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關燈
小
中
大
子者,男子之通稱,非書名也。
《白虎通》:“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 以人之稱稱其書,殆始于申不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形名。
著書二篇,号曰《申子》。
” 按《史記》載諸子之書,或稱其篇,或稱其書,或稱其著書。
如《管晏列傳》論“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1]及《晏子春秋》[2],詳哉其言之也”;《老子傳》“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莊子傳》“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3]之類,未嘗言其書号曰某子,惟《申子傳》稱其号曰《申子》,似申子著書之時,即号曰《申子》。
至漢劉向校諸子,劉歆作《諸子略》,于是百家之學,專以子名。
《漢書·藝文志》:“成帝時,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4]。
向子歆卒父業,有《諸子略》。
” 至《隋書·經籍志》遂有子部之目, 《隋書·經籍志》:“《漢書》有諸子、兵書、數術、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為十四種,謂之子部。
” 其名雖不當,今亦無以易之也。
《七略》所列諸子,始于神農、黃帝,其書既多出于僞托,亦不稱子。
稱子之書,最古者以《鬻子》為首,次則《管子》《晏子》《老子》諸書。
《漢書·藝文志》:“《鬻子》二十二篇[5]。
《鬻子說》十九篇。
”[6] 按小說家尚有《務成子》十一篇,似先于《鬻子》,然志已稱其非古語,故以《鬻子》為稱子之書之首。
此皆後人追題,非當時即稱為某子也。
自春秋以降,其書益多,且多稱某子,至秦、漢而漸衰,則謂諸子之書,以戰國為最盛可也。
諸子之學,各有家法,主奴是非,言人人殊。
以今所傳諸書考之,自戰國及西漢學者評論諸子之說甚夥。
如: 《孟子·滕文公》:“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盡心》:“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則專論楊子、墨子者也。
《莊子·天下篇》:“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
……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
才士也夫!”“宋钘、尹文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也。
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
”“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田骈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
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
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周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觭見之也。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其書雖瓌玮而連無傷也。
其辭雖參差而詭可觀。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
” 則遍論墨翟、禽滑釐、宋钘、尹文、慎到、田骈、彭蒙、關尹、老聃、惠施、桓團、公孫龍諸子,而兼述周之所獨得者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是它嚣、魏牟也。
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衆,明大分;……是陳仲、史鰌也。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以容辨異、縣君臣;……是墨翟、宋钘也。
尚法而無法,不循[7]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是慎到、田骈也。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是惠施、鄧析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遠而無類,幽隐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是則子思、孟轲之罪也。
”《解蔽篇》:“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 則雜論它嚣、魏牟、陳仲、史鰌、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申不害、莊周諸家者也[8]。
《韓非子·顯學篇》:“世之顯學,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複生,将誰使定世之學乎?” 則論孔、墨二家,兼及其徒之傳其學者也。
《呂氏春秋·不二篇》:“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骈貴齊[9],陽生貴己[10],孫膑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
”[11] 則論老聃、孔子、墨翟、關尹、列子、田骈、楊朱、孫膑、王廖、兒良諸子,而各以一字揭其主義者也。
《淮南子·要略》:“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
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财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齊桓公憂中國之患,苦夷狄之亂,欲以存亡繼絕,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故管子之書生焉。
”“齊景公内好聲色,外好狗馬……故晏子之谏生焉。
”“六國諸侯……力征争權……故縱橫修短生焉。
”“申子者,韓昭釐之佐。
韓,晉别國也……晉國之故禮未滅,韓國之新法重出……新故相反,前後相缪;百官背亂,不知所用,故刑名之書生焉。
”“秦國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故商鞅之法生焉。
” 則論孔子、墨子、管子、晏子、申子、商子及縱橫長短之學之發源也。
綜而觀之,諸家所論,自孔、老、管、晏、史鰌、關尹、鄧析之外,皆戰國時之學者。
按其學派,則子思、孟轲,儒家也,列子、楊朱、莊周,道家也,墨翟、禽滑釐,墨家也,慎到、申不害、商鞅,法家也,尹文、惠施、公孫龍,名家也,孫膑、兒良,兵家也。
其學派不明,而可以其并舉之人推測者,如《莊子》以宋钘、尹文并舉,《荀子》以墨翟、宋钘并舉,則宋钘之學,兼有墨家、名家之性質矣。
《莊子》以田骈、彭蒙與慎到并舉,《荀子》亦以田骈與慎到并舉,則田骈、彭蒙為法家矣[12]。
它嚣、魏牟,不知為何家,楊倞謂魏牟即《藝文志》道家之公子牟,則它嚣疑亦近于道家。
桓團與惠施、公孫龍并稱,亦名家也。
王廖與兒良并稱,亦兵家也。
惟陳仲子見于《荀子》,亦見于《孟子》,而其學派無可歸附耳。
《白虎通》:“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 以人之稱稱其書,殆始于申不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形名。
著書二篇,号曰《申子》。
” 按《史記》載諸子之書,或稱其篇,或稱其書,或稱其著書。
如《管晏列傳》論“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1]及《晏子春秋》[2],詳哉其言之也”;《老子傳》“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莊子傳》“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3]之類,未嘗言其書号曰某子,惟《申子傳》稱其号曰《申子》,似申子著書之時,即号曰《申子》。
至漢劉向校諸子,劉歆作《諸子略》,于是百家之學,專以子名。
《漢書·藝文志》:“成帝時,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4]。
向子歆卒父業,有《諸子略》。
” 至《隋書·經籍志》遂有子部之目, 《隋書·經籍志》:“《漢書》有諸子、兵書、數術、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為十四種,謂之子部。
” 其名雖不當,今亦無以易之也。
《七略》所列諸子,始于神農、黃帝,其書既多出于僞托,亦不稱子。
稱子之書,最古者以《鬻子》為首,次則《管子》《晏子》《老子》諸書。
《漢書·藝文志》:“《鬻子》二十二篇[5]。
《鬻子說》十九篇。
”[6] 按小說家尚有《務成子》十一篇,似先于《鬻子》,然志已稱其非古語,故以《鬻子》為稱子之書之首。
此皆後人追題,非當時即稱為某子也。
自春秋以降,其書益多,且多稱某子,至秦、漢而漸衰,則謂諸子之書,以戰國為最盛可也。
諸子之學,各有家法,主奴是非,言人人殊。
以今所傳諸書考之,自戰國及西漢學者評論諸子之說甚夥。
如: 《孟子·滕文公》:“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盡心》:“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則專論楊子、墨子者也。
《莊子·天下篇》:“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
……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
才士也夫!”“宋钘、尹文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也。
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
”“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田骈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
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
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周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觭見之也。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其書雖瓌玮而連無傷也。
其辭雖參差而詭可觀。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
” 則遍論墨翟、禽滑釐、宋钘、尹文、慎到、田骈、彭蒙、關尹、老聃、惠施、桓團、公孫龍諸子,而兼述周之所獨得者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是它嚣、魏牟也。
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衆,明大分;……是陳仲、史鰌也。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以容辨異、縣君臣;……是墨翟、宋钘也。
尚法而無法,不循[7]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是慎到、田骈也。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是惠施、鄧析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遠而無類,幽隐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是則子思、孟轲之罪也。
”《解蔽篇》:“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 則雜論它嚣、魏牟、陳仲、史鰌、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申不害、莊周諸家者也[8]。
《韓非子·顯學篇》:“世之顯學,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複生,将誰使定世之學乎?” 則論孔、墨二家,兼及其徒之傳其學者也。
《呂氏春秋·不二篇》:“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骈貴齊[9],陽生貴己[10],孫膑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
”[11] 則論老聃、孔子、墨翟、關尹、列子、田骈、楊朱、孫膑、王廖、兒良諸子,而各以一字揭其主義者也。
《淮南子·要略》:“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
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财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齊桓公憂中國之患,苦夷狄之亂,欲以存亡繼絕,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故管子之書生焉。
”“齊景公内好聲色,外好狗馬……故晏子之谏生焉。
”“六國諸侯……力征争權……故縱橫修短生焉。
”“申子者,韓昭釐之佐。
韓,晉别國也……晉國之故禮未滅,韓國之新法重出……新故相反,前後相缪;百官背亂,不知所用,故刑名之書生焉。
”“秦國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故商鞅之法生焉。
” 則論孔子、墨子、管子、晏子、申子、商子及縱橫長短之學之發源也。
綜而觀之,諸家所論,自孔、老、管、晏、史鰌、關尹、鄧析之外,皆戰國時之學者。
按其學派,則子思、孟轲,儒家也,列子、楊朱、莊周,道家也,墨翟、禽滑釐,墨家也,慎到、申不害、商鞅,法家也,尹文、惠施、公孫龍,名家也,孫膑、兒良,兵家也。
其學派不明,而可以其并舉之人推測者,如《莊子》以宋钘、尹文并舉,《荀子》以墨翟、宋钘并舉,則宋钘之學,兼有墨家、名家之性質矣。
《莊子》以田骈、彭蒙與慎到并舉,《荀子》亦以田骈與慎到并舉,則田骈、彭蒙為法家矣[12]。
它嚣、魏牟,不知為何家,楊倞謂魏牟即《藝文志》道家之公子牟,則它嚣疑亦近于道家。
桓團與惠施、公孫龍并稱,亦名家也。
王廖與兒良并稱,亦兵家也。
惟陳仲子見于《荀子》,亦見于《孟子》,而其學派無可歸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