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孔門弟子
關燈
小
中
大
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
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
” 秦火未焚,統緒灼然,而施、孟、梁丘之書皆不傳,僅虞氏之說,略可窺其端緒耳。
《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蔔筮之事,傳者不絕。
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官。
” 《易經通論》(皮錫瑞):“《史記·儒林傳》雲:‘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
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
’是皆言漢初傳經諸人。
而申公、轅固、韓嬰、伏生、高堂生等,皆不言其所授,蓋史公已不能明,惟于《易》之授受獨詳。
蓋史公父談,受《易》于楊何,故能詳《易》家授受之人乃至于今,不特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之《易》傳數篇無一字存,即施、孟、梁丘,漢立博士,授生徒以千萬計,今其書亦無有存者,豈非事理之可怪,而經學之大可惜者乎!後惟虞翻注《易》,自謂五世傳孟氏《易》,其注見李鼎祚《集解》稍詳,近儒張惠言為之發明。
此則孟氏之學,支與流裔,猶有存者,而漢儒《易》學,幸得存什一于千百也。
” 《史記》稱:“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初未言其傳經,而子夏之傳獨廣,于《易》則有傳。
《漢志》無子夏《易傳》,《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有《周易·蔔商傳》二卷,今其書亦不傳,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引之[7]。
于《詩》則有序, 《詩經正義》:“沈重雲:案《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蔔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
” 毛公之學,相傳出于子夏。
《漢書·藝文志》:“《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
《經典釋文》(陸德明):“徐整曰:子夏授高行子,高行之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
毛公為《詩故訓傳》,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
”陸玑曰:“子夏授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
”二說未知孰是。
書之傳授不詳,而七觀之義,見于《尚書大傳》, 《尚書大傳》:“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焉。
曰:‘子何為于《書》?’子夏對曰:‘《書》之論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星辰之錯行。
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
商所受于夫子,志之于心,不敢忘也。
’子曰:‘《堯典》可以觀美,《禹貢》可以觀事,《咎繇》可以觀治,《洪範》可以觀度,六《誓》可以觀義,五《诰》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戒。
通斯七觀,《書》之大義舉矣。
’” 是伏生之學,亦由子夏所傳也。
《禮》有《喪服傳》,亦子夏作。
《儀禮疏》(賈公彥):“作傳之人,皆雲孔子弟子蔔商子夏所為;其傳内更雲傳者,是子夏引他舊傳,以證己義。
” 《春秋》雖莫贊一辭,而《公》《穀》二傳,皆有端緒可考。
《公羊傳疏》(徐彥)引戴宏序曰:“子夏傳于公羊高,高傳于子平,平傳于子地,地傳于子敢,敢傳于子壽。
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
”《風俗通》(應劭):“穀梁子名赤,子夏弟子。
” 蓋今世所傳五經,皆出于子夏矣。
子夏之于吾國文化之關系亦大哉! 《後漢書》:“徐防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
”[8] 子夏之外,曾子所傳亦廣。
其最著者為《孝經》。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疏引《孝經》說:“孔子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
”《孝經》序疏引《鈎命決》雲:“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是《孝經》與《春秋》同為孔子所定也。
惟《孝經》首章有“仲尼居,曾子侍”之語,宋儒疑非孔子所著,詳見《困學紀聞》。
《曾子》十八篇,《漢志》列儒家,今其書不傳。
《大戴禮記》有《立事》、《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制言》上中下、《曾子疾病》、《天圓》十篇,蓋即十八篇中之十篇也。
《經學曆史》(皮錫瑞):十篇之義,“皆極純正,《天圓篇》尤足見大賢之學無不通雲。
單居離問于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圓,下首之謂方。
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據曾子說,謂圓,謂方,謂其道,非謂其形。
方圓同積,圓者不能揜方之四角。
今地為天所揜,
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
” 秦火未焚,統緒灼然,而施、孟、梁丘之書皆不傳,僅虞氏之說,略可窺其端緒耳。
《漢書·藝文志》:“及秦燔書,而《易》為蔔筮之事,傳者不絕。
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官。
” 《易經通論》(皮錫瑞):“《史記·儒林傳》雲:‘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
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
’是皆言漢初傳經諸人。
而申公、轅固、韓嬰、伏生、高堂生等,皆不言其所授,蓋史公已不能明,惟于《易》之授受獨詳。
蓋史公父談,受《易》于楊何,故能詳《易》家授受之人乃至于今,不特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之《易》傳數篇無一字存,即施、孟、梁丘,漢立博士,授生徒以千萬計,今其書亦無有存者,豈非事理之可怪,而經學之大可惜者乎!後惟虞翻注《易》,自謂五世傳孟氏《易》,其注見李鼎祚《集解》稍詳,近儒張惠言為之發明。
此則孟氏之學,支與流裔,猶有存者,而漢儒《易》學,幸得存什一于千百也。
” 《史記》稱:“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初未言其傳經,而子夏之傳獨廣,于《易》則有傳。
《漢志》無子夏《易傳》,《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有《周易·蔔商傳》二卷,今其書亦不傳,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引之[7]。
于《詩》則有序, 《詩經正義》:“沈重雲:案《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蔔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
” 毛公之學,相傳出于子夏。
《漢書·藝文志》:“《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
《經典釋文》(陸德明):“徐整曰:子夏授高行子,高行之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
毛公為《詩故訓傳》,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
”陸玑曰:“子夏授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
”二說未知孰是。
書之傳授不詳,而七觀之義,見于《尚書大傳》, 《尚書大傳》:“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焉。
曰:‘子何為于《書》?’子夏對曰:‘《書》之論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星辰之錯行。
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
商所受于夫子,志之于心,不敢忘也。
’子曰:‘《堯典》可以觀美,《禹貢》可以觀事,《咎繇》可以觀治,《洪範》可以觀度,六《誓》可以觀義,五《诰》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戒。
通斯七觀,《書》之大義舉矣。
’” 是伏生之學,亦由子夏所傳也。
《禮》有《喪服傳》,亦子夏作。
《儀禮疏》(賈公彥):“作傳之人,皆雲孔子弟子蔔商子夏所為;其傳内更雲傳者,是子夏引他舊傳,以證己義。
” 《春秋》雖莫贊一辭,而《公》《穀》二傳,皆有端緒可考。
《公羊傳疏》(徐彥)引戴宏序曰:“子夏傳于公羊高,高傳于子平,平傳于子地,地傳于子敢,敢傳于子壽。
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
”《風俗通》(應劭):“穀梁子名赤,子夏弟子。
” 蓋今世所傳五經,皆出于子夏矣。
子夏之于吾國文化之關系亦大哉! 《後漢書》:“徐防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
”[8] 子夏之外,曾子所傳亦廣。
其最著者為《孝經》。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疏引《孝經》說:“孔子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
”《孝經》序疏引《鈎命決》雲:“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是《孝經》與《春秋》同為孔子所定也。
惟《孝經》首章有“仲尼居,曾子侍”之語,宋儒疑非孔子所著,詳見《困學紀聞》。
《曾子》十八篇,《漢志》列儒家,今其書不傳。
《大戴禮記》有《立事》、《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制言》上中下、《曾子疾病》、《天圓》十篇,蓋即十八篇中之十篇也。
《經學曆史》(皮錫瑞):十篇之義,“皆極純正,《天圓篇》尤足見大賢之學無不通雲。
單居離問于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圓,下首之謂方。
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據曾子說,謂圓,謂方,謂其道,非謂其形。
方圓同積,圓者不能揜方之四角。
今地為天所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