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學術之分裂
關燈
小
中
大
:“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
”《雜黃帝》五十八篇,注曰:“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注曰:“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黃帝相。
”小說家《黃帝說》四十篇,注曰:“迂誕依托。
” 即西周之書,亦多後人附會者。
如: 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注曰:“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
或有近世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
” 大抵自春秋而私家之學始興,至戰國而大盛耳。
學術之分裂,非一時之事,始則由天子畿内分而之各國,繼則由各國之學轉而為私家。
史書亦多紀其事者,如: 《史記·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
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适晉[3]。
自司馬氏去周适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 此學者由天子畿内分而之各國之證也。
《史記·儒林傳》:“孔子闵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
适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
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 此各國之學轉而入私家之證也。
當春秋之初,諸侯之國已各自為教。
《管子·大匡篇》:“衛國之教,危傅以利;魯邑之教,好迩而訓于禮;楚國之教,巧文以利。
” 其風氣之不同,殆由所傳之學說不同之故。
如魯秉《周禮》,晉守唐叔所受法度之類[4]。
既而一國之中,又各自為風氣。
有守其先代之學而不廢者, 《國語·晉語》:“悼公使張老為卿,辭曰:‘臣不如魏绛。
夫绛之智,能治大官……其學不廢其先人之職。
’” 有數典而忘其祖者。
《左傳》昭公十二年:王謂籍談曰:“昔而高祖孫伯黡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
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5]。
女,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
賓出,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 官學日微,而私家之師弟則不分國界[6],故國學變為師弟之家學焉。
官學衰而私家之學興,其所藏之書,亦多散布于人間。
如孔子修《春秋》,得百二十國寶書, 《公羊解诂》:“闵因叙雲: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
” 墨子嘗見百國春秋, 《史通·六家篇》《隋書·李德林傳》并引《墨子》雲:“吾見百國春秋。
” 《墨子·明鬼篇》:“著在周之春秋。
”“著在燕之春秋。
”“著在宋之春秋。
”“著在齊之春秋。
” 其書疑皆官書之散在民間者。
夫各國史記春秋,藏之史官,苟皆非從師講授,載筆傳寫,不能得其書,則求之至難,無論一人不能遍曆百國,即十四人亦不能環學于諸國。
故吾意春秋時之書,有藏之于官,非親至其國,求其人,不能讀者。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适周問禮,蓋見老子雲。
” 《莊子·天道篇》:“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 有散佚于外,好古之士,可以展轉求乞者。
至于官書變為私書,則無書者固不知學,而有書者轉得博學詳說,轶于姝姝暖暖于一先生之言者,此聖哲之所以勃興于春秋之末也。
《墨子·貴義篇》:“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
弦唐子見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過曰:揣曲直而已。
今夫子載書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
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 (按此文,則知春秋之季,民不說學,見載書者,即以為怪。
而官師之書,既不全有,學者非自載書,無從得書,亦可推見。
) 《說文序》稱七國之時,“文字異形,言語異聲”。
按其端實自春秋時開之。
如齊太宰歸父盤[7]、齊侯甔、楚公鐘、夜雨雷鐘、楚曾侯鐘、王子申蓋[8
”《雜黃帝》五十八篇,注曰:“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注曰:“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黃帝相。
”小說家《黃帝說》四十篇,注曰:“迂誕依托。
” 即西周之書,亦多後人附會者。
如: 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注曰:“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
或有近世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
” 大抵自春秋而私家之學始興,至戰國而大盛耳。
學術之分裂,非一時之事,始則由天子畿内分而之各國,繼則由各國之學轉而為私家。
史書亦多紀其事者,如: 《史記·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
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适晉[3]。
自司馬氏去周适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 此學者由天子畿内分而之各國之證也。
《史記·儒林傳》:“孔子闵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
适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
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 此各國之學轉而入私家之證也。
當春秋之初,諸侯之國已各自為教。
《管子·大匡篇》:“衛國之教,危傅以利;魯邑之教,好迩而訓于禮;楚國之教,巧文以利。
” 其風氣之不同,殆由所傳之學說不同之故。
如魯秉《周禮》,晉守唐叔所受法度之類[4]。
既而一國之中,又各自為風氣。
有守其先代之學而不廢者, 《國語·晉語》:“悼公使張老為卿,辭曰:‘臣不如魏绛。
夫绛之智,能治大官……其學不廢其先人之職。
’” 有數典而忘其祖者。
《左傳》昭公十二年:王謂籍談曰:“昔而高祖孫伯黡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
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5]。
女,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
賓出,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 官學日微,而私家之師弟則不分國界[6],故國學變為師弟之家學焉。
官學衰而私家之學興,其所藏之書,亦多散布于人間。
如孔子修《春秋》,得百二十國寶書, 《公羊解诂》:“闵因叙雲: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
” 墨子嘗見百國春秋, 《史通·六家篇》《隋書·李德林傳》并引《墨子》雲:“吾見百國春秋。
” 《墨子·明鬼篇》:“著在周之春秋。
”“著在燕之春秋。
”“著在宋之春秋。
”“著在齊之春秋。
” 其書疑皆官書之散在民間者。
夫各國史記春秋,藏之史官,苟皆非從師講授,載筆傳寫,不能得其書,則求之至難,無論一人不能遍曆百國,即十四人亦不能環學于諸國。
故吾意春秋時之書,有藏之于官,非親至其國,求其人,不能讀者。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适周問禮,蓋見老子雲。
” 《莊子·天道篇》:“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 有散佚于外,好古之士,可以展轉求乞者。
至于官書變為私書,則無書者固不知學,而有書者轉得博學詳說,轶于姝姝暖暖于一先生之言者,此聖哲之所以勃興于春秋之末也。
《墨子·貴義篇》:“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
弦唐子見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過曰:揣曲直而已。
今夫子載書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
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 (按此文,則知春秋之季,民不說學,見載書者,即以為怪。
而官師之書,既不全有,學者非自載書,無從得書,亦可推見。
) 《說文序》稱七國之時,“文字異形,言語異聲”。
按其端實自春秋時開之。
如齊太宰歸父盤[7]、齊侯甔、楚公鐘、夜雨雷鐘、楚曾侯鐘、王子申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