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共和與民權

關燈
海通以來,譯人以法、美諸國民主立憲之制,與中國曆代君主之制不同,求其名而不得,因以“共和”二字譯之。

    蓋以周厲王、宣王之間,國家無天子者凡十四年,其時号曰“共和”。

    故以國家之無君主者,比附于共和,實則周之共和與近世民主立憲之制迥殊,學者不察,望文生義,以此例彼,贻誤非淺。

    然世人既襲用其名,亦不可不知其名之所由來也。

    周之共和,凡有二說。

    一則謂周、召二公,共和行政; 《史記·周本紀》:“厲王出奔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 《國語》韋昭《注》曰:“彘之亂,公卿相與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

    ” 一則謂諸侯奉共伯和行天子事,号曰“共和”。

     《史記正義》:“《魯連子》雲:衛州共城縣,本周共伯之國也,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

    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于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

    十四年,厲王死于彘。

    共伯使諸侯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複歸國于衛也。

    ”《索隐》:“《汲冢紀年》:‘共伯幹王位。

    ’共音恭,共,國;伯,爵,言共伯攝王政,故雲幹王位也。

    ” 按共伯事又見《呂氏春秋·開春論》, 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内皆以來為稽矣。

    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

     及《莊子·讓王篇》, 共伯得乎共首。

    《釋文》引司馬彪《注》雲:“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

    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不聽。

    即于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蔔于太陽,兆曰:‘厲王為祟。

    ’召公乃立宣王,共伯複歸于宗,逍遙得意共山之首。

    共丘山在今河内共縣西。

    ” 羅泌及梁玉繩多主其說。

     《路史發揮·共和辯》(羅泌):“說者曰:周室無君,周公、召公共和王政,故号之曰‘共和’。

    自史遷至溫公,無異議也。

    予不敢以為然。

    當厲王之時,周公、召公,非昔日之周、召也。

    予聞厲王之後,有共伯和者,修行而好賢,以德和民,諸侯賢之,入為王官;十有四年,天旱,廬火,歸還于宗,逍遙共山之首,宣王乃立。

    是以王子朝告于諸侯,猶曰厲王戾虐,萬民弗忍,流王于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

    是宣王之前,諸侯有釋位間于天子之事者矣。

    然則所謂共和者,吾以為政自共伯爾。

    若曰周、召共和,吾弗信也。

    向秀、郭象援古之說,以為共和者,周王之孫也。

    懷道抱德,食封于共,厲王之難,諸侯立之。

    宣王立,乃廢。

    立之不喜,廢之不怒,斯則得其情矣。

    ” 《史記志疑》(梁玉繩):“案以共和為周、召行政之号,史公之單說也,而韋注《國語》、孔疏《左傳》及《史通》鹹宗之,後儒并依斯解。

    其實不然。

    昭公二十六年《傳》雲:厲王戾虐,萬民弗忍,流王于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

    則知厲、宣之間,諸侯有代王行政者矣。

    周、召本王朝卿士,傥果攝天子之事,不可言‘釋位’,别立名稱,若後世之年号,古亦無此法。

    故顔師古以史公之說為無據也。

    考《竹書紀年》《莊子·讓王篇》《呂氏春秋·開春論》及《索隐》引《世紀》,《正義》引《魯連子》,并以共和為共伯和。

    共,國;伯,爵;和其名。

    《人表》厲王後有共伯和,共地近衛,即漢河内郡之共縣,周時亦謂之共頭。

    《呂氏春秋·誠廉篇》‘武王使召公盟微子于共頭之下’是已。

    古史從《竹書》,《路史》有《共和辨》,可互相證明。

    蓋厲王流彘,諸侯皆往宗共伯,若霸主然;其時宣王尚幼,匿不敢出,周、召居守京師,輔導太子。

    及後王沒而民厭亂,太子年亦加長,共伯乃率諸侯會二相而立之,參核情實,必是如此。

    凡有言共伯至周攝政者,有言共伯幹位篡立者,有言共伯即衛侯者,盡屬不經之談爾。

    ” 予謂《史記·三代世表》自黃帝訖共和,《十二諸侯年表》自共和訖孔子,明共和以前之事,多不可考;而自共和元年以後,諸侯譜牒,鹹有可稽。

    讵有誤以共伯和之名,為大臣共和行政之号,紀年之始,即成大錯者。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和元年,以宣王少,大臣共和行政。

    十四年,宣王即位,共和罷。

    ” 故“共和”之解,當以韋昭所謂公卿相與和而行政之說為的。

    然公卿相與和而行政,仍是貴族執政,與今之所謂民主者,固截然有别也。

     周時雖無民主,而有民權。

    人民之钤制帝王,隐然具有一種偉大的勢力,蓋周代相傳之訓,以為天降下民,而後為之作君作師。

     《孟子》:“《書》曰:天降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