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厮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說齊宣王:齊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臨菑之中,七萬戶。
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說楚威王曰:楚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7]《史記·張儀傳》:“儀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裡,卒不過三十萬。
”[8]“又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贲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
”“說韓王曰: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厮徒負養在其中矣,除守徼亭障塞,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
” 其言雖誇,然實數必去所言不遠。
觀《史表》載秦斬首之數,尤可互證。
《史記·六國表》:“秦惠文王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斬首八萬。
”“武王四年,拔宜陽城,斬首六萬。
”“昭王七年,擊楚,斬首五萬。
”“十四年,白起擊伊阙,斬首二十四萬。
”“二十七年,擊趙,斬首三萬。
”“三十三年,伐魏,拔四城,斬首四萬。
”“三十四年,白起擊魏華陽,斬首十三萬,沉其卒二萬人于河。
”“四十七年,白起破趙長平,殺卒四十五萬。
” 斬殺之多如是,所将之兵之多可知。
即曰秦尚首功,或多虛報,然以十為一計之,其多者亦有數萬。
如白起擊伊阙斬首二十四萬,以二萬四千計之,亦春秋時二軍之數矣。
秦并六國,用兵尤多,攻楚一役,至六十萬。
《史記·王翦傳》:“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于将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
’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為聽将軍計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萬人。
” 若合兩方計之,則秦、楚之戰,其兵不下百餘萬矣。
吾人讀史,不可徒譏其殘暴,當知其平時養兵之費,教兵之法,馭兵之方,以及戰時指揮調度之才若何,而後可以勝之,非惟大将著名者如起、翦、頗、牧之類,非春秋時卿士将兵者所可及,即其偏裨将校,度亦必有過人之能,而後可與于戰事。
觀韓信論漢高将兵之才不過十萬,則戰國時人才之多為何如乎? 春秋之時,多世卿執政,其由布衣崛起,驟至卿相者,不數數見也。
至戰國而風氣一變。
窭人下士,扺掌遊說,往往取貴族世臣之權而代之,而階級之制遂以漸泯。
蓋當戰國之初,篡位奪國者皆強宗世族,其人雖甘冒不韪,恒懼他人之師其故智。
《孟子·萬章》:“齊宣王曰:‘請問貴戚之卿。
’曰:‘君有大過則谏,反複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
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此即可以見當時國君之心理。
故思以好賢禮士之名,羅緻疏賤之士,畀以國政,而陰削宗族大臣之權,以為其子孫地,此一因也。
(按戰國之初,魏文侯最好士,其事田子方、段幹木,用李克、吳起、西門豹、樂羊子,皆以抑其宗族也。
史稱公子季成謂魏侯曰:“君與子方齊禮,假有賢于子方者,君又何以加之?”魏侯曰:“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議也。
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國之尊也。
子方,仁人也;非成之所得議也。
”公子季成自退于郊,三日請罪。
季成為文侯弟,且為魏相,而文侯抑之如此,可以窺其隐矣。
)疏賤之士,既握政柄,必與貴戚世臣不相容,恃其言聽計從,則力排異己以為快,雖有因之失敗如吳起、商君之類者。
《史記·吳起傳》:“魏侯時,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又《商鞅傳》:“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商君亡……秦發兵攻商君,殺之于鄭黾池。
”又《範睢傳》:“範睢因請間說曰‘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後、穰侯、華陽、高陵、泾陽,不聞其有王也。
……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
見王獨立于朝,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昭王聞之大懼。
曰:‘善。
’于是廢太後,逐穰侯、高陵、華陽、泾陽君于關外。
秦王乃拜睢為相。
”[9] 而遊士相踵,争取高位,貴族不能一一傾之,而列國之風氣,以之大變,此二因也。
國家積弱,宗族大臣不能自振,則人主急于求士,士亦争往歸之,此三因也。
《史記·秦本紀》:“孝公時,河山以東強國六……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又《樂毅傳》:“燕昭王以子之亂,而齊大敗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僻遠,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
” 數千年之貴族政治,以此三因,遂漸轉而入于平民之手,豈非至奇之事乎?! 戰國之初,惟人君好士,如魏文侯、齊宣王之類,皆其著者也。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
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
” 其後,則大臣貴族亦以養士為高,士無賢不肖,麇聚而求食,遂成一時之風氣。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在薛,招緻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
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
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
”又《平原君傳》:平原君“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又《魏公子傳》:信陵君“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
”“說齊宣王:齊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臨菑之中,七萬戶。
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說楚威王曰:楚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7]《史記·張儀傳》:“儀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裡,卒不過三十萬。
”[8]“又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險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贲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
”“說韓王曰: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厮徒負養在其中矣,除守徼亭障塞,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
” 其言雖誇,然實數必去所言不遠。
觀《史表》載秦斬首之數,尤可互證。
《史記·六國表》:“秦惠文王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斬首八萬。
”“武王四年,拔宜陽城,斬首六萬。
”“昭王七年,擊楚,斬首五萬。
”“十四年,白起擊伊阙,斬首二十四萬。
”“二十七年,擊趙,斬首三萬。
”“三十三年,伐魏,拔四城,斬首四萬。
”“三十四年,白起擊魏華陽,斬首十三萬,沉其卒二萬人于河。
”“四十七年,白起破趙長平,殺卒四十五萬。
” 斬殺之多如是,所将之兵之多可知。
即曰秦尚首功,或多虛報,然以十為一計之,其多者亦有數萬。
如白起擊伊阙斬首二十四萬,以二萬四千計之,亦春秋時二軍之數矣。
秦并六國,用兵尤多,攻楚一役,至六十萬。
《史記·王翦傳》:“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于将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
’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為聽将軍計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萬人。
” 若合兩方計之,則秦、楚之戰,其兵不下百餘萬矣。
吾人讀史,不可徒譏其殘暴,當知其平時養兵之費,教兵之法,馭兵之方,以及戰時指揮調度之才若何,而後可以勝之,非惟大将著名者如起、翦、頗、牧之類,非春秋時卿士将兵者所可及,即其偏裨将校,度亦必有過人之能,而後可與于戰事。
觀韓信論漢高将兵之才不過十萬,則戰國時人才之多為何如乎? 春秋之時,多世卿執政,其由布衣崛起,驟至卿相者,不數數見也。
至戰國而風氣一變。
窭人下士,扺掌遊說,往往取貴族世臣之權而代之,而階級之制遂以漸泯。
蓋當戰國之初,篡位奪國者皆強宗世族,其人雖甘冒不韪,恒懼他人之師其故智。
《孟子·萬章》:“齊宣王曰:‘請問貴戚之卿。
’曰:‘君有大過則谏,反複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
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此即可以見當時國君之心理。
故思以好賢禮士之名,羅緻疏賤之士,畀以國政,而陰削宗族大臣之權,以為其子孫地,此一因也。
(按戰國之初,魏文侯最好士,其事田子方、段幹木,用李克、吳起、西門豹、樂羊子,皆以抑其宗族也。
史稱公子季成謂魏侯曰:“君與子方齊禮,假有賢于子方者,君又何以加之?”魏侯曰:“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議也。
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國之尊也。
子方,仁人也;非成之所得議也。
”公子季成自退于郊,三日請罪。
季成為文侯弟,且為魏相,而文侯抑之如此,可以窺其隐矣。
)疏賤之士,既握政柄,必與貴戚世臣不相容,恃其言聽計從,則力排異己以為快,雖有因之失敗如吳起、商君之類者。
《史記·吳起傳》:“魏侯時,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又《商鞅傳》:“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商君亡……秦發兵攻商君,殺之于鄭黾池。
”又《範睢傳》:“範睢因請間說曰‘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後、穰侯、華陽、高陵、泾陽,不聞其有王也。
……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
見王獨立于朝,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昭王聞之大懼。
曰:‘善。
’于是廢太後,逐穰侯、高陵、華陽、泾陽君于關外。
秦王乃拜睢為相。
”[9] 而遊士相踵,争取高位,貴族不能一一傾之,而列國之風氣,以之大變,此二因也。
國家積弱,宗族大臣不能自振,則人主急于求士,士亦争往歸之,此三因也。
《史記·秦本紀》:“孝公時,河山以東強國六……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又《樂毅傳》:“燕昭王以子之亂,而齊大敗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僻遠,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禮郭隗以招賢者。
” 數千年之貴族政治,以此三因,遂漸轉而入于平民之手,豈非至奇之事乎?! 戰國之初,惟人君好士,如魏文侯、齊宣王之類,皆其著者也。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
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
” 其後,則大臣貴族亦以養士為高,士無賢不肖,麇聚而求食,遂成一時之風氣。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在薛,招緻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
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
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
”又《平原君傳》:平原君“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又《魏公子傳》:信陵君“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