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關燈
”《書·無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

    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 見于《詩》者如: 《詩·文王》:“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詩·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 皆可見其人立身處事,處處敬慎之狀。

    周公之性質,殆最似文王,其戒成王、康叔、召公及殷之士民,無在不含有戒慎恐懼之意。

    合觀《詩》《書》諸文,其原因蓋有三端: 一則唐、虞以來相傳之道德,皆以敬慎為主。

    如《臯陶谟》稱“慎厥身修,兢兢業業”,《商頌》稱“溫恭朝夕,聖敬日跻”之類,皆從收斂抑制立論。

    似吾國國民性,自來以此為尚,與西人之崇尚自由發展者正相反對。

    文王、周公受累世之教育,秉國民之同性,故其言行若此。

     一則曆史事迹多可鑒戒,陳古刺今,時時危悚。

    如《召诰》曰“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曆年。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曆年。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詩·蕩》曰“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之類,皆以前人之不德,為後人之鑒戒。

    故文王、周公之敬慎,即夏殷末造之君臣放恣縱肆之反感也。

     一則自古以來寅畏天命,常以戒慎恐懼為事天引年之法。

    如《商頌》稱“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天命降監,下民有嚴”之類,是商人之心理也。

    文王、周公承受此說,益以天命不常為懼。

    故昭事上帝必矢之以小心。

    後世儒家、道家、墨家畏天、法天、事天之說,皆本于此。

    周之《書》《詩》言天、言上帝者,指不勝屈,其淵源甚遠,并非後世儒者假稱天命以恐吓帝王,蓋自古相承之說。

    君相之賢者,時時以此自勵自戒也。

    綜觀《詩》《書》之文,雖似含有宗教之意,而以天為勉勵道德之用,非以天為惑世愚民之用,亦與宗教有别。

     文王、周公之學,以《易》之卦爻為最邃。

     《史記·周本紀》:“西伯蓋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 《周易正義》:“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

    ” 蓋伏羲畫卦之後,累世相傳,有占蔔之書。

    至文王時,乃演其辭,而名為《易》。

     《系辭》:“《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纣之事耶?”[7]《周禮》:“太蔔掌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8] 易,一名而含三義。

     鄭玄《易贊》:“易,一名而含三義。

    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 有聖人之道四,不專為蔔筮之用。

     《系辭》:“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

    ” 故為吾國哲學書之首。

    夫以哲學家主持國政,是實吾國之特色也。

     《中國哲學史》(謝無量):“希臘柏拉圖著《新共和國》,謂當以哲學者宰制天下而出政教。

    蓋僅出于想望,非謂必可見諸實事也。

    獨吾國自羲、農以來以至堯、舜,皆以一世之大哲,出任元首。

    故在中國曆史中,為治化最隆之世,後世靡得而幾焉。

    ”(按伏羲僅畫卦象,無文字。

    堯、舜僅修道德,亦無著作。

    以哲學家宰制天下者,惟文王、周公耳。

    ) 周公自稱多材多藝。

     《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

    ” 《尚書大傳·康诰》稱其“制禮作樂”。

     《尚書大傳》:“周公居攝三年,制禮作樂……周公将作禮樂,優遊之三年不能作。

    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随。

    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

    将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業德澤。

    然後營洛,以觀天下之心。

    于是四方諸侯率其群黨,各攻位于其庭。

    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後敢作禮樂。

    《書》曰:‘作新大邑于東國雒,四方民大和會。

    ’此之謂也。

    ” 其于《詩》,有《七月》《鸱鸮》《常棣》《時邁》諸篇。

     《詩·小序》:“《七月》,陳王業也。

    周公遭變故,陳後稷先公風化之所由緻,王業之艱難也。

    ”“《鸱鸮》,周公救亂也。

    成王未知周公之志,乃作詩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焉。

    ”《國語·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