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湯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關燈
小
中
大
其非稱亂。
此古人所謂名教之效,亦即今人所謂階級之害也。
夫革命與稱亂近似而實大不同,無論貴族平民,均當分别其鹄的。
惡專制而倡革命,可也;惡階級而獎亂,不可也。
湯之所以非稱亂者,以其非以己之私利私害圖奪桀位,而力求有功于民也。
《逸周書·殷祝》:“湯放桀而複薄,三千諸侯大會。
湯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左退而再拜從諸侯之位。
湯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
天下非一家所有也,有道者之有也。
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
’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1] 《史記·殷本紀》:“既绌夏命,還亳,作《湯诰》:維三月,王自至于東郊。
告諸侯群後:‘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罰殛汝,毋予怨。
’” 觀其有國之後,為民請命,其為壹意救民,益可知矣。
《墨子·兼愛下》:“湯曰:‘唯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後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
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祠說于上帝鬼神。
” 湯之為人民而革命,以伊尹為主動之人。
伊尹之為湯用,古書說者不同。
或謂伊自幹湯。
《墨子·尚賢中》:“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
湯得之,舉以為己相,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 《莊子·庚桑楚》:“湯以胞人籠伊尹。
” 《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幹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緻于王道。
”[2] 或謂湯先聘尹。
《孟子·萬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湯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币為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 《史記·殷本紀》:“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
……” 而《呂覽》則折衷二說。
《呂氏春秋·本味篇》:“伊尹生空桑,長而賢。
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侁氏。
有侁氏不可。
伊尹亦欲歸湯。
湯于是請取婦為婚。
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送女……湯得伊尹,祓之于廟,爝以爟火,釁以犧豭。
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
” 要之,伊尹之佐湯革命,實為由平民崛起之偉人,故後世慕之,傳說其進身之由,各以己意增益之耳。
《漢書·藝文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
當亦出于僞托,非尹之自著。
尹之學說,惟略見于《史記》, 《史記·殷本紀》:“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
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 而《孟子》推言伊尹之志事獨詳。
《孟子·萬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驷,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 蓋尹之
此古人所謂名教之效,亦即今人所謂階級之害也。
夫革命與稱亂近似而實大不同,無論貴族平民,均當分别其鹄的。
惡專制而倡革命,可也;惡階級而獎亂,不可也。
湯之所以非稱亂者,以其非以己之私利私害圖奪桀位,而力求有功于民也。
《逸周書·殷祝》:“湯放桀而複薄,三千諸侯大會。
湯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左退而再拜從諸侯之位。
湯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
天下非一家所有也,有道者之有也。
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
’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1] 《史記·殷本紀》:“既绌夏命,還亳,作《湯诰》:維三月,王自至于東郊。
告諸侯群後:‘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罰殛汝,毋予怨。
’” 觀其有國之後,為民請命,其為壹意救民,益可知矣。
《墨子·兼愛下》:“湯曰:‘唯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後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
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祠說于上帝鬼神。
” 湯之為人民而革命,以伊尹為主動之人。
伊尹之為湯用,古書說者不同。
或謂伊自幹湯。
《墨子·尚賢中》:“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
湯得之,舉以為己相,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 《莊子·庚桑楚》:“湯以胞人籠伊尹。
” 《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幹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緻于王道。
”[2] 或謂湯先聘尹。
《孟子·萬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湯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币為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 《史記·殷本紀》:“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
……” 而《呂覽》則折衷二說。
《呂氏春秋·本味篇》:“伊尹生空桑,長而賢。
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侁氏。
有侁氏不可。
伊尹亦欲歸湯。
湯于是請取婦為婚。
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送女……湯得伊尹,祓之于廟,爝以爟火,釁以犧豭。
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
” 要之,伊尹之佐湯革命,實為由平民崛起之偉人,故後世慕之,傳說其進身之由,各以己意增益之耳。
《漢書·藝文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
當亦出于僞托,非尹之自著。
尹之學說,惟略見于《史記》, 《史記·殷本紀》:“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
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 而《孟子》推言伊尹之志事獨詳。
《孟子·萬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驷,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 蓋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