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關燈
小
中
大
此如西漢之季王莽興學,而其人才為東漢之用之例。
蓋殷商、新漢,皆帝王家族之分别,而一國之人不限于一時代也)。
觀《周書》《史記》之言,周實多得商之人才。
《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宮括。
”“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
” 《史記·周本紀》:“文王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
伯夷、叔齊、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 下至陶冶柯匠之徒,亦為所用。
《逸周書·文酌篇》:“十二來:一弓、二矢,歸射,三輪、四輿,歸禦,五鮑、六魚,歸蓄,七陶、八冶,歸竈,九柯、十匠,歸林,十一竹、十二葦,歸時。
” 故周之士夫、野人,鹹有才德。
《詩·棫樸》:“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詩·兔罝》:“肅肅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 詩人但美歸于文王後妃之化,尚未推見其遠源也。
且殷、周之際,不獨男子多受教育,即女子亦多受教育者。
如周之三母: 《列女傳》:“周室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
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
太王娶以為妃,貞訓率導,靡有過失[5]。
太王謀事遷徙,必與太姜。
君子謂太姜廣于德教。
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為妃。
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王生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
太姒者,武王之母,禹後有莘姒氏之女。
仁而明道,文王嘉之,親迎于渭,造舟為梁。
及入太姒,思媚太姜、太任,旦夕勤勞,以進婦道。
太姒号曰文母。
文王治外,文母治内,教誨十子,自少及長,未嘗見邪辟之事。
及其長,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 《史記·周本紀》:“太姜生少子季曆,季曆娶太任,皆賢婦人。
” 當皆受殷之侯國之教育,非受教于周者也。
周之婦女,被後妃之化,亦能賦詩守禮。
其時女子教育之盛可知。
《詩·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鲂魚赪尾,王室如毀。
雖則如毀,父母孔迩。
”(《小序》:“汝墳,道化行也。
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闵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
”) 《詩·行露》:“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小序》:“行露,召伯聽訟也。
衰亂之俗微,貞信之教興,強暴之男,不能侵陵貞女也。
”) 《列女傳》:“《周南》之妻者,周南大夫之妻也。
大夫受命平治水土,過時不來,妻恐其懈于王事,乃作詩曰:‘鲂魚赪尾,王室如毀,父母孔迩。
’蓋不得已也。
”“《召南》申女者,申人之女也。
既許嫁于酆,夫家禮不備而欲迎之。
女與其人言,以為夫婦者,人倫之始也,不可以不正。
夫家輕禮達欲,不可以行,遂不肯往。
夫家訟之于理,緻之于獄。
女終以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守節持義,必死不往,而作詩曰:‘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言夫家之禮不備作也。
”(按二《南》之詩,多言婦人女子之事。
然不知其為女子自作,抑男子為女子而作?此二詩,則《毛詩》《魯詩》[6]皆以為女子自作,故引以證其時婦女能文。
) 男女貴賤皆有才德,故其國俗丕變,虞、芮質成,相形而有慚色。
《詩·綿》:“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毛傳》:“虞、芮之君,相與争田,久而不平。
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
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
二國之君感而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
’乃相讓以其所争田而退。
天下聞之而歸者四十餘國。
” 此周室代商最大之原因。
故知雖君主時代,亦非徒恃一二聖君賢相,即能崛起而日昌也。
雖然周之興固有民德之盛,而文王、周公繼世有才德,亦其主因之一。
文王之德見于《書》者如: 《書·康诰》:“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
蓋殷商、新漢,皆帝王家族之分别,而一國之人不限于一時代也)。
觀《周書》《史記》之言,周實多得商之人才。
《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宮括。
”“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
” 《史記·周本紀》:“文王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
伯夷、叔齊、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 下至陶冶柯匠之徒,亦為所用。
《逸周書·文酌篇》:“十二來:一弓、二矢,歸射,三輪、四輿,歸禦,五鮑、六魚,歸蓄,七陶、八冶,歸竈,九柯、十匠,歸林,十一竹、十二葦,歸時。
” 故周之士夫、野人,鹹有才德。
《詩·棫樸》:“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詩·兔罝》:“肅肅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 詩人但美歸于文王後妃之化,尚未推見其遠源也。
且殷、周之際,不獨男子多受教育,即女子亦多受教育者。
如周之三母: 《列女傳》:“周室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
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
太王娶以為妃,貞訓率導,靡有過失[5]。
太王謀事遷徙,必與太姜。
君子謂太姜廣于德教。
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為妃。
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王生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
太姒者,武王之母,禹後有莘姒氏之女。
仁而明道,文王嘉之,親迎于渭,造舟為梁。
及入太姒,思媚太姜、太任,旦夕勤勞,以進婦道。
太姒号曰文母。
文王治外,文母治内,教誨十子,自少及長,未嘗見邪辟之事。
及其長,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 《史記·周本紀》:“太姜生少子季曆,季曆娶太任,皆賢婦人。
” 當皆受殷之侯國之教育,非受教于周者也。
周之婦女,被後妃之化,亦能賦詩守禮。
其時女子教育之盛可知。
《詩·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鲂魚赪尾,王室如毀。
雖則如毀,父母孔迩。
”(《小序》:“汝墳,道化行也。
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闵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
”) 《詩·行露》:“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小序》:“行露,召伯聽訟也。
衰亂之俗微,貞信之教興,強暴之男,不能侵陵貞女也。
”) 《列女傳》:“《周南》之妻者,周南大夫之妻也。
大夫受命平治水土,過時不來,妻恐其懈于王事,乃作詩曰:‘鲂魚赪尾,王室如毀,父母孔迩。
’蓋不得已也。
”“《召南》申女者,申人之女也。
既許嫁于酆,夫家禮不備而欲迎之。
女與其人言,以為夫婦者,人倫之始也,不可以不正。
夫家輕禮達欲,不可以行,遂不肯往。
夫家訟之于理,緻之于獄。
女終以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守節持義,必死不往,而作詩曰:‘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言夫家之禮不備作也。
”(按二《南》之詩,多言婦人女子之事。
然不知其為女子自作,抑男子為女子而作?此二詩,則《毛詩》《魯詩》[6]皆以為女子自作,故引以證其時婦女能文。
) 男女貴賤皆有才德,故其國俗丕變,虞、芮質成,相形而有慚色。
《詩·綿》:“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毛傳》:“虞、芮之君,相與争田,久而不平。
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
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
二國之君感而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
’乃相讓以其所争田而退。
天下聞之而歸者四十餘國。
” 此周室代商最大之原因。
故知雖君主時代,亦非徒恃一二聖君賢相,即能崛起而日昌也。
雖然周之興固有民德之盛,而文王、周公繼世有才德,亦其主因之一。
文王之德見于《書》者如: 《書·康诰》:“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