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孔 子

關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又以忠、禮并舉: 《論語·八佾》:“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初非專責人臣也。

    又凡《春秋》褒貶之志,止以當時之事為斷,而言外尚有微旨。

    如《公羊》家張三世之說,則借事明義,正以寓其理想,亦非專于事實也。

     《公羊傳》隐公元年《解诂》曰:“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麄觕,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内而後治外。

    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内諸夏而外夷狄。

    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

    ” 何氏之說,雖止一家之言,然與《禮記·禮運》之言大同者頗合, 《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禮運》正論曆史事實,故由大同降而小康;《春秋》懸想文明世界,故由升平而至太平。

    順逆雖殊,其為孔子所懷抱之宗旨一也。

    若專限于事實,則祿去公室,政逮大夫,陪臣執國命,每況愈下,尚何升平、太平可言哉! 孔子理想之廣大,随在可見。

    《論語》及《易》之言教育,皆其不分族類,不分疆域之證也。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易·臨卦》:“象曰: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 而《中庸》之言化育,則尤進于是。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 教育之功,至于盡物性,參天地,則不獨為一時一世之人群謀矣。

    極巨之效,由極簡之法而生。

    所謂宇宙内事,皆性分内事也。

    吾國古代聖人之思想,常思以人力造天地,其功既見于此數千年之大國,而其義猶未罄萬一。

    後人準此而行,則所謂範圍天地,曲成萬物者,無不可以實現,正不必以國家人類為界,而區區于知識技能,以為教育之大事者,抑又不足深論矣! 古代學校,各有祀典。

     《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

    ”鄭玄曰:“先聖周公若孔子。

    ” 鄭氏舉孔子為例,蓋就漢以後而言,漢以前未祀孔子也。

    曆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漢高祖始。

     《史記·孔子世家》:“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

    ” 《漢書·高帝紀》:“十二年十一月,行自淮南,還。

    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 而學校祀孔,自明帝始。

     《後漢書·禮儀志》:“永平二年……養三老五更于辟雍;郡、縣、道行鄉飲酒禮于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

    ” 然孔子與周公并祀,非特祀也。

    唐、宋以降,漸次尊崇,禮等帝王,制亦數易。

     《文獻通考》:“唐制,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緻祭。

    其釋奠之禮,初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享。

    貞觀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為先聖,以顔回配。

    開元二十年,追谥‘文宣王’,改西坐像為南面。

    诏曰:‘昔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豈宜依舊?’其兩京國子監及天下諸州,夫子南面坐,十哲等東西行列侍。

    ” 《續通考》:“宋太宗追谥孔子曰‘先聖文宣王’,真宗時改谥‘至聖’,元武宗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易塑像為木主。

    ” 蓋自漢以來,雖已舉國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廟奉祀,近于宗教性質者,乃由人心漸演漸深,踵事增華之故。

    初非孔子欲創立一教,亦非僅一二帝王或學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

     孔子後裔,代有封号。

     漢曰“褒成君”,魏曰“宗聖侯”,晉宋曰“奉聖侯”,後魏曰“崇聖大夫”,唐初曰“褒聖侯”,開元中改“文宣公”[9]。

     至宋始封孔子後為“衍聖公”: 《續通考》:“宋仁宗至和二年,封孔子之後為‘衍聖公’。

    ” 迄今猶存其名,此亦無足深異。

    然自西周至今,奕葉相傳,七十餘世,譜牒統系,灼然無疑,則世所僅見也。

    自明以後,府縣學皆祀孔子,外國如琉球、日本,亦立文廟,行釋奠禮,高麗自宋時即祀文宣王,此雖不足為孔子重,而其為東方文化之祖,則舉世所共信也。

    太史公立《孔子世家》而稱“至聖”,有以哉! 《史記·孔子世家》:“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 [1] 一九○八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

     [2] 加氏所著書名見下,茲所引之一段見《中國古代史》第二四二頁。

     [3] 加氏之書,系德國LeipzigVF.A.Blockhaus書店出版。

    茲所引之一段見原書第四、第五頁。

    又ChinaReview第二十七卷第六十三頁,有英文譯本可參照。

     [4] 如魯秉周禮之類。

     [5] 如子貢謂“君子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仁者”之類。

     [6] “讀”者,卦爻之詞,孔子所述也;“傳”者,十翼之文,孔子所作也。

     [7] 莊公七年,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

    ”君子修之曰:“星隕如雨。

    ” [8] 杜預《春秋左氏傳序》:“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僞,而志其典禮。

    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将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以示勸戒。

    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文質,辭有詳略,不必改也。

    ” [9] 均見《文獻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