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孔門弟子
關燈
小
中
大
明地在天中。
天體渾圓,地體亦渾圓,與地球之說合。
” 《小戴記·曾子問篇》及《檀弓篇》多記曾子問禮、議禮之說,曾子之深于禮,殆過于子夏,而《論語》及《學》《庸》,皆出于曾子之門人。
《論語辯》《柳宗元)上篇:“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蓋樂正子春、子思之徒與為之爾。
” 《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 《三禮目錄》(鄭玄):“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
” 《阙裡述聞》:“伋字子思,從曾子輿學。
嘗慮當世無可傳道之人,乃以其聞于曾子者,著《大學》一書;複以體驗有得者,著《中庸》一書,以垂教後世。
” 孔子之學,微此三書,殆無以見其集前聖之大成也。
孔子之學,兼赅文武,而不以勇力聞。
《列子·說符篇》:“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以力聞。
” 《淮南子·主術訓》:“孔子之通,智過于苌弘,勇服于孟贲,足蹑于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
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
” 即其弟子,亦多有勇于戰陳者。
《左傳》哀公十一年:“齊伐魯,冉求帥左師,管周父禦,樊遲為右。
季孫曰:‘須也弱。
’有子曰:‘就用命焉。
’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戰于郊,齊師自稷曲。
師不逾溝。
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逾之。
’如之,衆從之。
……冉有用矛幹齊師,故能入其軍。
孔子曰:‘義也。
’”《史記·孔子世家》:“冉有為季氏将師,與齊戰于郎,克之。
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于孔子。
’” 吾國兵家多稱孫、吳,而吳起實曾子弟子。
《史記》:“吳起者,衛人也。
好用兵,嘗學于曾子。
” 故孔子弟子之學,不盡限于儒家,徒以儒家目孔子弟子,亦未能盡其學也。
儒有柔之訓, 《三禮目錄》(鄭玄):“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 而孔子頗尚剛, 《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
”《子路》又曰:“剛、毅、木、讷近仁。
” 《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
其剛毅有如此者。
” 《中庸》且盛言君子之強, 《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又言化愚柔為明強之法。
《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蓋孔門雖尚《中庸》,以世人多偏于柔儒,故恒思以剛強濟之,非若老子專偏于柔弱也。
後世儒者,未得孔門真傳,徒以鄉願為儒,而儒遂有優柔濡滞之訓,此自是漢人見解,非春秋、戰國時之儒者也。
近人習于非儒之言,诋毀儒家,無所不至,甚至有以曾子之戰戰兢兢為萎縮氣象者,不知人之強毅,正由自反而縮得來,無内省慎獨之功,而矯為強毅,是則客氣用事,未足以入道也。
即《論語》所記曾子之言觀之,臨大節而不可奪,任重而道遠,是何等氣象,惡可诋為萎縮? 《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蚍蜉撼樹,是則至可笑者耳。
*** [1] 朱彜尊《曝書亭集》有《孔子弟子考》,梁氏蓋據之而又加詳耳。
[2] 鄭玄雲齊人,《家語》雲魯人。
[3] 鄭玄雲楚人,《家語》雲衛人。
[4] 鄭玄雲楚人,《家語》雲魯人。
[5] 墨子弟子可考者不滿二十人,《呂氏春秋》稱其弟子充滿天下,與孔子等,然後所傳甚少,可見其學之未能廣被也。
[6] 孔子弟子有孟懿子,則孟氏未必即孟子。
[7] 據《越缦堂日記》,謂子夏《易傳》為漢之鄧子夏所作。
[8] 章句雖依本書,未為創作,然微言大義多賴以傳。
天體渾圓,地體亦渾圓,與地球之說合。
” 《小戴記·曾子問篇》及《檀弓篇》多記曾子問禮、議禮之說,曾子之深于禮,殆過于子夏,而《論語》及《學》《庸》,皆出于曾子之門人。
《論語辯》《柳宗元)上篇:“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蓋樂正子春、子思之徒與為之爾。
” 《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 《三禮目錄》(鄭玄):“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
” 《阙裡述聞》:“伋字子思,從曾子輿學。
嘗慮當世無可傳道之人,乃以其聞于曾子者,著《大學》一書;複以體驗有得者,著《中庸》一書,以垂教後世。
” 孔子之學,微此三書,殆無以見其集前聖之大成也。
孔子之學,兼赅文武,而不以勇力聞。
《列子·說符篇》:“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以力聞。
” 《淮南子·主術訓》:“孔子之通,智過于苌弘,勇服于孟贲,足蹑于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
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
” 即其弟子,亦多有勇于戰陳者。
《左傳》哀公十一年:“齊伐魯,冉求帥左師,管周父禦,樊遲為右。
季孫曰:‘須也弱。
’有子曰:‘就用命焉。
’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戰于郊,齊師自稷曲。
師不逾溝。
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逾之。
’如之,衆從之。
……冉有用矛幹齊師,故能入其軍。
孔子曰:‘義也。
’”《史記·孔子世家》:“冉有為季氏将師,與齊戰于郎,克之。
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于孔子。
’” 吾國兵家多稱孫、吳,而吳起實曾子弟子。
《史記》:“吳起者,衛人也。
好用兵,嘗學于曾子。
” 故孔子弟子之學,不盡限于儒家,徒以儒家目孔子弟子,亦未能盡其學也。
儒有柔之訓, 《三禮目錄》(鄭玄):“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 而孔子頗尚剛, 《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
”《子路》又曰:“剛、毅、木、讷近仁。
” 《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
其剛毅有如此者。
” 《中庸》且盛言君子之強, 《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又言化愚柔為明強之法。
《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蓋孔門雖尚《中庸》,以世人多偏于柔儒,故恒思以剛強濟之,非若老子專偏于柔弱也。
後世儒者,未得孔門真傳,徒以鄉願為儒,而儒遂有優柔濡滞之訓,此自是漢人見解,非春秋、戰國時之儒者也。
近人習于非儒之言,诋毀儒家,無所不至,甚至有以曾子之戰戰兢兢為萎縮氣象者,不知人之強毅,正由自反而縮得來,無内省慎獨之功,而矯為強毅,是則客氣用事,未足以入道也。
即《論語》所記曾子之言觀之,臨大節而不可奪,任重而道遠,是何等氣象,惡可诋為萎縮? 《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蚍蜉撼樹,是則至可笑者耳。
*** [1] 朱彜尊《曝書亭集》有《孔子弟子考》,梁氏蓋據之而又加詳耳。
[2] 鄭玄雲齊人,《家語》雲魯人。
[3] 鄭玄雲楚人,《家語》雲衛人。
[4] 鄭玄雲楚人,《家語》雲魯人。
[5] 墨子弟子可考者不滿二十人,《呂氏春秋》稱其弟子充滿天下,與孔子等,然後所傳甚少,可見其學之未能廣被也。
[6] 孔子弟子有孟懿子,則孟氏未必即孟子。
[7] 據《越缦堂日記》,謂子夏《易傳》為漢之鄧子夏所作。
[8] 章句雖依本書,未為創作,然微言大義多賴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