言。
其語闳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于齊。
适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
适趙,平原君側行撇席。
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
作《主運》。
其遊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轲困乎齊、梁同乎哉!” 迄漢代,其學尤盛,而儒、道二家,初未嘗得權憑勢而有所為,與世枘鑿,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孟子荀卿列傳》:“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
鄭人見之,皆避而走。
列子見之而心醉,而歸以告壺丘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仲尼篇》:“子列子既師壺丘子林。
”《黃帝篇》:“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
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仲尼篇》:“子列子學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顔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更無利害。
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
如斯而已。
” 其弟子甚多, 《列子·仲尼篇》:“子列子而與南郭子連牆,二十年不相谒請;……門之徒役,以為子列子與南郭子有敵,不疑。
有自楚來者,問子列子曰:‘先生與南郭子奚敵?’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虛,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知,形無惕。
往将奚為?雖然,試與汝偕往。
’閱弟子四十人同行。
”《天瑞篇》:“子列子适衛,食于道。
從者見百歲髑髅,攓蓬而指。
顧謂弟子伯豐曰:唯予與彼知而未嘗生未嘗死也。
” 然《列子》多寓言,亦未必可盡信。
《列子·黃帝篇》:“楊朱南之沛,遇老子。
”注:“楊朱不與老子同時,此皆寓言也。
” 要而論之,戰國時傳授學術者,猶以齊、魯為多,子思、孟子、屍佼之類,皆魯人也。
蘇秦、張儀、荀卿俱至齊遊學,而荀卿在齊最為老師。
《史記·荀卿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 《列子》稱齊、魯多機,明其時齊、魯人材獨多矣。
《列子·仲尼篇》:“伯豐子之從者曰:大夫不聞齊、魯之多機乎?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聲樂者,有善治書數者,有善治軍旅者,有善治宗廟者,群才備也。
” 諸子之學之影響及于當時者,其初以墨學為最盛,南被楚、越, 《墨子·魯問篇》:“楚惠王将攻宋,墨子自魯至郢止之。
”“子墨子遊公尚過于越,公尚過說越王,越王大說。
謂公尚過曰:‘先生苟能使子墨子至于越而教寡人,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裡以封子墨子。
’” 西及秦國, 《呂氏春秋·去宥篇》:“東方之墨者謝子,将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
” 故其時有東方之墨者,西方之墨者,南方之墨者。
《莊子·天下篇》:“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
” 世稱為顯學,且曰其言盈天下,而其後遂日微。
今之論者,謂由于儒家、法家反對其說,及墨家詭辯太微妙之故。
吾以為别有三因焉。
一則刻苦太過,不近人情。
《莊子·天下篇》:“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
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後已矣。
亂之上也,治之下也。
” 一則互相猜忌,争為巨子。
《莊子·天下篇》:“南方之墨者……倍谲不同,相謂别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呂氏春秋·去宥篇》:“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于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
其為人甚險,将奮于說以取少主也。
’王因藏怒以待之。
謝子至,說王。
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
” 一則骛外徇名,易為世奪。
《呂氏春秋·上德篇》:“墨者巨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
陽城君令守于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
’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于喪所。
陽城君與焉,荊罪之。
陽城君走,荊收其國。
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谏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
無益也,而絕墨者于世,不可。
’孟勝曰:‘不然。
吾于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
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于墨者矣;求賢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25]。
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
我将屬巨子于宋之田襄子。
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
’還殁頭前于孟勝,因使二人傳巨子于田襄子。
孟勝死,弟子死之者八十三人,二人以緻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勝于荊。
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巨子于我矣。
’不聽,遂反死之。
” 此皆其驟盛于一時,而卒不能不同化于他派之故,不可專病異己者之排擊也。
墨學衰而法家、縱橫家大盛。
商君之威嚴,殆有過于今之督軍。
《史記·商君傳》:“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骈脅者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
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 蘇秦之智術,亦幾為當時天下之泰鬥。
《史記·蘇秦傳》:“蘇秦死,蘇代複重于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
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
……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 三晉之士,人人攘臂言縱橫矣。
《史記·張儀傳贊》:“太史公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
” 同時與法家、縱橫家颉颃者,則有陰陽家。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驺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萬餘言。
其語闳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于齊。
适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
适趙,平原君側行撇席。
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
作《主運》。
其遊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轲困乎齊、梁同乎哉!” 迄漢代,其學尤盛,而儒、道二家,初未嘗得權憑勢而有所為,與世枘鑿,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孟子荀卿列傳》:“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