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文字與學術
關燈
小
中
大
邦國之志,内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曲禮》曰:‘史載筆,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牍而已。
’《大戴禮》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
’《韓詩外傳》雲:‘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太史令也。
’斯則史官之作,肇自黃帝,備于周室,名目既多,職務鹹異。
至于諸侯列國,亦各有史官,求其位号,一同王者。
” 亦可謂曆代之書,莫備于《周史》。
史官所讀之書既多,故其學亦邃,周之史官最著者首推史佚。
《墨子序》(汪中):“周太史尹佚實為文王所訪[10],克商營洛,祝策遷鼎,有勞于王室[11]。
成王聽朝,與周、召、太公同為四輔[12],數有論谏[13],身沒而言立。
東遷以後,魯季文子[14]、惠伯[15]、晉荀偃[16]、叔向[17]、秦子桑[18]、後子[19]及左丘明[20],并見引重,遺書十二篇。
劉向校書,列諸墨六家之首,《說苑·政理篇》亦載其文。
” 其後世掌周史。
《頌鼎》:“尹氏受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
”《善夫克簋》:“王命尹氏友史趛冊善夫克。
”[21] 《古今人表考》(梁玉繩):“史佚亦曰尹逸。
《晉語》稱‘文王訪于辛尹’,尹蓋其氏。
《通志·氏族略三》雲:‘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以為氏,子孫世為周卿士,食采于尹。
’考《左傳》昭公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尹,單、劉伐尹,《疏》謂‘尹子食采于尹,世為卿士’,然則尹佚乃少昊之裔,而周尹氏乃史佚之後也。
” 尹吉甫尤著稱于宣王之朝。
《詩·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詩·常武》:“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
”《正義》:“此時尹氏,當是尹吉甫也。
” 史佚之外,有左史戎夫,作史記以警穆王; 《逸周書·史記》:“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驚予。
’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言之,朔望以聞。
” 有伯陽父,以史記決周之衰亡; 《史記·周本紀》:“幽王二年,西周山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将亡矣!”又:“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有史伯碩父、史仆、史賓、史、史燕、史頌、史懋、史它、史、史駒、史吳、史友等,均著名于彜鼎。
《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有史伯碩父鼎、史仆壺、史賓钘、史彜、史燕簋。
《愙齋集古錄》有史頌敦、史懋壺、史它簋、史敦。
又《師父鼎》:“王呼内史駒‘冊命師父’。
”《師虎敦》:“王呼内史吳曰‘冊命虎’。
”《無專鼎》:“王呼史友‘冊命無專’。
” 他官之傳于今者,未有若史官之衆也。
有史而後有法,故法學出于史官。
《周官》太史掌邦法,内史掌八枋,即法律之學所從出也。
《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
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昭王治。
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
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
” 呂侯命穆王度作刑,以诘四方,而先叙蚩尤、苗民、颛顼、帝堯三氏之曆史,足知法學之根據于曆史。
《書·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史頌聽法于蘇,尤其明征也。
《愙齋集古錄·史頌敦》:“惟三年五月丁巳,王在宗周,命史頌聽蘇法,友裡君百生,帥盩于成周,休右成事。
蘇賂章馬四匹,吉金,用作彜。
”吳大澂曰:“此史頌奉命往蘇聽頌,蘇人賂以章馬四匹吉金,頌因以作此敦也。
” 有史而後有文,故文學亦出于史官。
周之典冊,皆史所為(如逸作《祝冊》之類)。
而尹吉甫以史學世家,為周室中葉之大詩家,其詩有“孔碩”、“肆好”、“穆如清風”之美。
《詩·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
”《烝民》:“吉甫作頌,穆如清風。
” 其他詩人雖有自署其名者,未嘗若吉甫之自許也。
如《節南山》詩:“家父作誦,以究王讻。
”《巷伯》詩:“寺人孟子,作為此詩。
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 史籀作大篆,以教學童,實為文字學之祖。
然則周史實兼今之散文、韻文及小學諸家之長矣。
近世人論周代史官之學術者,以龔自珍之為最詳: 《古史鈎沉論》:“周之世官,大者史。
史之外,無有語言焉;史之外,無有文字焉;史之外,無人倫品目焉。
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
是故儒者言《六經》。
經之名,周之東有之。
夫《六經》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
《曲禮》曰:‘史載筆,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牍而已。
’《大戴禮》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
’《韓詩外傳》雲:‘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太史令也。
’斯則史官之作,肇自黃帝,備于周室,名目既多,職務鹹異。
至于諸侯列國,亦各有史官,求其位号,一同王者。
” 亦可謂曆代之書,莫備于《周史》。
史官所讀之書既多,故其學亦邃,周之史官最著者首推史佚。
《墨子序》(汪中):“周太史尹佚實為文王所訪[10],克商營洛,祝策遷鼎,有勞于王室[11]。
成王聽朝,與周、召、太公同為四輔[12],數有論谏[13],身沒而言立。
東遷以後,魯季文子[14]、惠伯[15]、晉荀偃[16]、叔向[17]、秦子桑[18]、後子[19]及左丘明[20],并見引重,遺書十二篇。
劉向校書,列諸墨六家之首,《說苑·政理篇》亦載其文。
” 其後世掌周史。
《頌鼎》:“尹氏受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
”《善夫克簋》:“王命尹氏友史趛冊善夫克。
”[21] 《古今人表考》(梁玉繩):“史佚亦曰尹逸。
《晉語》稱‘文王訪于辛尹’,尹蓋其氏。
《通志·氏族略三》雲:‘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以為氏,子孫世為周卿士,食采于尹。
’考《左傳》昭公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尹,單、劉伐尹,《疏》謂‘尹子食采于尹,世為卿士’,然則尹佚乃少昊之裔,而周尹氏乃史佚之後也。
” 尹吉甫尤著稱于宣王之朝。
《詩·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詩·常武》:“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
”《正義》:“此時尹氏,當是尹吉甫也。
” 史佚之外,有左史戎夫,作史記以警穆王; 《逸周書·史記》:“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驚予。
’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言之,朔望以聞。
” 有伯陽父,以史記決周之衰亡; 《史記·周本紀》:“幽王二年,西周山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将亡矣!”又:“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
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有史伯碩父、史仆、史賓、史、史燕、史頌、史懋、史它、史、史駒、史吳、史友等,均著名于彜鼎。
《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有史伯碩父鼎、史仆壺、史賓钘、史彜、史燕簋。
《愙齋集古錄》有史頌敦、史懋壺、史它簋、史敦。
又《師父鼎》:“王呼内史駒‘冊命師父’。
”《師虎敦》:“王呼内史吳曰‘冊命虎’。
”《無專鼎》:“王呼史友‘冊命無專’。
” 他官之傳于今者,未有若史官之衆也。
有史而後有法,故法學出于史官。
《周官》太史掌邦法,内史掌八枋,即法律之學所從出也。
《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
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昭王治。
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
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
” 呂侯命穆王度作刑,以诘四方,而先叙蚩尤、苗民、颛顼、帝堯三氏之曆史,足知法學之根據于曆史。
《書·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史頌聽法于蘇,尤其明征也。
《愙齋集古錄·史頌敦》:“惟三年五月丁巳,王在宗周,命史頌聽蘇法,友裡君百生,帥盩于成周,休右成事。
蘇賂章馬四匹,吉金,用作彜。
”吳大澂曰:“此史頌奉命往蘇聽頌,蘇人賂以章馬四匹吉金,頌因以作此敦也。
” 有史而後有文,故文學亦出于史官。
周之典冊,皆史所為(如逸作《祝冊》之類)。
而尹吉甫以史學世家,為周室中葉之大詩家,其詩有“孔碩”、“肆好”、“穆如清風”之美。
《詩·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
”《烝民》:“吉甫作頌,穆如清風。
” 其他詩人雖有自署其名者,未嘗若吉甫之自許也。
如《節南山》詩:“家父作誦,以究王讻。
”《巷伯》詩:“寺人孟子,作為此詩。
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 史籀作大篆,以教學童,實為文字學之祖。
然則周史實兼今之散文、韻文及小學諸家之長矣。
近世人論周代史官之學術者,以龔自珍之為最詳: 《古史鈎沉論》:“周之世官,大者史。
史之外,無有語言焉;史之外,無有文字焉;史之外,無人倫品目焉。
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
是故儒者言《六經》。
經之名,周之東有之。
夫《六經》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