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孔門弟子
關燈
小
中
大
、奚容箴、蔔商、句井疆、廉絜。
齊國六人:公冶長、公皙哀、樊須[2]、梁鳣、後處、步叔乘。
楚國三人:公孫龍[3]、任不齊、秦商[4]。
秦國二人:秦祖、壤驷赤。
陳國二人:颛孫師、公良孺。
晉國二人:公堅定、鄡單。
宋國一人:司馬耕。
吳國一人:言偃。
其餘不著籍者,尚不知其屬于何國。
觀其教化所被,南及江、淮,西及山、陝。
在當時各國分立,而孔子之教不分畛域如此,此豈其他諸子所可拟哉[5]! 孔子之先,已有儒名,孔子之時,多有妄命儒者,孔子嘗為魯哀公力辯之。
《小戴記·儒行》:“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欤?’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诎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今衆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 且教其弟子,分辨儒之性質。
《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
” 是孔子于儒之一字,有承認者,有不承認者,而其時之毀儒者,更為有意尋隙,未足為儒之真相也。
《史記·孔子世家》:“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産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
” 孔子之後,學派繁衍,論者統名為儒,而又加以區别。
如: 《荀子·非十二子篇》:“弟佗其冠,祌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
正其衣冠,齊其顔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
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
” 《韓非子·顯學篇》:“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 大抵随意舉示,不可即據以為孔子之學隻分為此數派。
韓非雖曰“儒分為八”,似确隻此八派;若合荀卿之言計之,當曰“儒分為十”。
子夏、子遊皆與子張異趣,且為荀卿所擯,其别有宗派可知矣。
又《荀子·非十二子》以子思、孟轲為一派。
《荀子·非十二子篇》:“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隐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于後世,是則子思、孟轲之罪也。
” 韓非則以子思、孟氏為兩派,又未知韓非所指之孟氏,即荀卿所指之孟轲否[6]?故論孔門弟子之學,而據韓非之言,無當于事理也。
孔子之教諸弟子,内以期其成德,外以期其從政,故論顔回之好學,惟以不遷怒、不貳過為言。
《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觀此,可知孔子所謂學,最重在修身克己,不是專門讀書講學。
顔子雖稱夫子“博我以文”,而孔子并不以“博文”許之,《論語》載此文。
《易·系辭》又稱:“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蓋弟子之中,雖多聰明才辯之士,而即知即行,笃志克己者,無過于顔子,故孔子屢稱之。
不知此義,則雖讀破萬卷,說盡天下道理,無非為人之學,于自身了無益處,非孔子之所謂學也。
而于雍、賜、由、求諸人,皆許其能臨民從政。
《論語·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蓋皆以當時實得其學之益為主,不徒期其傳述六藝以教後世也。
然德行一科,既多潛修之士,其他之從政者,亦多未能大用于世。
故孔門弟子之有功于吾國者,惟講學授經之人;六藝之昌,微諸弟子,未能曆數千年而不絕也。
《仲尼弟子列傳》述經師之傳,惟商瞿最詳。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
孔子傳《易》于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何
齊國六人:公冶長、公皙哀、樊須[2]、梁鳣、後處、步叔乘。
楚國三人:公孫龍[3]、任不齊、秦商[4]。
秦國二人:秦祖、壤驷赤。
陳國二人:颛孫師、公良孺。
晉國二人:公堅定、鄡單。
宋國一人:司馬耕。
吳國一人:言偃。
其餘不著籍者,尚不知其屬于何國。
觀其教化所被,南及江、淮,西及山、陝。
在當時各國分立,而孔子之教不分畛域如此,此豈其他諸子所可拟哉[5]! 孔子之先,已有儒名,孔子之時,多有妄命儒者,孔子嘗為魯哀公力辯之。
《小戴記·儒行》:“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欤?’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诎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今衆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 且教其弟子,分辨儒之性質。
《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
” 是孔子于儒之一字,有承認者,有不承認者,而其時之毀儒者,更為有意尋隙,未足為儒之真相也。
《史記·孔子世家》:“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産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
” 孔子之後,學派繁衍,論者統名為儒,而又加以區别。
如: 《荀子·非十二子篇》:“弟佗其冠,祌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
正其衣冠,齊其顔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
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
” 《韓非子·顯學篇》:“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 大抵随意舉示,不可即據以為孔子之學隻分為此數派。
韓非雖曰“儒分為八”,似确隻此八派;若合荀卿之言計之,當曰“儒分為十”。
子夏、子遊皆與子張異趣,且為荀卿所擯,其别有宗派可知矣。
又《荀子·非十二子》以子思、孟轲為一派。
《荀子·非十二子篇》:“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隐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于後世,是則子思、孟轲之罪也。
” 韓非則以子思、孟氏為兩派,又未知韓非所指之孟氏,即荀卿所指之孟轲否[6]?故論孔門弟子之學,而據韓非之言,無當于事理也。
孔子之教諸弟子,内以期其成德,外以期其從政,故論顔回之好學,惟以不遷怒、不貳過為言。
《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觀此,可知孔子所謂學,最重在修身克己,不是專門讀書講學。
顔子雖稱夫子“博我以文”,而孔子并不以“博文”許之,《論語》載此文。
《易·系辭》又稱:“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蓋弟子之中,雖多聰明才辯之士,而即知即行,笃志克己者,無過于顔子,故孔子屢稱之。
不知此義,則雖讀破萬卷,說盡天下道理,無非為人之學,于自身了無益處,非孔子之所謂學也。
而于雍、賜、由、求諸人,皆許其能臨民從政。
《論語·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蓋皆以當時實得其學之益為主,不徒期其傳述六藝以教後世也。
然德行一科,既多潛修之士,其他之從政者,亦多未能大用于世。
故孔門弟子之有功于吾國者,惟講學授經之人;六藝之昌,微諸弟子,未能曆數千年而不絕也。
《仲尼弟子列傳》述經師之傳,惟商瞿最詳。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
孔子傳《易》于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