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周自平王至赧王之時,為東周。
東周之時,複分為二:自平王之四十九年,至敬王之四十一年,是為春秋之時;自元王至赧王,是為戰國之時。
“春秋”者,史書之名,而非時代之名,以相沿既久,姑循用之。
西周之政教,至春秋時,有相沿而未變者,有蛻化而迥殊者,史家著論,多以為西周降至春秋,實為世衰道微之征。
《漢書·貨殖傳序》:“周室衰,禮法隳。
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節藻棁,八佾舞于庭,雍徹于堂。
……陵夷至乎桓、文之後,禮誼大壞,上下相冒,國異政,家殊俗,耆欲不制,僭差亡極。
”《遊俠傳序》:“周室既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桓、文之後,大夫世權,陪臣執命。
陵夷至于戰國,合從連衡,力政争強。
” 然就一王定制而論,誠有陵夷衰微之象,就中國之全體而論,未始非民主進步之時。
世無一成不變之局,讀史者第當識其變遷,以明人民進化之階級,不必先立一成見也。
春秋之風氣,淵源于西周,雖經多年之變亂,而其蹤迹猶未盡泯者,無過于尚禮一事。
觀《春秋左氏傳》所載,當時士大夫,觇國之興衰以禮, 《左傳》闵公元年載:齊仲孫湫來省難,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
周禮所以本也。
臣聞之,國将亡,本必先颠,而後枝葉從之。
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
”又襄公三十一年載:北宮文子相衛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
過鄭……事畢而出,言于衛侯曰:“鄭有禮,其數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讨乎!詩雲:‘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禮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
濯以救熱,何患之有?”又昭公五年載: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
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
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不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
公室四分,民食于他。
思莫在公,不圖其終。
為國君,難将及身,不恤其所。
禮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
言善于禮,不亦遠乎?” 決軍之勝敗以禮,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賈曰:“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一戰而霸。
又僖公二十八年載: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
”又僖公三十三年載:王孫滿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又宣公十二年載:随武子曰:“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
” 定人之吉兇以禮, 《左傳》僖公十一年載:天王使召武公内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
過歸,造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
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又僖公二十三年載: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
”又文公十五年載:季文子曰:“齊侯其不免乎?己則無禮,而讨于有禮者,曰:‘汝何故行禮?’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己則反天,而又以讨人,難以免矣。
”又成公十三年載:郤锜來乞師,将事不敬。
孟獻子曰:“郤氏其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
郤子無基。
”又襄公二十一年載:會于商任,锢栾氏也。
齊侯、衛侯不敬。
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
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
怠禮,失政;失政,不立。
是以亂也。
”又襄公二十六年載:公孫揮曰:“子産其将知政矣。
讓不失禮。
” 聘問則預求其禮, 《左傳》文公六年載:季文子将聘于晉,使求遭喪之禮以行。
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 會朝則宿戒其禮, 《左傳》昭公十六年載:晉韓起聘于鄭,鄭伯享之。
子産戒曰:“苟有位于朝,無有不供恪!”孔張後至,立于客間,執政禦之;适客後,又禦之;适縣間。
客從而笑之。
事畢,富子谏曰:“夫大國之人,不可不慎也,幾為之笑,而不陵我?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國而無禮,何以求榮?孔張失位,吾子之恥也。
” 卿士、大夫以此相教授, 《左傳》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大史克對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隊。
’曰:‘見有禮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 其不能者,則以為病而講學焉。
《左傳》昭公七年:“公至自楚。
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
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
無禮,無以立。
’” 此等風氣,至戰國時則絕無所見。
故知春秋諸人,實以近于西周,淵源有自。
故所持之見解,所發之議論,均以禮為最要之事也。
管子者,儒家所斥為霸佐,不足語于王道者也。
然其言之見于《左傳》者,則曰“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
其所著之經言,亦以禮為四維之首。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 使此諸書,出于後人所僞造[1],何以後世之人,對于春秋一時代獨造出此等言論,而于其他時代,不一律造為此類言行乎?故春秋者,直接
東周之時,複分為二:自平王之四十九年,至敬王之四十一年,是為春秋之時;自元王至赧王,是為戰國之時。
“春秋”者,史書之名,而非時代之名,以相沿既久,姑循用之。
西周之政教,至春秋時,有相沿而未變者,有蛻化而迥殊者,史家著論,多以為西周降至春秋,實為世衰道微之征。
《漢書·貨殖傳序》:“周室衰,禮法隳。
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節藻棁,八佾舞于庭,雍徹于堂。
……陵夷至乎桓、文之後,禮誼大壞,上下相冒,國異政,家殊俗,耆欲不制,僭差亡極。
”《遊俠傳序》:“周室既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桓、文之後,大夫世權,陪臣執命。
陵夷至于戰國,合從連衡,力政争強。
” 然就一王定制而論,誠有陵夷衰微之象,就中國之全體而論,未始非民主進步之時。
世無一成不變之局,讀史者第當識其變遷,以明人民進化之階級,不必先立一成見也。
春秋之風氣,淵源于西周,雖經多年之變亂,而其蹤迹猶未盡泯者,無過于尚禮一事。
觀《春秋左氏傳》所載,當時士大夫,觇國之興衰以禮, 《左傳》闵公元年載:齊仲孫湫來省難,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
周禮所以本也。
臣聞之,國将亡,本必先颠,而後枝葉從之。
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
”又襄公三十一年載:北宮文子相衛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
過鄭……事畢而出,言于衛侯曰:“鄭有禮,其數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讨乎!詩雲:‘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禮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
濯以救熱,何患之有?”又昭公五年載: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
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
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不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
公室四分,民食于他。
思莫在公,不圖其終。
為國君,難将及身,不恤其所。
禮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
言善于禮,不亦遠乎?” 決軍之勝敗以禮,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賈曰:“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一戰而霸。
又僖公二十八年載: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
”又僖公三十三年載:王孫滿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又宣公十二年載:随武子曰:“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
” 定人之吉兇以禮, 《左傳》僖公十一年載:天王使召武公内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
過歸,造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
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又僖公二十三年載: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
”又文公十五年載:季文子曰:“齊侯其不免乎?己則無禮,而讨于有禮者,曰:‘汝何故行禮?’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己則反天,而又以讨人,難以免矣。
”又成公十三年載:郤锜來乞師,将事不敬。
孟獻子曰:“郤氏其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
郤子無基。
”又襄公二十一年載:會于商任,锢栾氏也。
齊侯、衛侯不敬。
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
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
怠禮,失政;失政,不立。
是以亂也。
”又襄公二十六年載:公孫揮曰:“子産其将知政矣。
讓不失禮。
” 聘問則預求其禮, 《左傳》文公六年載:季文子将聘于晉,使求遭喪之禮以行。
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 會朝則宿戒其禮, 《左傳》昭公十六年載:晉韓起聘于鄭,鄭伯享之。
子産戒曰:“苟有位于朝,無有不供恪!”孔張後至,立于客間,執政禦之;适客後,又禦之;适縣間。
客從而笑之。
事畢,富子谏曰:“夫大國之人,不可不慎也,幾為之笑,而不陵我?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國而無禮,何以求榮?孔張失位,吾子之恥也。
” 卿士、大夫以此相教授, 《左傳》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大史克對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隊。
’曰:‘見有禮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 其不能者,則以為病而講學焉。
《左傳》昭公七年:“公至自楚。
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
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
無禮,無以立。
’” 此等風氣,至戰國時則絕無所見。
故知春秋諸人,實以近于西周,淵源有自。
故所持之見解,所發之議論,均以禮為最要之事也。
管子者,儒家所斥為霸佐,不足語于王道者也。
然其言之見于《左傳》者,則曰“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
其所著之經言,亦以禮為四維之首。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 使此諸書,出于後人所僞造[1],何以後世之人,對于春秋一時代獨造出此等言論,而于其他時代,不一律造為此類言行乎?故春秋者,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