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關燈
殷商傳世年數,說者不同。

     《史記·三代世表》:“從湯至纣二十九世。

    ”《史記·殷本紀·集解》:“谯周曰:‘殷凡三十一世,六百餘年。

    ’《汲冢紀年》曰:‘湯滅夏,以至于受。

    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

    ’” 要其自夏至周,實經五六百年。

    政教風尚,均大有改革。

    其傳于今之文字,較夏為多。

    《書》之存者七篇: 《湯誓》、《盤庚》三篇、《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其佚而猶知其所為作者,凡三十餘篇。

     《書序》:“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作《帝告釐沃》。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

    作《湯征》。

    伊尹去亳适夏,既醜有夏,複歸于亳。

    入自北門,乃遇女鸠女房。

    作《女鸠女房》。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湯歸自夏,至于大,仲虺作《诰》。

    ”“湯既黜夏命,複歸于亳,作《湯诰》。

    ”“伊尹作《鹹有一德》。

    ”“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

    ”“咎單作《明居》。

    成湯既殁,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肆命》《徂後》。

    ”“伊尹作《太甲》三篇。

    ”“咎單訓伊尹事,作《丁》。

    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伊陟贊于巫鹹,作《鹹乂》四篇。

    大戊贊于伊陟,作伊陟《原命》。

    仲丁遷于嚣,作《仲丁》。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祖乙圮耿,作《祖乙》。

    ”“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之傅岩,作《說命》三篇。

    ”“祖己作《高宗之訓》。

    ” 《詩》之名頌十二篇,今之存者五篇。

     《詩譜》(鄭玄):“宋戴公時當宣王,大夫正考父者,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

    以《那》為首,歸以祀其先王。

    孔子錄詩之時,則得五篇而已。

    ”《詩小序》載:《那》,祀成湯也。

    《烈祖》,祀中宗也。

    《玄鳥》,祀高宗也。

    《長發》,大禘也。

    《殷武》,祀高宗也。

     其鐘鼎之文傳世至夥。

     《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阮元)載商鐘三,鼎二十三,尊十七,彜二十七,卣十三,壺六,爵三十三,觚四,觯十四,角七,敦六,甗二,鬲四,盉二,匜二,盤二,戈三,句兵二。

    阮錄以文字有甲子等字者為商器,故著錄最夥。

    《愙齋集古錄》(吳大澂)第七冊則以甲乙等字為祭器之數,多不标商器,然亦以商器文簡為言。

    如亞形母癸敦未标商器,其跋語則謂“商器文簡,多象形文字”。

    若以吳錄所載敦鼎諸器分标商字,其數當更多于阮錄也。

     而近世發見之龜甲古文,學者鹹稱為殷商文字。

     《殷商貞蔔文字考》(羅振玉):“光緒己亥,聞河南之湯陰發現古龜甲獸骨,其上皆有刻辭。

    翌年傳至江南,予一見詫為奇寶。

    又從估人之來自中州者,博觀龜甲獸骨數千枚,選其尤殊者七百。

    并詢知發見之地,乃在安陽縣西五裡之小屯,而非湯陰。

    其地為武乙之墟,又于刻辭中得殷帝王名谥十餘,乃恍然悟此蔔辭者,實為殷室王朝之遺物。

    其文字雖簡略,然可正史家之違失,考小學之源流,求古代之蔔法。

    ” 故考殷之文化,較愈于夏之無征焉。

     商之異于夏者,教尚敬(見前),尚質, 《禮含文嘉》:“質以天德,文以地德,殷援天而王,周據地而王。

    ” 《說苑·修文篇》:“商者,常也。

    常者質,質主天。

    ” 色尚白, 《禮記·檀弓》:“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

    ” 以十二月為正月, 《尚書大傳》:“殷以季冬月為正。

    ” 歲曰祀, 《爾雅》:“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 其授田人七十畝,其工尚梓, 《考工記》:“殷人尚梓。

    ” 其廟制為重屋, 《考工記》:“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二尺,四阿重屋。

    ” 其封爵以三等。

     《白虎通》:“殷爵三等,謂公、侯、伯也。

    ” 而其尤異者,有三事:一曰遷國,二曰田獵,三曰祭祀。

    夏都安邑,未嘗遷居[1]。

    而商則自契至湯八遷: 《史記·殷本紀》:“自契至湯八遷。

    ” 《通鑒外紀注》(劉恕):“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丘,湯居亳,四遷事見《經》《傳》,而不見餘四遷。

    ”《補注》(胡克家):“契始封商,昭明再遷砥石,三遷商,相土四遷商丘,帝芒時五遷殷,帝孔甲時六遷商丘,湯七遷南亳,八遷西亳。

    ”[2] 湯所居之亳三: 《中國曆史教科書》:“湯既勝夏,立景亳[3]于河南,建為帝都。

    建東亳于商丘,西亳于商州[4],皆曰商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