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湯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關燈
君主世及之制,至夏而定。

    臣民革命之例,亦自夏而開。

     《易》:“湯武革命。

    ” 然湯之革命,實為貴族革暴君之命,而非平民革貴族之命,此治史者所不可不辨。

    夏祚四百年,嘗複國者再,五觀之亂,則其宗室。

     《中國曆史教科書》(劉師培):“太康荒縱自娛,居于斟。

    昆弟五人,須于洛汭,忘大禹之命,以作亂,拟伐斟灌。

    故夏人作《五子之歌》,以緻太康失邦。

    即古籍所謂五觀之亂也。

    ” 羿浞之篡,亦為貴臣。

     《左傳》“有窮後羿”注:“羿,有窮君之号。

    ” 《中國曆史教科書》:“後羿者,其先祖世為先王射官,帝喾封之于鉏。

    及有夏方衰,羿乃自鉏遷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 《左傳》襄公四年:“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

    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

    ” 至于湯之伐桀,尤為貴族代嬗之政。

    湯之先祖與禹同為舜臣,相土及冥,世有勳業,積十四世之經營, 《史記·殷本紀》:“殷契興于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于百姓。

    ”《史記索隐》:“相土佐夏,功著于商。

    《詩·商頌》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

    ” 《禮記·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殷人祖契而郊冥。

    ” 《國語·周語》:“玄王勤商,十四世而興。

    ” 有數十國之歸向, 《尚書大傳·殷傳》:“桀無道,囚湯。

    後釋之。

    諸侯八譯來朝者六國。

    漢南諸侯聞之,歸之四十國。

    ” 然後可以革夏政而撫夏民。

    故知吾國平民,自古無革命思想,非貴族為之倡始,勢不能有大改革也。

     古書述湯伐桀之事者甚多,而《書經》僅存湯誓衆之詞,其事之首尾不具。

    即以其文論之,似湯伐桀迥非民意,義師之舉,純由威逼利誘而來。

     《湯誓》:“格爾衆庶,悉聽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爾有衆,汝曰:‘我後不恤我衆,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予惟聞汝衆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衆力,率割夏邑,有衆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輔予一人,緻天之罰,予其大赉汝。

    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 雖師之用命與否,夏代例有誓詞。

     《甘誓》:“用命,賞于祖。

    不用命,戮于社。

    ” 然既歆以大赉,又複恐以孥戮,此豈人人皆欲伐桀之詞氣耶?《逸周書》《孟子》所言則大異是: 《逸周書·殷祝》:“湯将放桀于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

    ……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千裡,止于不齊。

    民往奔湯于中野。

    ……桀與其屬五百人徙于魯,魯士民複奔湯。

    ” 《孟子·滕文公》:“湯始征,自葛載。

    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

    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歸市者不止,芸者不變,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徯我後,後來其無罰!’” 兩者相較,恐美湯者或非其實也。

     唐、虞以來,禮教最重秩叙。

     《書·臯陶谟》:“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鄭玄曰:“五禮:天子也,諸侯也,卿大夫也,士也,庶民也。

    ” 庶民之去天子,階級甚遠,故雖有暴君昏主,人民亦敢怒而不敢言。

    非貴族強藩,躬冒不韪,無人能号召天下。

    然即世有勳伐如湯者,亦必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