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老子與管子

關燈
自周代官守不修,學術分裂,于是有九流十家之學。

    十家之中,以道家為最早,而儒家次之。

    以今所存道家之書論之,老子、管子皆先于孔子之書。

    老子實為春秋時代一大思想家,故依其時代論次其學。

    按《漢書·藝文志》,道家先列《管子》,次及《老子》。

     《漢書·藝文志》:“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始《伊尹》《太公》《辛甲》《鬻熊》諸書[1],次《管子》八十六篇,次《老子鄰氏經傳》四篇。

    《老子傅氏經說》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似老子當後于管子。

    然老子之年歲不可考。

     《史記·老子列傳》:“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2] 而管子之書,不純為道家言,則道家固當首老子也。

     老子之學,本以自隐無名為務, 《老子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

    ” 故其事迹亦不彰,史但稱為周守藏室之史, 《老子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及為關尹著書之事。

     《老子列傳》:“居周久之,見周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

    ’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 以《莊子》證之,關尹殆與老子學派相同。

     《莊子·天下篇》:“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皆失。

    ” 其強老子以著書,第以同道相證明,非借著書立說,創一學派或宗教,以要名于世。

    此講老子之學者所當先知之義也。

     老子生于陳而仕于周,并非楚人。

    世之論者,以《史記》有“楚苦縣人”一語,遂以老子為楚人。

    因以其文學思想,為春秋時南方學者之首領,并謂與孔子之在北方者對峙(其說倡于日本人,而梁啟超盛稱之)。

    實則苦縣故屬陳,老子生時,尚未屬楚,《史記索隐》《正義》言之甚明。

     《史記索隐》:“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雲楚苦縣。

    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陽國,陳縣、苦縣皆屬焉。

    ”《正義》按《年表》雲:“淮陽國,景帝三年廢。

    至天漢修史之時,楚節王純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時屬楚國,故太史公書之。

    ”(據此,是《史記》之稱楚者,以苦縣在漢時屬楚,并非謂老子時屬楚也。

    按陳嘗再滅于楚,陳哀公三十五年,為楚所滅[3]。

    後五年,惠公複興[4]。

    闵公二十一年,卒滅于楚[5]。

    即謂此楚字指春秋之楚亦通,但老子與孔子同時,且其年歲甚高,其生時必為陳而非楚也。

    ) 借令其地屬楚,亦在淮水流域,距中夏諸國甚迩,未可以南北判之也。

     老子既自晦其迹,故講老子之學者,言人人殊,儒家則重其習于禮, 《小戴記·曾子問》篇記孔子問禮于老聃者,凡三節。

     法家則稱其生于術, 《韓非子·解老篇》:“所謂有國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國之術。

    ” 方士則目為神仙(《列仙傳》《神仙傳》等書,稱老子之神異甚多),釋氏則謂同佛教, 《後漢書·襄楷傳》:“桓帝時,楷上書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

    ”《辯正論》(唐釋慧琳):“《晉世雜錄》雲:道士王浮每與沙門帛遠撓論,王屢屈焉,遂改換《西域傳》為《化胡經》,言喜與聃化胡作佛,佛起于此。

    ”[6] 甚至傅會為耶稣教(嚴複評老子,前有德國哲學家謂耶和華之号,即起于老子之夷希微,說見黑格爾《哲學曆史》),傅會為民主政治(亦見嚴複評語),傅會為革命家(見胡适《中國哲學史大綱》)。

    見智見仁,各以其意為說。

    然即此亦可見老子之學無所不包,此莊子所以謂之為“博大真人”也。

     《莊子·天下篇》:“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老子之學,自有來曆,莊子稱其出于古之道術, 《莊子·天下篇》:“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也,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