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變遷

關燈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

    ……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

    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于山谷之便乎?……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公子成聽命,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

    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諺曰:以書禦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子不及也。

    ’遂胡服招騎射。

    ”又《屈原傳》:“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藁,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

    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王怒而疏屈平。

    ”[11] 此等争執,至韓非時猶然。

     《韓非子·五蠹篇》:“今有構木鑽燧于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鲧、禹笑矣;有決渎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舜、禹、湯、武之道于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故曰:事異則備變。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争于氣力。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辔策而禦駻馬,此不知之患也。

    ” 大抵墨守故制者,不知社會變遷進化之理,其說常绌。

    識時知變者,又專務苟且偷薄,雖适于時,而其為法亦不能以無弊。

    戰國之時代,蓋新黨競勝舊黨之時代也。

    後世新舊争執之議論,多不能出其範圍,故備列之,以資學者考鏡焉。

     胡服騎射,為社會狀況變革之最大者。

    近海甯王氏研究胡服之源流,援據甚博,茲附錄之,以見古之所謂胡服者,今且視為漢人之古制矣。

     《古胡服考》(王國維):“胡服之入中國,始于趙武靈王[12]。

    其制,冠則惠文[13],其帶具帶[14],其履鞾[15],其服上褶下袴[16],戰國之季,他國已有效其服者[17]。

    至漢而為近臣及武士之服,或服其冠,或服其服,或并服焉。

    漢末軍旅數起,服之者多,于是始有袴褶之名。

    魏、晉以後,至于江左,士庶服之,百官服之,天子亦服之。

    然但以為戎服及行旅之服而已。

    北朝造自戎夷,此服尤甚,至施之于婦女。

    後魏之初,以為常服及朝服,後雖複古衣冠,而此服不廢。

    隋則取其冠以為天子之戎服,取其服為天子田獵豫遊之服,皇太子侍從田狩之服,上下公服武官侍從之服,取其帶與履,以為常服。

    唐亦如之。

    武弁之服,用其冠;平巾帻之服,用其服,常服用其帶與履。

    唐季褶服漸廢,專用常服。

    宋初議複之而未行,然儀衛中常用之。

    又自六朝至唐,武官小吏流外,多服袴褶,此胡服行于中國之大略也。

    ” 騎射之法,實不始于趙武靈王。

    顧氏《日知錄》嘗言之。

     《日知錄》:“春秋之世,戎翟之雜居于中夏者,大抵皆在山谷之間,兵車之所不至。

    齊桓、晉文僅攘而卻之,不能深入其地者,用車故也。

    中行穆子之敗翟于大鹵,得之毀車崇卒,而智伯欲伐仇猶,遺之大鐘,以開其道,其不利于車可知矣。

    勢不得不變而為騎,騎射所以便山谷也,胡服所以便騎射也。

    是以公子成之徒谏胡服,而不谏騎射,意騎射之法,必有先武靈而用之者矣。

    ”惠棟曰:“案《韓非子》秦穆公送重耳疇騎二千,則單騎不始于六國。

    ” 按蘇秦以周顯王三十五年說燕,三十六年說趙;趙肅侯之十七年也,距武靈王胡服,凡二十六年,而其言已曆稱某國騎幾千匹,某國騎幾萬匹,是騎射之法,在武靈王未胡服之先已盛行矣。

    惟其由車戰驟變而盛行騎兵之制,則未能質言其事也。

     顧氏亦雲六國之時始有單騎,蘇秦所雲車千乘,騎萬匹,是也,而未考蘇秦先于趙武靈王。

    吳起仕魏,卧不設席,行不騎乘,事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見《通鑒》卷一,亦先于蘇秦。

     *** [1] 貞王介,《史記》作定王,誤。

    茲從黃式三《周季編略》。

     [2] 《正義》:二戎号也,臣伏于蜀。

    蜀相殺蜀侯,并丹、犁二國降秦。

    在蜀西南姚府管内,本西南夷,戰國時蜀、滇國,唐初置犁州、丹州也。

     [3] 據此,知子産未為政時,鄭之田畝殆已久無封洫。

    子産欲複舊制,而鄭人怨之,他國度亦如是。

     [4] 按悝之計地,既以提封為言,又以一夫百畝十一之稅計算,皆周法尚存之證;惟以生計艱難,故舊法不得不變耳。

     [5] 當時粟一石不過數十錢,李悝論粟價,亦曰“粟三十”,可互證。

     [6] 此疑以斤計。

     [7] 《戰國策》文同。

     [8] 按此數可與蘇秦所說之數相參,一言其多,一言其少,度必不下三十五萬。

     [9] 睢後用蔡澤之言,以商君等為鑒,故未為貴族所害。

     [10] 見《東坡志林》。

     [11] 按原為憲令,當亦因舊法未便,欲改定楚國法制,惜未成耳。

     [12] 《史記·六國表》:“趙武靈王十九年,初胡服。

    ” [13] 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服之。

    侍中、中常侍加黃金,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

    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珰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

    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

     [14] 《趙策》:趙武靈王賜周紹胡服衣冠,具帶黃金師比以傅王子也。

    具帶者,黃金具帶之略。

    古大帶、革帶皆無飾,有飾者,胡帶也。

     [15] 《廣韻》八戈引《釋名》:鞾本胡服,趙武靈王所服。

     [16] 《史記·趙世家正義》:胡服謂今時服也,廢除裘裳也。

    案胡服之衣,《趙策》及《趙世家》皆無文,自來亦無質言之者,惟張守節《正義》以唐之時服當之。

    唐之時服,有常服袴褶二種,今定以為上褶下袴,即以後世所謂袴褶服者當之。

    由胡服之冠帶履知之也。

     [17] 《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卑隻。

    《漢書·藝文志》《鹖冠子》注:楚人居深山,以鹖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