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老子與管子

關燈
篇,曰:“詳哉其言之。

    ”按仲為颍上人[8],春秋之初,其地屬鄭。

    仲之所學,殆猶有周代官師之傳。

    觀其書于陰陽、五行[9]、天時[10]、地理[11]、兵法[12]、财政[13],無所不赅,似未可以一家目之。

    然其學有與老子同原者,如曰: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14] 是即老子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之法也。

    《封禅》《國準》《揆度》諸篇,時時述古代帝王逸事,雖其書不盡管子自著,或出于後之治管子之學者所增益,然《封禅篇》之文,《史記》亦引之。

     《史記·封禅書》:“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 是管子固熟于史事。

    《漢志》列《管子》于道家,謂“道家出于史官”,其以此欤? 管子之學,異于道家者,在言政法。

    其佐齊桓創霸,既改革周制,而其論治,必以法為主。

    如曰: 法者,民之父母也。

    [15]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聖君之實用也。

    [16] 法之制民也,猶陶之于埴,冶之于金也。

    [17] 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之謂大治。

    [18] 聖君任法而不任智,故身佚而天下治。

    [19] 其言實戰國時法家之祖,視老子之以德、仁、義、禮為無足齒數者,相去甚遠,此則事之至可疑者也。

    愚意老子之學,亦自有其作用。

    如曰: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凡兩言使,則其使之之術固有在矣。

    管子雖偏于法治主義,而其言亦多近于道家者。

    如《樞言篇》曰: 日益之而患少者,惟忠;日損之而患多者,惟欲。

    吾畏事,不欲為事;吾畏言,不欲為言。

    故行年六十而老吃也。

     是管子晚年以寡欲省事為主,實道家之學也。

    《心術》《白心》諸篇,尤多微眇之論。

    大抵功名之士,不先有得于道,必以私智私欲而敗。

    管子之改革國政,卓然能有所成,未始不由于其湛深于道術;商鞅、韓非之敗,正以其徒知法治,而不知畏事畏言耳。

     古無黃、老之名。

    戰國時,治道家之學者,始以黃帝與老子相傅會。

     《漢書·藝文志》:“《黃帝君臣》十篇。

    ”[20]“《雜黃帝》五十八篇。

    ”[21] 莊子亟稱黃帝,又極崇拜老聃,然亦未嘗以黃帝、老子并舉。

    黃、老并舉,殆在漢初。

     《史記·曹相國世家》:“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

    ”《儒林傳》:“窦太後好黃、老之術。

    ” 其後凡一切不事事,及以陰柔處世,概托為黃、老之學。

    使知管子與老子學術相同,則一方面無為,一方面有為,正合于“無為而無不為”之說。

    而怠惰苟安者,将無所容其喙矣。

     *** [1] 諸書多出于依托,不足據。

     [2] 《史記》之外,異說甚多。

    梁玉繩《古今人表考》詳舉之,茲不錄。

     [3] 魯昭公八年。

     [4] 魯昭公十三年。

     [5] 獲麟後三年。

     [6] 《老子化胡經》在元代已焚毀,清季發見敦煌石室内有《化胡經》殘本。

     [7] 如美惡、善不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虛實、強弱、後先、得失、曲全、枉直、窪盈、敝新、多少、重輕、靜躁、雄雌、白黑、榮辱、壯老、張歙、廢興、與奪、貴賤、損益、堅柔、得亡、成缺、盈沖、辯讷、生死、禍福、大細、有餘不足、正奇、善妖之類。

     [8] 桓寬《鹽鐵論》謂管子為越人,未知所本。

     [9] 有《五行篇》。

     [10] 有《五時篇》。

     [11] 有《地員》《地數》《水地》等篇。

     [12] 有《兵法篇》。

     [13] 有《輕重》《海王》等篇。

     [14] 《山高篇》。

     [15] 《法法篇》。

     [16] 《任法篇》。

     [17] 《禁藏篇》。

     [18] 《任法篇》。

     [19] 《任法篇》。

     [20] 注曰: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21] 注曰:六國時賢者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