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關燈
小
中
大
夏、商以降,史料漸豐,周之文化,爛焉可觀。
《周書》四十篇,今存者二十篇: 《泰誓》三篇(今存而不全)、《牧誓》(今存)、《武成》、《鴻範》(今存)、《分器》《旅獒》、《旅巢命》、《金縢》(今存)、《大诰》(今存)、《微子之命》、《歸禾》、《嘉禾》、《康诰》(今存)、《酒诰》(今存)、《梓材》(今存)、《召诰》(今存)、《洛诰》(今存)、《多士》(今存)、《無逸》(今存)、《君奭》(今存)、《成王征》、《将蒲姑》、《多方》(今存)、《周官》、《立政》(今存)、《賄肅慎之命》、《亳姑》、《君陳》、《顧命》(今存)、《畢命》、《豐刑》、《君牙》、《冏命》、《蔡仲之命》、《費誓》(今存)、《呂刑》(今存)、《文侯之命》(今存)、《秦誓》(今存)。
其逸者,複存五十九篇。
《漢書·藝文志》:“《周書》七十一篇。
”[1]《逸周書集訓校釋序》(朱右曾):“《周書》稱逸,昉《說文》,系之《汲冢》,自《隋書·經籍志》。
《隋志》之失,先儒辨之,不逸而逸,無以别于逸《尚書》,故宜複《漢志》之舊題也,其書存者五十九篇,并序,為六十篇。
較《漢志》篇數亡其十有一焉。
”“師古雲:‘其存者四十五篇。
’師古之後,又亡其三。
然晉、唐之世,書有二本。
劉知幾《史通》雲:‘《周書》七十一章,上自文、武。
下終靈、景。
’不言有所阙佚,與師古說殊。
《唐書·藝文志》:《汲冢周書》十卷,孔晁注,《周書》八卷。
二本并列,尤明征也。
其合四十二篇之注于七十一篇之本,而亡其十一篇者,未知何代,要在唐以後矣。
” 其詩之存者,三百篇。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禮義者……三百五篇。
”[2] 而他書之相傳為文王、周公所作,以及史家所記,諸子所述者尤夥,較之夏、商之文獻無征,不可同日而語也。
周室之興基于農業,此可以《詩》之《生民》《七月》《公劉》《思文》諸詩見之,無俟深論。
公劉居豳之時,僅有廬館宮室及公堂。
《詩·笃公劉》:“于時廬旅。
”“于豳斯館。
” 《詩·七月》:“上入執宮功。
”“入此室處。
”“跻彼公堂。
” 至太王遷岐,始大營城郭宮室。
《詩·綿》:“古公亶父,陶複陶穴。
未有家室[3]。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築之登登,削屢馮馮。
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臯門,臯門有伉。
乃立應門,應門将将。
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 故周之開基,斷自太王。
太王以前之世系,且不可深考,其事迹更茫昧矣。
《國語》:“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 《史記志疑》(梁玉繩):“契十三傳為湯,稷十三傳為王季,則湯與王季為兄弟矣。
而禹、契、稷三聖,共事堯、舜,禹十七傳至桀,湯三十七傳至纣,二代凡千餘年。
而稷至武王才十六傳,曆盡夏、商之世。
武王竟以十四世祖伐十四世孫,其誰信之?” 太王之遷岐,《詩》不言其何故,但述其走馬而來。
《詩·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 疑殷商時多行國,故擇地而遷,行所無事。
而諸書言古公避狄,其言至有理想。
《通鑒外紀》:“薰育狄人來攻,古公事之以皮币、犬馬、珠玉、菽粟、财貨,不得免焉,狄人又欲土地。
古公曰:‘與之。
’耆老曰:‘君不為社稷乎?’古公曰:‘社稷所以為民也,不可以所謂亡民也。
’耆老曰:‘君不為宗廟乎?’公曰:‘宗廟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
夫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以其所養,害所養,吾不忍也。
民之在我與在彼,為吾臣與狄人臣,奚以異哉?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杖策而去,率其私屬,出豳,渡漆沮,逾梁山,邑于岐山之陽,始改國曰周。
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
’舉國扶老攜弱從之者二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戶之邑。
旁國聞其仁,亦多歸之。
古公乃貶戎狄之俗,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頌其德。
”[4] 以之較今之持國家主義,殺人流血無所不至者,相去遠矣。
殷商之世,教育發達,其人才多聚于周,而周遂勃興(
《周書》四十篇,今存者二十篇: 《泰誓》三篇(今存而不全)、《牧誓》(今存)、《武成》、《鴻範》(今存)、《分器》《旅獒》、《旅巢命》、《金縢》(今存)、《大诰》(今存)、《微子之命》、《歸禾》、《嘉禾》、《康诰》(今存)、《酒诰》(今存)、《梓材》(今存)、《召诰》(今存)、《洛诰》(今存)、《多士》(今存)、《無逸》(今存)、《君奭》(今存)、《成王征》、《将蒲姑》、《多方》(今存)、《周官》、《立政》(今存)、《賄肅慎之命》、《亳姑》、《君陳》、《顧命》(今存)、《畢命》、《豐刑》、《君牙》、《冏命》、《蔡仲之命》、《費誓》(今存)、《呂刑》(今存)、《文侯之命》(今存)、《秦誓》(今存)。
其逸者,複存五十九篇。
《漢書·藝文志》:“《周書》七十一篇。
”[1]《逸周書集訓校釋序》(朱右曾):“《周書》稱逸,昉《說文》,系之《汲冢》,自《隋書·經籍志》。
《隋志》之失,先儒辨之,不逸而逸,無以别于逸《尚書》,故宜複《漢志》之舊題也,其書存者五十九篇,并序,為六十篇。
較《漢志》篇數亡其十有一焉。
”“師古雲:‘其存者四十五篇。
’師古之後,又亡其三。
然晉、唐之世,書有二本。
劉知幾《史通》雲:‘《周書》七十一章,上自文、武。
下終靈、景。
’不言有所阙佚,與師古說殊。
《唐書·藝文志》:《汲冢周書》十卷,孔晁注,《周書》八卷。
二本并列,尤明征也。
其合四十二篇之注于七十一篇之本,而亡其十一篇者,未知何代,要在唐以後矣。
” 其詩之存者,三百篇。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禮義者……三百五篇。
”[2] 而他書之相傳為文王、周公所作,以及史家所記,諸子所述者尤夥,較之夏、商之文獻無征,不可同日而語也。
周室之興基于農業,此可以《詩》之《生民》《七月》《公劉》《思文》諸詩見之,無俟深論。
公劉居豳之時,僅有廬館宮室及公堂。
《詩·笃公劉》:“于時廬旅。
”“于豳斯館。
” 《詩·七月》:“上入執宮功。
”“入此室處。
”“跻彼公堂。
” 至太王遷岐,始大營城郭宮室。
《詩·綿》:“古公亶父,陶複陶穴。
未有家室[3]。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築之登登,削屢馮馮。
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臯門,臯門有伉。
乃立應門,應門将将。
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 故周之開基,斷自太王。
太王以前之世系,且不可深考,其事迹更茫昧矣。
《國語》:“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 《史記志疑》(梁玉繩):“契十三傳為湯,稷十三傳為王季,則湯與王季為兄弟矣。
而禹、契、稷三聖,共事堯、舜,禹十七傳至桀,湯三十七傳至纣,二代凡千餘年。
而稷至武王才十六傳,曆盡夏、商之世。
武王竟以十四世祖伐十四世孫,其誰信之?” 太王之遷岐,《詩》不言其何故,但述其走馬而來。
《詩·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 疑殷商時多行國,故擇地而遷,行所無事。
而諸書言古公避狄,其言至有理想。
《通鑒外紀》:“薰育狄人來攻,古公事之以皮币、犬馬、珠玉、菽粟、财貨,不得免焉,狄人又欲土地。
古公曰:‘與之。
’耆老曰:‘君不為社稷乎?’古公曰:‘社稷所以為民也,不可以所謂亡民也。
’耆老曰:‘君不為宗廟乎?’公曰:‘宗廟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
夫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以其所養,害所養,吾不忍也。
民之在我與在彼,為吾臣與狄人臣,奚以異哉?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杖策而去,率其私屬,出豳,渡漆沮,逾梁山,邑于岐山之陽,始改國曰周。
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
’舉國扶老攜弱從之者二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戶之邑。
旁國聞其仁,亦多歸之。
古公乃貶戎狄之俗,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頌其德。
”[4] 以之較今之持國家主義,殺人流血無所不至者,相去遠矣。
殷商之世,教育發達,其人才多聚于周,而周遂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