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家之言,然以之推測各地人民之進化,亦未必出于穿鑿也。
隐、桓之世,齊、鄭最強。
鄭居中原,齊則東方之大國也。
莊、僖之世,齊桓稱霸,而晉、楚、秦三國相繼而興,其勢漸趨于西南矣。
成、哀而後,吳、越複興,天下大勢,偏重南服。
故春秋之時,實為文化自北而南之時。
楚之先出自颛顼,固亦神明之胄;然自初封于丹陽[31]。
傳至熊通,已十二葉十七君,而熊通猶自居于蠻夷。
《史記·楚世家》:“熊通立,為楚武王。
……三十五年,楚伐随。
随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 其文化之不逮北方諸國可知。
至春秋而其國始大。
《史記·楚世家》:“文十一年,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 設官分職,雖多殊于周制[32],而名法往往與諸夏相同[33]。
其人之深于學術者,如申叔之于教育, 《國語·楚語》:“莊王使士亹傅太子葴……問于申叔時。
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 左史倚相之于史學, 《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 北方士大夫殆莫之過也。
吳出太伯,固亦華裔,然至春秋,其民猶不知乘車及戰陳之術。
《左傳》成公七年:楚申公巫臣“以兩之一卒适吳,舍偏兩之一焉。
與其射禦,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
置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于吳。
吳始伐楚……蠻夷屬于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
” 待楚人啟之,始與諸夏交通,其初之晦塞,蓋可想見。
然自成公至襄公時,僅四十年,而季劄聘于魯,請觀周樂,于《國風》《雅》《頌》之精義,言之無或爽者,其進步之速,又可駭焉。
以吳例越,其文化當直接得之于吳,而間接得之于楚。
範蠡、文種,皆楚人也。
《史記正義》:“範蠡,楚宛三戶人。
文種,荊平王時為宛令。
” 得此二人,而教士三萬,君子六千[34],勃然而興;而種、蠡之文章,至今炳然寰宇。
其地運之将開欤,抑文明之由人而轉徙者,适逢其會也?所可疑者,楚之文化,東下而入吳、越,而其國固有之江南,轉無所得。
顧棟高曰:“春秋之世,楚之經營中國,先北向而後東圖,其所吞滅諸國,未嘗越洞庭湖以南一步。
蓋其時湖南與閩、廣均為荒遠之地,惟群蠻、百濮居之,無系于中國之利害,故楚也有所不争也。
” 湖湘靈氣,遂不能發洩于春秋之時;是則地勢之當沖要與否,實文化之關鍵矣。
*** [1] 《左傳》及《管子》世多有疑其僞者。
[2] 極、項、、邿、根牟、向、須句、鄫、鄅。
[3] 紀、郕、譚、遂、鄣、陽、萊、介根、介、牟。
[4] 韓、耿、霍、魏、虢、虞、荀、賈、楊、焦、邢、滑、梁、沈、姒、蓐、黃、郇、原、樊、冀、溫。
[5] 權、邢、鄾、谷、鄢、羅、廬、戎、鄀、鄖、貳、轸、絞、州、蓼、息、鄧、申、呂、弦、黃、夔、江、六、麇、宗、巢、庸、道、柏、房、沈、蔣、舒蓼、舒庸、舒鸠、賴、唐、頓、胡、蠻氏、陳。
[6] 宿、偪陽、曹、杞、戴、彭城。
[7] 虢、桧、許。
[8] 邶、鄘。
[9] 州來、鐘離、巢、徐、鐘吾。
[10] 周制都鄙之地,二千五百家為縣,采邑所在地,二千三百零四家。
[11] 原注:按昭公二十九《傳》,蔡墨言劉累遷于魯縣,則夏後氏已有縣之名。
《周禮·小司徒》:“四甸為縣。
”《遂人》:“五鄙為縣。
”《縣士》注:“距王城三百裡以外,至四百裡曰縣。
”亦作寰。
《國語》謂管子制齊,三鄉為寰,寰有帥,十寰為屬,屬有大夫。
[12] 原注:哀公二年《傳》:“趙簡子誓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杜氏注引《周書·作雒篇》作:“千裡百縣,縣有四郡。
古時縣大而郡小。
《說文》: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分為百縣,縣有四郡。
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其縣。
今按《史記》吳王及春申君之事,則郡之統縣,固不始于秦也。
” [13] 莊公二十二年。
[14] 闵公元年。
[15] 僖公五年。
[16] 哀公七年。
[17] 闵公二年。
[18] 文公元年。
[19] 今山東黃縣。
[20] 今山東沂水縣。
[21] 今湖北南漳縣。
[22] 今河南伊陽縣。
[23] 今陝西新豐縣。
[24] 今山東曆城縣。
[25] 今山西路城縣。
[26] 今直隸雞澤縣。
[27] 今山西屯留縣。
[28] 今山西屯留縣。
[29] 今山西垣曲縣。
[30] 言吳以夷狄能憂中國,故《春秋》許之也。
[31] 今湖北秭歸縣。
[32] 如令尹、莫敖之類。
[33] 如井牧、田土之類。
[34] 均見《越世家》。
隐、桓之世,齊、鄭最強。
鄭居中原,齊則東方之大國也。
莊、僖之世,齊桓稱霸,而晉、楚、秦三國相繼而興,其勢漸趨于西南矣。
成、哀而後,吳、越複興,天下大勢,偏重南服。
故春秋之時,實為文化自北而南之時。
楚之先出自颛顼,固亦神明之胄;然自初封于丹陽[31]。
傳至熊通,已十二葉十七君,而熊通猶自居于蠻夷。
《史記·楚世家》:“熊通立,為楚武王。
……三十五年,楚伐随。
随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 其文化之不逮北方諸國可知。
至春秋而其國始大。
《史記·楚世家》:“文十一年,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 設官分職,雖多殊于周制[32],而名法往往與諸夏相同[33]。
其人之深于學術者,如申叔之于教育, 《國語·楚語》:“莊王使士亹傅太子葴……問于申叔時。
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 左史倚相之于史學, 《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 北方士大夫殆莫之過也。
吳出太伯,固亦華裔,然至春秋,其民猶不知乘車及戰陳之術。
《左傳》成公七年:楚申公巫臣“以兩之一卒适吳,舍偏兩之一焉。
與其射禦,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
置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于吳。
吳始伐楚……蠻夷屬于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
” 待楚人啟之,始與諸夏交通,其初之晦塞,蓋可想見。
然自成公至襄公時,僅四十年,而季劄聘于魯,請觀周樂,于《國風》《雅》《頌》之精義,言之無或爽者,其進步之速,又可駭焉。
以吳例越,其文化當直接得之于吳,而間接得之于楚。
範蠡、文種,皆楚人也。
《史記正義》:“範蠡,楚宛三戶人。
文種,荊平王時為宛令。
” 得此二人,而教士三萬,君子六千[34],勃然而興;而種、蠡之文章,至今炳然寰宇。
其地運之将開欤,抑文明之由人而轉徙者,适逢其會也?所可疑者,楚之文化,東下而入吳、越,而其國固有之江南,轉無所得。
顧棟高曰:“春秋之世,楚之經營中國,先北向而後東圖,其所吞滅諸國,未嘗越洞庭湖以南一步。
蓋其時湖南與閩、廣均為荒遠之地,惟群蠻、百濮居之,無系于中國之利害,故楚也有所不争也。
” 湖湘靈氣,遂不能發洩于春秋之時;是則地勢之當沖要與否,實文化之關鍵矣。
*** [1] 《左傳》及《管子》世多有疑其僞者。
[2] 極、項、、邿、根牟、向、須句、鄫、鄅。
[3] 紀、郕、譚、遂、鄣、陽、萊、介根、介、牟。
[4] 韓、耿、霍、魏、虢、虞、荀、賈、楊、焦、邢、滑、梁、沈、姒、蓐、黃、郇、原、樊、冀、溫。
[5] 權、邢、鄾、谷、鄢、羅、廬、戎、鄀、鄖、貳、轸、絞、州、蓼、息、鄧、申、呂、弦、黃、夔、江、六、麇、宗、巢、庸、道、柏、房、沈、蔣、舒蓼、舒庸、舒鸠、賴、唐、頓、胡、蠻氏、陳。
[6] 宿、偪陽、曹、杞、戴、彭城。
[7] 虢、桧、許。
[8] 邶、鄘。
[9] 州來、鐘離、巢、徐、鐘吾。
[10] 周制都鄙之地,二千五百家為縣,采邑所在地,二千三百零四家。
[11] 原注:按昭公二十九《傳》,蔡墨言劉累遷于魯縣,則夏後氏已有縣之名。
《周禮·小司徒》:“四甸為縣。
”《遂人》:“五鄙為縣。
”《縣士》注:“距王城三百裡以外,至四百裡曰縣。
”亦作寰。
《國語》謂管子制齊,三鄉為寰,寰有帥,十寰為屬,屬有大夫。
[12] 原注:哀公二年《傳》:“趙簡子誓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杜氏注引《周書·作雒篇》作:“千裡百縣,縣有四郡。
古時縣大而郡小。
《說文》: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分為百縣,縣有四郡。
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其縣。
今按《史記》吳王及春申君之事,則郡之統縣,固不始于秦也。
” [13] 莊公二十二年。
[14] 闵公元年。
[15] 僖公五年。
[16] 哀公七年。
[17] 闵公二年。
[18] 文公元年。
[19] 今山東黃縣。
[20] 今山東沂水縣。
[21] 今湖北南漳縣。
[22] 今河南伊陽縣。
[23] 今陝西新豐縣。
[24] 今山東曆城縣。
[25] 今山西路城縣。
[26] 今直隸雞澤縣。
[27] 今山西屯留縣。
[28] 今山西屯留縣。
[29] 今山西垣曲縣。
[30] 言吳以夷狄能憂中國,故《春秋》許之也。
[31] 今湖北秭歸縣。
[32] 如令尹、莫敖之類。
[33] 如井牧、田土之類。
[34] 均見《越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