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學術之分裂
關燈
小
中
大
]之類,其文多不類籀文;或取勢奇偉,或結體整齊;而清剛瘦勁,漸開小篆之風,與周、魯之文字渾樸圓和者殊科。
《楚公鐘跋》(阮元):“此鐘與夜雨雷鐘篆文相類,奇古雄深,與他國迥别,且俱在未稱王之時,年代相去當不遠也。
”《夜雨雷鐘跋》:“此鐘文字雄奇,不類齊、魯,可觇荊南霸氣。
”《王子申蓋跋》:“此篆文工秀,結體較長,同于楚曾侯鐘。
曾侯鐘,楚惠王器;子西曆相昭王、惠王者,可直斷為子西器也。
” 此文字異形之證也。
揚雄《方言》多載齊、秦、楚、晉、宋、衛、魯、鄭諸國不同之語,大抵沿自春秋之時。
如《方言三》:“南楚凡貧人衣被醜敝謂之須捷,或謂之褛裂,或謂之褴褛。
《左傳》曰:‘筚路褴褛,以啟山林。
’殆謂此也。
” 三《傳》所載,亦多異言。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衆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
”宣公四年:“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 《穀梁傳》襄公五年:“仲孫蔑、衛孫林父會于善稻。
吳謂善伊,謂稻緩。
号從中國,名從主人。
” 《公羊傳》隐公五年:“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
”[9]桓公六年:“曷為謂之實來?慢之也。
曷為慢之?化我也。
”[10] 蓋自行人之官不修,書名聲音,漸不齊一,學術之分,亦由于此。
孔子講學,書必大篆,語必雅言。
《說文序》:“孔子書六經,皆以古文。
”[11] 《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安國《注》:“雅言,正言也。
”鄭玄曰:“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
” 蓋為各國學者所守不同,欲教之于一堂,不能不出以典雅,猶今之教者,必用通行之語言文字,不能用土語及别字也。
《莊子》謂“鄒魯之士,能明《詩》《書》《禮》《樂》”,《史記》稱“洙、泗之間,龂龂如也。
” 《史記·魯世家》:太史公曰:“餘聞孔子稱曰:甚矣,魯之衰也。
洙、泗之間,龂龂如也。
” 蓋他國之學者,傳授歧異,不如洙、泗間讀音之正,故後世儒家傳授最廣,是則儒家獨盛之一因也。
周之教育,掌于樂官。
周衰,王官失業,即周之學校教育不修之證。
《漢書·禮樂志》:“周衰,五官失業,《雅》《頌》相錯。
” 然魯國猶有其官,至哀公時,樂官複分散。
《論語·微子》:“太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三飯缭适蔡,四飯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按此文有二說。
孔安國曰:“魯哀公時,禮壞樂崩,樂人皆去。
”是摯等皆魯官;《漢書·古今人表》列摯等于殷末周初。
顔師古注曰:“自師摯以下八人,皆纣時人,奔走分散而去。
”則以摯等為殷官。
劉寶楠《論語正義》從顔說,梁玉繩《人表考》則從孔說。
) 學校教育之衰,殆又甚于春秋之初。
故春秋時魯有泮宮,鄭有鄉校,其風雖不及西周之盛,猶有官學之遺意。
春秋以後,則官學泯絕矣。
《史記》謂摯等之分散,在仲尼沒後。
《史記·禮書》:“仲尼沒後,受業之徒沉湮而不舉,或适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 世或謂八人嘗以雅樂受業孔子。
《人表考》(梁玉繩)引吳仁傑雲:“八人蓋以雅樂受業于孔子。
” 不知樂官掌官學與私學有别,《論語》志樂官之分散,正以明當時諸侯不重禮樂,亦不重教育。
約計其時,當在春秋之末,不必定指為孔子弟子,且意其适齊、楚,入河、海,在孔子沒後也。
*** [1] 六家,兼舉陰陽、儒、墨、名、法、道。
而名、法、道三者稱家,餘則曰陰陽之術、儒者、墨者。
[2] 此皆班固所錄劉氏父子之文。
[3] 張晏曰,周惠王、襄王有子、叔帶之難,故司馬氏奔晉。
[4]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晉國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
” [5] 杜《注》:辛有,周人也。
其二子适晉為太史。
[6] 如孔子弟子兼有各國之人。
[7] 見《簠齋吉金錄》。
[8] 均見《積古齋鐘鼎款識》。
[9] 何《注》:登,讀言得來。
得來之者,齊人語也。
[10] 注: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
[11] 段玉裁曰:此古文兼大篆言之。
《楚公鐘跋》(阮元):“此鐘與夜雨雷鐘篆文相類,奇古雄深,與他國迥别,且俱在未稱王之時,年代相去當不遠也。
”《夜雨雷鐘跋》:“此鐘文字雄奇,不類齊、魯,可觇荊南霸氣。
”《王子申蓋跋》:“此篆文工秀,結體較長,同于楚曾侯鐘。
曾侯鐘,楚惠王器;子西曆相昭王、惠王者,可直斷為子西器也。
” 此文字異形之證也。
揚雄《方言》多載齊、秦、楚、晉、宋、衛、魯、鄭諸國不同之語,大抵沿自春秋之時。
如《方言三》:“南楚凡貧人衣被醜敝謂之須捷,或謂之褛裂,或謂之褴褛。
《左傳》曰:‘筚路褴褛,以啟山林。
’殆謂此也。
” 三《傳》所載,亦多異言。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衆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
”宣公四年:“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 《穀梁傳》襄公五年:“仲孫蔑、衛孫林父會于善稻。
吳謂善伊,謂稻緩。
号從中國,名從主人。
” 《公羊傳》隐公五年:“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
”[9]桓公六年:“曷為謂之實來?慢之也。
曷為慢之?化我也。
”[10] 蓋自行人之官不修,書名聲音,漸不齊一,學術之分,亦由于此。
孔子講學,書必大篆,語必雅言。
《說文序》:“孔子書六經,皆以古文。
”[11] 《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安國《注》:“雅言,正言也。
”鄭玄曰:“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
” 蓋為各國學者所守不同,欲教之于一堂,不能不出以典雅,猶今之教者,必用通行之語言文字,不能用土語及别字也。
《莊子》謂“鄒魯之士,能明《詩》《書》《禮》《樂》”,《史記》稱“洙、泗之間,龂龂如也。
” 《史記·魯世家》:太史公曰:“餘聞孔子稱曰:甚矣,魯之衰也。
洙、泗之間,龂龂如也。
” 蓋他國之學者,傳授歧異,不如洙、泗間讀音之正,故後世儒家傳授最廣,是則儒家獨盛之一因也。
周之教育,掌于樂官。
周衰,王官失業,即周之學校教育不修之證。
《漢書·禮樂志》:“周衰,五官失業,《雅》《頌》相錯。
” 然魯國猶有其官,至哀公時,樂官複分散。
《論語·微子》:“太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三飯缭适蔡,四飯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按此文有二說。
孔安國曰:“魯哀公時,禮壞樂崩,樂人皆去。
”是摯等皆魯官;《漢書·古今人表》列摯等于殷末周初。
顔師古注曰:“自師摯以下八人,皆纣時人,奔走分散而去。
”則以摯等為殷官。
劉寶楠《論語正義》從顔說,梁玉繩《人表考》則從孔說。
) 學校教育之衰,殆又甚于春秋之初。
故春秋時魯有泮宮,鄭有鄉校,其風雖不及西周之盛,猶有官學之遺意。
春秋以後,則官學泯絕矣。
《史記》謂摯等之分散,在仲尼沒後。
《史記·禮書》:“仲尼沒後,受業之徒沉湮而不舉,或适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 世或謂八人嘗以雅樂受業孔子。
《人表考》(梁玉繩)引吳仁傑雲:“八人蓋以雅樂受業于孔子。
” 不知樂官掌官學與私學有别,《論語》志樂官之分散,正以明當時諸侯不重禮樂,亦不重教育。
約計其時,當在春秋之末,不必定指為孔子弟子,且意其适齊、楚,入河、海,在孔子沒後也。
*** [1] 六家,兼舉陰陽、儒、墨、名、法、道。
而名、法、道三者稱家,餘則曰陰陽之術、儒者、墨者。
[2] 此皆班固所錄劉氏父子之文。
[3] 張晏曰,周惠王、襄王有子、叔帶之難,故司馬氏奔晉。
[4]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晉國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
” [5] 杜《注》:辛有,周人也。
其二子适晉為太史。
[6] 如孔子弟子兼有各國之人。
[7] 見《簠齋吉金錄》。
[8] 均見《積古齋鐘鼎款識》。
[9] 何《注》:登,讀言得來。
得來之者,齊人語也。
[10] 注: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
[11] 段玉裁曰:此古文兼大篆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