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文字與學術

關燈
西周文字可分為二期,周初之古文為一期,宣王以後之籀文為一期。

     《說文序》:“宣王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1] 周初之古文,與夏、商之文字亦不同。

     《說文序》:“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段玉裁曰:“自黃帝而帝颛顼高陽、帝喾高辛、帝堯、帝舜,為五帝;夏禹、商湯、周文武為三王。

    其間文字之體,更改非一,不可枚舉。

    傳于世者,概謂之倉颉古文,不皆倉颉所作也。

    ” 惟其時文字未有定名,僅可謂之古文耳。

    今以世傳殷、商龜甲文字,與周初鐘鼎相較,則商代文字筆畫簡約,至周初而變為繁飾,且其結體亦與商代不同。

    固由周代尚文,亦審美之念漸趨繁密之證也。

    《說文》所載籀文,又多重疊,文飾之風,殆與世并進。

    而岐陽石鼓行列整齊,近于小篆,其别異于周初之古文,或即在是欤? 世多謂古文簡而籀文繁,遂疑古文之重疊者為籀文,如王菉友《說文釋例》謂“牙之古文”、“某之古文”皆籀文,實未悟進化之理。

    凡一事一物之興,必皆有其漸,而後有人取而整齊之。

    使周初古文無重疊者,而太史籀一旦創為筆畫繁多之字,何能使人通用乎?文字有進步,教授文字亦随而進步。

    周初教六書: 《說文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随體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 殆僅教以方名。

     《内則》:“六年教之數與方名。

    ” 至史籀而有《史篇》,附以說解,以教學童, 《漢書·藝文志》:“《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

    ”段玉裁曰:許稱《史篇》者三。

    “奭”下雲:此燕召公名,《史篇》名“醜”。

    “匋”下雲:《史篇》讀與“缶”同。

    “姚”下雲:《史篇》以為“姚易”。

    知《史篇》不徒載篆形,亦有說解。

     為後世小學書之權輿。

    西漢時其書尚完好,東漢建武中猶存九篇。

    足知周、秦、漢人之教學者,率本此書矣。

     周代文字,存于今者,有金有石,諸家著錄金文,定為周器者,無慮數百種。

    若師旦鼎[2]、無專鼎[3]、周寰卣[4]、毛公鼎[5]、盂鼎[6]等,皆西周器也。

    石文有壇山刻石,文曰“吉日癸巳”[7],相傳為周穆王時書,然其真僞未定也。

    惟岐陽石鼓[8],自唐以來,認為周代石刻。

     韋應物詩:“周宣大獵兮岐之陽,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數止十,風雨缺剝苔藓澀。

    ……飛湍委蛇相糾錯,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 清代諸儒,考訂石鼓者,雖多異說,然其吾國最古之石刻,則固無可疑也。

     周之書籍,統曰“方策”。

     《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聘禮》:“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

    ” 策以竹為之,一曰“畢”, 《爾雅·釋器》:“簡謂之畢。

    ”郭《注》:“今簡劄也。

    ”《學記》:“呻其占畢。

    ”鄭《注》:“吟誦其所視簡之文。

    ” 一曰“牒”, 《說文》:“簡,牒也。

    ” 一曰“籥”, 《書·金縢》:“啟籥見書。

    ” 《說文》:“籥,書童竹笘也。

    ” 大抵單執一劄謂之“簡”,連編諸簡乃名為“策”。

    故于文,策本作“冊”,象其編簡之形。

     《釋名》:“簡,間也。

    編之篇篇有間也。

    ”是諸簡連編者,亦名為簡。

    蓋對文則簡與策别,散文則簡與策通也。

     方亦曰“牍”,以木為之。

     《周代書冊制度考》(金鹗):“方一曰牍。

    《說文》雲:‘牍,書版也。

    ’《論衡·量知篇》雲:‘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迹,乃成文字。

    ……斷木為椠,之為闆,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此簡策用竹,方版用木之證也。

    ” 方廣于策而較短。

    策長二尺四寸,一策隻書一行,其字數自二十至三十不等,字大不逾寸。

     《周代書冊制度考》:“簡策長短之度,說者不一。

    蔡邕《獨斷》雲:‘策者,簡也。

    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

    ’孔沖遠《春秋疏》雲:‘鄭玄注《論語序》以《鈎命決》雲:《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

    ’故知《六經》之策,皆長二尺四寸。

    蔡邕言二尺者,謂漢世天子策書所用,與《六經》異也。

    《聘禮》賈《疏》:‘鄭作《論語序》雲:《易》《書》《詩》《禮》《樂》《春秋》策皆尺二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