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關燈
小
中
大
》:“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幹戈,載櫜弓矢。
’”“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
’”據此,是《常棣》《時邁》二詩,為周公之作,以《時邁》為周文公之頌。
度《周頌》諸篇多出于周公,特無質言之者耳。
他若《春秋》凡例, 《春秋左傳序》(杜預):“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
”《正義》言:“發凡五十,皆是周公舊法。
” 《爾雅·釋诂》, 《西京雜記》(劉歆):“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
《爾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雲周公所記也。
” 《進廣雅表》(張揖):“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六年制禮,以導天下,著《爾雅》一篇。
” 《釋文》(陸德明):“《釋诂》一篇,蓋周公所作。
” 其著作之多,前此所未有也。
三教改易,至周而尚文。
蓋文王、周公皆尚文德,故周之治以文為主,其禮樂制度具詳後篇。
茲先述尚文之意。
周之伐商,既大用武力, 《史記·周本紀》:“武王至于商郊……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纣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 《逸周書·克殷篇》:“周車三百五十乘,陳于牧野。
王既誓,以虎贲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
” 又伐諸國,征四方。
《逸周書·世俘篇》稱呂他命伐越、戲方,侯來命伐靡集于陳,百弇命伐衛,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百韋命伐厲。
又稱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周非不尚武也,比天下大定,始以觌文匿武為大政方針。
《國語·周語》:“祭公謀父谏曰:‘不可。
先生耀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茲大。
’”“倉葛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無烈,匿文不昭。
’” 其文教以禮樂為最重。
《樂記》述其命意,略可推見當時之政術: 《樂記》:“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複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複服;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而弗複用。
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
将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
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複用兵也。
散軍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說劍也。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朝觐,然後諸侯知所以臣。
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于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 夫“倒載幹戈”,“釁藏車甲”,似乎弭兵止戈矣,然“散軍郊射”、“冕而總幹”,仍以武事寓于文事之中。
蓋明示人以右文,而陰教人以習武,即所謂觌文而匿武也。
周公教成王立政,以“诘爾戎兵”為言: 《立政》:“其克诘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
” 而巡守告祭之《頌》,則稱“戢幹戈,櫜弓矢”。
《詩·時邁》:“載戢幹戈,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時夏。
允王保之。
”《小序·時邁》:“巡守告祭柴望也。
” 其心蓋深知武備國防之不可廢。
而開國之初,提倡尚武主義,則強藩列辟,日日稱戈,其禍将不可止。
不得已而為折衷之法,務以文化戢天下人之野心,其旨深矣! *** [1] 注:周史記。
師古曰:“劉向雲:‘周時诰誓号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
’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
” [2] 合《商頌》故曰三百五篇。
[3] 據此,知豳之廬館、宮室多近于土穴。
[4] 胡注:“此《孟子》《淮南子·道應訓》《莊子·讓王》《尚書大傳》《史記·周本紀》《詩·大雅·綿·毛傳》文。
” [5] 《史記正義》引此文作:“率導諸子,至于成童,靡有過失。
” [6] 劉向治《魯詩》。
[7] 此可見從前不名“易”。
[8] 是周之書名為《易》,以前之《連山》《歸藏》不名《易》也。
’”“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
’”據此,是《常棣》《時邁》二詩,為周公之作,以《時邁》為周文公之頌。
度《周頌》諸篇多出于周公,特無質言之者耳。
他若《春秋》凡例, 《春秋左傳序》(杜預):“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
”《正義》言:“發凡五十,皆是周公舊法。
” 《爾雅·釋诂》, 《西京雜記》(劉歆):“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
《爾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雲周公所記也。
” 《進廣雅表》(張揖):“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六年制禮,以導天下,著《爾雅》一篇。
” 《釋文》(陸德明):“《釋诂》一篇,蓋周公所作。
” 其著作之多,前此所未有也。
三教改易,至周而尚文。
蓋文王、周公皆尚文德,故周之治以文為主,其禮樂制度具詳後篇。
茲先述尚文之意。
周之伐商,既大用武力, 《史記·周本紀》:“武王至于商郊……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纣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 《逸周書·克殷篇》:“周車三百五十乘,陳于牧野。
王既誓,以虎贲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
” 又伐諸國,征四方。
《逸周書·世俘篇》稱呂他命伐越、戲方,侯來命伐靡集于陳,百弇命伐衛,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百韋命伐厲。
又稱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周非不尚武也,比天下大定,始以觌文匿武為大政方針。
《國語·周語》:“祭公謀父谏曰:‘不可。
先生耀德不觀兵。
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茲大。
’”“倉葛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無烈,匿文不昭。
’” 其文教以禮樂為最重。
《樂記》述其命意,略可推見當時之政術: 《樂記》:“濟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複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複服;車甲釁而藏之府庫而弗複用。
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
将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
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複用兵也。
散軍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說劍也。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朝觐,然後諸侯知所以臣。
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于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 夫“倒載幹戈”,“釁藏車甲”,似乎弭兵止戈矣,然“散軍郊射”、“冕而總幹”,仍以武事寓于文事之中。
蓋明示人以右文,而陰教人以習武,即所謂觌文而匿武也。
周公教成王立政,以“诘爾戎兵”為言: 《立政》:“其克诘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
” 而巡守告祭之《頌》,則稱“戢幹戈,櫜弓矢”。
《詩·時邁》:“載戢幹戈,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時夏。
允王保之。
”《小序·時邁》:“巡守告祭柴望也。
” 其心蓋深知武備國防之不可廢。
而開國之初,提倡尚武主義,則強藩列辟,日日稱戈,其禍将不可止。
不得已而為折衷之法,務以文化戢天下人之野心,其旨深矣! *** [1] 注:周史記。
師古曰:“劉向雲:‘周時诰誓号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
’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
” [2] 合《商頌》故曰三百五篇。
[3] 據此,知豳之廬館、宮室多近于土穴。
[4] 胡注:“此《孟子》《淮南子·道應訓》《莊子·讓王》《尚書大傳》《史記·周本紀》《詩·大雅·綿·毛傳》文。
” [5] 《史記正義》引此文作:“率導諸子,至于成童,靡有過失。
” [6] 劉向治《魯詩》。
[7] 此可見從前不名“易”。
[8] 是周之書名為《易》,以前之《連山》《歸藏》不名《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