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關燈


    至箕子陳述皇極。

    猶以剛柔互克為言。

    《史記》所謂殷道,其在是欤? 一則殷之興學,盛于夏代也。

    據《禮記·王制》,殷有左右二學, 《王制》:“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

    ” 又有瞽宗, 《明堂位》:“瞽宗,殷學也。

    ” 及庠序。

     《學記》:“黨有庠,術有序。

    ”庾氏雲:“黨有庠,謂夏殷禮。

    ”[13] 《孟子·膝文公》:“殷曰序。

    ” 至其末造,周有辟雍,疑必殷有其制而周仿之。

     《詩·靈台》:“于論鼓鐘,于樂辟雍。

    ”《王制》:“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是周之為辟雍,實仿天子之制也。

     雖其教法不可詳考,以《說命》之遺文證之。

    知殷人之講求教育及學術,遠有端緒。

     《文王世子》引《說命》曰:“念終始典于學。

    ”《學記》引《說命》曰:“惟敩學半。

    ”“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

    ” 風氣所被,私家之學也興。

     《尚書大傳》:“散宜生、闳夭、南宮适三子者,學于太公。

    太公見三子,知為賢人,遂酌酒切脯,除為師學之禮,約為朋友。

    ”(按此雖殷季之事,然私人從師受學,必不始于此。

    ) 商之多士,鹹知典冊。

     《書·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 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大戴禮·少間篇》:“成湯服禹功,以修舜緒,為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教,通于四海……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眩,近者悅,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 故其文化盛于夏代,而國家亦多曆年所焉。

     一則殷之民德純厚,至帝乙以後始敗壞也。

    殷之民風,略見于《盤庚》三篇,如: “民不适有居,率籲衆戚,出矢言。

    ”“相時憸民,猶胥顧于箴言。

    ” 蓋殷民質直,有不适其意者,則直言之。

    而顧恤箴規,初不敢放佚為非也。

    說經者謂殷民奢淫成俗,然亦僅據《盤庚》所謂“亂政同位,具乃貝玉”及“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數語而言,未見其何等奢淫也。

    其後周公述殷代風俗,則自湯至帝乙時,官民無不勤勞敬慎。

     《書·酒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自成湯鹹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禦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

    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

    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裡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惟助成王德顯,越尹人祗辟。

    ” 與《商頌》之言相合。

     《詩·殷武》:“稼穑匪解……不敢怠遑。

    ” 至纣時,酗酒亂德,民俗大壞。

     《書·微子》:“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

    ”“小民方興,相為敵仇。

    ” 殷始由之而亡。

    周既定鼎,殷民猶思恢複。

    周公憚之,屢加诰誡,惟願其安居田裡。

     《書·多士》:“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甯幹止。

    ”“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

    ” 《書·多方》:“今爾尚宅爾宅,畋爾田。

    ” 又時時遷徙其居,分散其族。

     《書序》:“成周既成,遷殷頑民。

    ”[14] 《左傳》定公四年:“周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師其宗氏,輯其分族,将其醜類,以法則周公。

    用即命于周。

    是使之職事于魯。

    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啟以商政,疆以周索。

    ” 蓋殷民悍直之氣與其團結之力,固易代而不衰也。

     *** [1] 《竹書紀年》稱“桀居斟,遷于河南”。

    魏源《書古微》力駁其非。

     [2] 此蓋據《竹書紀年》。

     [3] 今偃師縣。

     [4] 據魏源《書古微》。

     [5] 亦作嚣,今河南荥澤縣西。

     [6] 内黃縣東南。

     [7] 邢台縣。

     [8] 此數語本《國語》。

     [9] 《詩·車攻》:“搏獸于敖。

    ”是周時敖猶多獸。

     [10] 胡注:“服章句見《通典·禮五》引古今注,今本無此文。

    ” [11] 梁玉繩謂巫鹹非巫,阮元謂巫鹹、巫賢,世職為巫,故以巫為氏。

     [12] 鄭箋:“湯之下士尊賢甚疾,其聖敬之德日進。

    ” [13] 蓋虞名庠,而夏殷承之。

     [14] 江聲曰:由周而言,謂之頑民;由商言之,固不失為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