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學術之分裂

關燈
西周之學,官師合一,至春秋而天子失官, 《左傳》昭公十七年:“仲尼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 學校不修, 《毛詩·子衿序》:“子衿,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

    ” 民不說學,及其大人。

     《左傳》昭公十八年:“秋,葬曹平公。

    往者見周原伯魯焉,與之語,不說學。

    歸以語闵子馬。

    闵子馬曰:‘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說,而後及其大人。

    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無學,無學不害。

    不害而不學,則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夫學,殖也。

    不學将落,原氏其亡乎?’” 故官師之學,分裂而為私家之學,其蹤迹見于《莊子·天下篇》。

     《莊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猶百家衆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将為天下裂。

    ” 雖其所謂古者與後世者,未嘗确指其時代。

    然觀其下文,以古之道術與關尹、老聃、墨翟、禽滑釐相對而言。

    如曰: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聞其風而說之。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說之。

     可見莊子之所謂古,必在春秋以前,而其所謂後者,即指老聃、墨翟等人。

    古時有聖有王,則學在百官。

    至春秋時,内聖外王之道不明,則道術分為百家,此非莊子崇拜古人太過,亦非假托古事以欺世人,其時之情事實是如此,由源及流,各有來曆,不得不約略叙述也。

    惟曆史事迹,視人之心理為衡。

    歎為道術分裂,則有退化之觀;诩為百家競興,則有進化之象。

    故事實不異,而論斷可以迥殊;正不必以春秋時始有專家之術,遂謂從前毫無學術可言。

    一若學有來曆,便失其價值者,此則治史者所當知也。

     莊子泛稱百家,而未指稱某氏之學為某家;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指》,遂有法家、名家、道家之名。

     《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

    ”[1] 劉向《别錄》、劉歆《七略》,則分為九流十家,而各溯其所出。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

    ”“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

    ”“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

    ”[2] 并謂其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之時。

     《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

    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 觀其所載諸家之書,上起邃古,下訖漢初,率以戰國時之書為多,然古書多出依托。

    如: 農家《神農》二十篇,注曰:“六國時,諸子疾時怠于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

    ”道家《黃帝君臣》十篇,注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