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孔 子

關燈
地,未嘗及于身外。

    由此可知孔子為學之目的,在先成己而後成物。

    其成己之法,在充滿其心性之本能,至于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而一切牖世覺民之方,乃從此中自然發現于外。

    既非徒受外界之反感,憤激悲憫,欲學一種方法或主義以救世;亦非徒慕古人,欲蹈襲其陳迹,冀自樹于功名,至于垂老無成,乃托教學著書,以期留名後世,及與當世講學者,争持門戶,獨立一派别也。

    《論語》及《大學》《中庸》所言,十九皆明此義。

    不知孔子所學為何事,第以褊狹骛外之心測孔子,甯能窺見其涯涘哉! 孔子所學,首重者曰成己,曰成人,曰克己,曰修身,曰盡己。

    其語殆不可以偻舉,惟其以此為重,故不暇及于外,而怨天尤人之意,自無由而生。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上無怨天,下不尤人。

    ” 其遇雖窮,其心自樂,人世名利,視之淡然。

     《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 自孔子立此标準,于是人生正義之價值,乃超越于經濟勢力之上。

    服其教者,力争人格,則不為經濟勢力所屈,此孔子之學之最有功于人類者也。

    人之生活,固不能不依乎經濟,然社會組織不善,則經濟勢力往往足以锢蔽人之心理,使之屈伏而喪失其人格。

    其強悍者,蓄積怨尤,則公為暴行,而生破壞改革之舉。

    今世之弊,皆坐此耳。

    孔子以為人生最大之義務,在努力增進其人格,而不在外來之富貴利祿,即使境遇極窮,人莫我知,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蕩蕩之樂。

    無所歆羨,自亦無所怨尤,而堅強不屈之精神,乃足曆萬古而不可磨滅。

    儒教真義,惟此而已。

    雖然,孔子之學,亦非徒為自了漢,不計身外之事也。

    成己必成物,立己必立人。

     《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 《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故修身之後即推之于家國天下,其于道國、為政、理财、治賦之法,無一不講求,而蕲緻用于世。

    《論語》所記孔門師弟問答之語,時時以為政為言,即群衆之經濟亦必使之富足。

     《論語·子路》:“子适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顔淵篇》:“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此則本末兼赅,有體有用,非若二氏之專言虛寂,遺棄一切也。

    孔子生于周,故其政見多主用周法,然用之亦有分别,觀《論語》之言自見。

     《論語·衛靈公》:“顔淵問為邦。

    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子罕篇》:“子曰: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衆。

    ” 陸桴亭《思辨錄》謂孔子從周,後儒宜講當代之制:“孔子動稱周家法度,雖周公制作之善,亦從周故也。

    予每怪後儒學孔子,亦動稱周家法度,而于昭代之制,則廢而不講,亦不善學孔子者矣。

    ”其實孔子之所主張,亦不盡周法,即世俗所通行而協于人情者,亦無不可從也。

     孔子之學,固不以著述重,然其著述之功,關系絕巨。

    史稱其時禮樂廢,《詩》《書》缺,傳自孔氏,始可得述。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

    追迹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缪,編次其事。

    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

    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從周。

    ’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孔子語魯太師:‘樂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成。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

    ” 蓋其時如老子者,不以書籍所傳言語為重。

     《史記·老子傳》:“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 世複多不說學者,使任其放佚,則浸衰浸微,古代之文化複何從考見乎!《詩》《書》《禮》《樂》皆述,《易》《春秋》則述而兼作。

     《漢書·儒林傳》:“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

    ”[6] 《史記·儒林傳》:“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

    ’故因史記作《春秋》。

    ” 世謂孔子“述而不作”者,蓋未讀“十翼”及《春秋》也。

    《孟子》即稱“孔子作《春秋》”,《公羊》明載未修春秋之原文[7],惟杜預稱《春秋》多用舊史,然亦謂有刊正處[8]。

    孔子傳《易》修史,而合之《詩》《書》《禮》《樂》,号為“六藝”,亦名為“經”。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 其為教亦各有得失,孔子嘗詳言之。

     《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

    ” 孔子于《易》,由陰陽奇偶之對待,闡明太極之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