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關燈
小
中
大
諸子所論之外,則有《史記》諸子之傳,老、莊、申、韓、商君等既各有傳,而《孟子荀卿列傳》中,複雜舉驺衍、淳于髡、環淵、接子、驺奭、劇子、李悝、屍子、長盧、籲子等人,而謂世多有其書。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自驺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
”“趙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劇子之言;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楚有屍子、長盧;阿之籲子焉[13]。
自如孟子至于籲子,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雲。
” 是又孟、荀、莊、呂,劉安所未論列,而其學皆能成家者也。
然諸子所指斥及稱道者,既各挾己見,未足盡當時之學派;史公作傳,又以世有其書,略而不詳。
欲知戰國諸子之學之大綱,及其源流派别,舍劉歆《諸子略》及班固所述為《藝文志》者,蔑有更備焉。
予嘗就《藝文志》所引諸書,國别而家析之,以期推見當時風氣之梗概,為表如後。
下表皆确有國籍可考。
其僅知為六國時人之書,不能定為何國何人者,如: 〔儒家〕《景子》三篇。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
《王孫子》一篇。
《李氏春秋》二篇。
〔道家〕《黃帝君臣》十篇。
《雜黃帝》五十八篇。
《力牧》二十二篇。
《孫子》十六篇。
《王狄子》一篇。
《宮孫子》二篇。
〔陰陽家〕《公梼生終始》十四篇。
《公孫發》二十二篇[14]。
《乘丘子》五篇。
《容成子》十四篇。
《将钜子》五篇。
〔墨家〕《我子》一篇。
《随巢子》六篇。
《胡非子》三篇[15]。
〔農家〕《神農》二十篇。
《野老》十七篇。
綜計諸家之書,凡七十九家,千二百四十三篇。
而屈原、宋玉之詞賦,孫膑、吳起之兵法,尚不與焉[16]。
何戰國時人之著作,若是之盛欤!以作者言,則儒家為多;以篇章言,則陰陽家多;以國籍言,則齊人為多。
而衛有商君,韓有韓非子,作者雖少,已足為其國光。
辜榷諸邦,惟燕最遜,龐煖之書,合之兵家所載,僅得五篇,今亦不傳(《藝文志》兵權謀十三家中,有《龐煖》三篇)。
燕為晚進之國,其文化劣于中土,即此可見矣。
《莊子》謂諸子之學出于古之道術,《藝文志》稱諸家皆出于官守,其言至當而不可易。
其個人師授之源流,亦略可考見。
墨子師史角之後。
《呂氏春秋·當染篇》:“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
其後在于魯,墨子學焉。
”[17] 又有得于儒家[18],禽滑釐受業于子夏, 《史記·儒林傳》:“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 (按史稱子夏之倫,未必即為子夏。
孫诒讓之《墨子間诂》謂其與田子方、段幹木、吳起受業于子夏,故仍之。
若以吳起為例,則當為曾子弟子,非子夏弟子也。
)後又學于墨子, 《呂氏春秋·當染篇》:“禽滑釐學于墨子。
” 而為墨家大師。
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史記·孟子傳》:“轲,鄒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
” 其門人有孟仲子,兼學于李克,授《詩》于根牟子,遞傳至荀卿[19]。
史但稱荀卿“遊學于齊”, 《史記·荀卿傳》:“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于齊。
”[20] 注:世子,陳人,其時陳已亡,故屬于楚。
而不言其所師何人。
實則荀卿之學,遠承子夏,近承孟子。
其《非十二子篇》之诋孟子、子夏,及論性惡與孟子相反,猶之墨翟、禽滑釐同出于儒家,而其後自立學派,後極诋孔子也。
(按荀卿之師,自根牟子之外,又有虞卿、穀梁俶、馯臂子弓諸人。
劉向《别錄》[21]雲:“左丘明授曾申,曾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铎椒,椒作《鈔撮》八卷授虞卿,卿作《鈔撮》九卷授孫卿,卿授張蒼。
”是荀卿受《左傳》于虞卿也。
楊士勳《穀梁疏》雲:“穀梁子,名俶,字元始,一名赤,魯人。
受經于子夏,為經作傳,授孫卿,卿傳魯人申公。
”是荀卿受《穀梁傳》于穀梁子也。
荀卿書累稱仲尼、子弓,自唐韓愈以為子弓即《仲尼弟子列傳》之馯臂子弓。
)蘇秦、張儀俱事鬼谷先生, 《史記·蘇秦傳》:“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
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史記·張儀傳》:“張儀者,魏人也。
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 鬼谷先生不知為何人,據應劭說,為六國時縱橫家。
《史記集解》(裴骃):骃按《風俗通義》:“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
” 世多以縱橫之術為儀、秦所倡,觀《史記·吳起傳》及蘇秦之言,則秦之先已有馳說縱橫者。
《史記·吳起傳》:“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22]《史記·蘇秦傳》:“說趙肅侯曰:夫衡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予秦。
……又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
”[23] 鬼谷先生之為縱橫家,當非懸測之言也。
商君師屍佼, 《漢書·藝文志》中《屍子》二十篇注:“名佼,魯人。
秦相商君師之。
鞅死,佼逃入蜀。
”王應麟曰:“《史記》:‘楚有屍子。
’注引劉向《别錄》:‘疑謂其在蜀。
’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
鞅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也。
商君被刑,佼恐并誅,乃逃入蜀,造二十篇書,凡六萬餘言。
”王先謙曰:“注‘魯’乃‘晉’之訛。
”[24] 韓非師荀卿, 《史記·韓非傳》:“非與李斯俱事荀卿,自以為不如非。
” 而二人者皆不說學, 《商子·農戰篇》:“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辯樂學;事商賈,為技藝,避農戰。
如此,則不遠矣。
”“雖有《詩》《書》,鄉一束,家一員,獨無益于治也。
”《去強》:“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辯。
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之亡;國無十者,上有使戰,必興至王。
” 《韓非子·五蠹篇》:“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國愈貧,言耕者衆,執耒者寡也。
境内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
”“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藉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
其言古者,為設詐稱,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此邦之蠹也。
”《顯學篇》:“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世主必從而禮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
’夫吏之所稅,耕者也,而上之所養,學士也。
耕者則重稅,學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不可得也。
” 故亦無弟子傳其學。
楊朱師老聃, 《列子·黃帝篇》:“楊朱南之沛,老聃西遊于秦,邀于郊。
至梁而遇老子。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
’楊朱不答。
至舍,進涫漱巾栉,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
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閑,是以不敢。
今夫子閑矣,請問其過。
’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楊朱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
’” 列子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自驺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
”“趙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劇子之言;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楚有屍子、長盧;阿之籲子焉[13]。
自如孟子至于籲子,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雲。
” 是又孟、荀、莊、呂,劉安所未論列,而其學皆能成家者也。
然諸子所指斥及稱道者,既各挾己見,未足盡當時之學派;史公作傳,又以世有其書,略而不詳。
欲知戰國諸子之學之大綱,及其源流派别,舍劉歆《諸子略》及班固所述為《藝文志》者,蔑有更備焉。
予嘗就《藝文志》所引諸書,國别而家析之,以期推見當時風氣之梗概,為表如後。
下表皆确有國籍可考。
其僅知為六國時人之書,不能定為何國何人者,如: 〔儒家〕《景子》三篇。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
《王孫子》一篇。
《李氏春秋》二篇。
〔道家〕《黃帝君臣》十篇。
《雜黃帝》五十八篇。
《力牧》二十二篇。
《孫子》十六篇。
《王狄子》一篇。
《宮孫子》二篇。
〔陰陽家〕《公梼生終始》十四篇。
《公孫發》二十二篇[14]。
《乘丘子》五篇。
《容成子》十四篇。
《将钜子》五篇。
〔墨家〕《我子》一篇。
《随巢子》六篇。
《胡非子》三篇[15]。
〔農家〕《神農》二十篇。
《野老》十七篇。
綜計諸家之書,凡七十九家,千二百四十三篇。
而屈原、宋玉之詞賦,孫膑、吳起之兵法,尚不與焉[16]。
何戰國時人之著作,若是之盛欤!以作者言,則儒家為多;以篇章言,則陰陽家多;以國籍言,則齊人為多。
而衛有商君,韓有韓非子,作者雖少,已足為其國光。
辜榷諸邦,惟燕最遜,龐煖之書,合之兵家所載,僅得五篇,今亦不傳(《藝文志》兵權謀十三家中,有《龐煖》三篇)。
燕為晚進之國,其文化劣于中土,即此可見矣。
《莊子》謂諸子之學出于古之道術,《藝文志》稱諸家皆出于官守,其言至當而不可易。
其個人師授之源流,亦略可考見。
墨子師史角之後。
《呂氏春秋·當染篇》:“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
其後在于魯,墨子學焉。
”[17] 又有得于儒家[18],禽滑釐受業于子夏, 《史記·儒林傳》:“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 (按史稱子夏之倫,未必即為子夏。
孫诒讓之《墨子間诂》謂其與田子方、段幹木、吳起受業于子夏,故仍之。
若以吳起為例,則當為曾子弟子,非子夏弟子也。
)後又學于墨子, 《呂氏春秋·當染篇》:“禽滑釐學于墨子。
” 而為墨家大師。
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史記·孟子傳》:“轲,鄒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
” 其門人有孟仲子,兼學于李克,授《詩》于根牟子,遞傳至荀卿[19]。
史但稱荀卿“遊學于齊”, 《史記·荀卿傳》:“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于齊。
”[20] 注:世子,陳人,其時陳已亡,故屬于楚。
而不言其所師何人。
實則荀卿之學,遠承子夏,近承孟子。
其《非十二子篇》之诋孟子、子夏,及論性惡與孟子相反,猶之墨翟、禽滑釐同出于儒家,而其後自立學派,後極诋孔子也。
(按荀卿之師,自根牟子之外,又有虞卿、穀梁俶、馯臂子弓諸人。
劉向《别錄》[21]雲:“左丘明授曾申,曾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铎椒,椒作《鈔撮》八卷授虞卿,卿作《鈔撮》九卷授孫卿,卿授張蒼。
”是荀卿受《左傳》于虞卿也。
楊士勳《穀梁疏》雲:“穀梁子,名俶,字元始,一名赤,魯人。
受經于子夏,為經作傳,授孫卿,卿傳魯人申公。
”是荀卿受《穀梁傳》于穀梁子也。
荀卿書累稱仲尼、子弓,自唐韓愈以為子弓即《仲尼弟子列傳》之馯臂子弓。
)蘇秦、張儀俱事鬼谷先生, 《史記·蘇秦傳》:“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
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史記·張儀傳》:“張儀者,魏人也。
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 鬼谷先生不知為何人,據應劭說,為六國時縱橫家。
《史記集解》(裴骃):骃按《風俗通義》:“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
” 世多以縱橫之術為儀、秦所倡,觀《史記·吳起傳》及蘇秦之言,則秦之先已有馳說縱橫者。
《史記·吳起傳》:“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22]《史記·蘇秦傳》:“說趙肅侯曰:夫衡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予秦。
……又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
”[23] 鬼谷先生之為縱橫家,當非懸測之言也。
商君師屍佼, 《漢書·藝文志》中《屍子》二十篇注:“名佼,魯人。
秦相商君師之。
鞅死,佼逃入蜀。
”王應麟曰:“《史記》:‘楚有屍子。
’注引劉向《别錄》:‘疑謂其在蜀。
’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
鞅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也。
商君被刑,佼恐并誅,乃逃入蜀,造二十篇書,凡六萬餘言。
”王先謙曰:“注‘魯’乃‘晉’之訛。
”[24] 韓非師荀卿, 《史記·韓非傳》:“非與李斯俱事荀卿,自以為不如非。
” 而二人者皆不說學, 《商子·農戰篇》:“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辯樂學;事商賈,為技藝,避農戰。
如此,則不遠矣。
”“雖有《詩》《書》,鄉一束,家一員,獨無益于治也。
”《去強》:“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辯。
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之亡;國無十者,上有使戰,必興至王。
” 《韓非子·五蠹篇》:“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國愈貧,言耕者衆,執耒者寡也。
境内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
”“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藉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
其言古者,為設詐稱,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此邦之蠹也。
”《顯學篇》:“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世主必從而禮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
’夫吏之所稅,耕者也,而上之所養,學士也。
耕者則重稅,學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不可得也。
” 故亦無弟子傳其學。
楊朱師老聃, 《列子·黃帝篇》:“楊朱南之沛,老聃西遊于秦,邀于郊。
至梁而遇老子。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
’楊朱不答。
至舍,進涫漱巾栉,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
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閑,是以不敢。
今夫子閑矣,請問其過。
’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楊朱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
’” 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