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洪範與五行
關燈
小
中
大
夏代有治國之大法九條,其文蓋甚簡約。
流傳至于商室,商之太師箕子獨得其說。
《史記·宋微子世家》“太師少師”注:孔安國曰:“太師,箕子也。
” 周武王克殷,訪問箕子。
箕子乃舉所傳者告之,是曰“洪範九疇”,亦曰“洪範九等”。
《書·洪範》:“維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鲧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鲧則殛死。
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 《史記·宋世家》:“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
武王曰:‘於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
’箕子對曰:‘在昔鲧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從洪範九等,常倫所斁,鲧則殛死。
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等,常倫所叙。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極。
” 雖曰天之所錫,初未言天若何錫之,所謂彜倫,即常倫,猶言常事之次叙,亦未嘗有何神秘之意義也。
漢人始謂《洪範》出于《雒書》。
《漢書·五行志》:“《易》曰:‘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
’劉歆以為虙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齊召南曰:“《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是言圖書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故則之以畫八卦。
即《尚書》本文,隻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不雲錫禹以《洛書》,亦不雲禹因《洛書》陳《洪範》也。
以《洛書》為《洪範》,始于劉歆父子,後儒遂信之。
” 《雒書》本文凡六十五字。
《漢書·五行志》:“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葉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極。
凡此六十五字,皆《雒書》本文……” 又謂為神龜所負。
《尚書大傳》鄭注:“初,禹治水得神龜,負文于洛。
于以盡得天人陰陽之用。
” 其說頗荒誕。
又凡漢人說洪範者,以五行傅會人事,曰《洪範五行傳》(《尚書大傳》有《洪範五行傳》)。
《漢書·五行志》:“劉向治《穀梁春秋》,數其禍福,傳以《洪範》……向子歆言《五行傳》,又頗不同。
” 尤支離穿鑿,世因以此病《洪範》。
實則箕子所述夏法[1],第以次數說,初未以五行貫串其他八疇。
即箕子所陳九疇之解釋, 《史記集解》:孔安國曰:“五行以下,箕子所陳。
” 惟五事,庶征相應。
《史記·宋世家》:“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恭作肅,從作治,明作智,聰作謀,睿作聖。
”“庶征:曰雨,曰旸,曰奧,曰寒,曰風,曰時。
五者來備,各以其序,庶草繁庑。
一極備,兇。
一極亡,兇。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治,時旸若;曰知,時奧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
曰咎征: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奧若;曰急,常寒若;曰霧,常風若。
” 亦未指此五者與五行相應也。
故《洪範》之中,有五行一疇
流傳至于商室,商之太師箕子獨得其說。
《史記·宋微子世家》“太師少師”注:孔安國曰:“太師,箕子也。
” 周武王克殷,訪問箕子。
箕子乃舉所傳者告之,是曰“洪範九疇”,亦曰“洪範九等”。
《書·洪範》:“維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鲧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鲧則殛死。
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 《史記·宋世家》:“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
武王曰:‘於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
’箕子對曰:‘在昔鲧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從洪範九等,常倫所斁,鲧則殛死。
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等,常倫所叙。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極。
” 雖曰天之所錫,初未言天若何錫之,所謂彜倫,即常倫,猶言常事之次叙,亦未嘗有何神秘之意義也。
漢人始謂《洪範》出于《雒書》。
《漢書·五行志》:“《易》曰:‘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
’劉歆以為虙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賜《雒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齊召南曰:“《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是言圖書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故則之以畫八卦。
即《尚書》本文,隻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不雲錫禹以《洛書》,亦不雲禹因《洛書》陳《洪範》也。
以《洛書》為《洪範》,始于劉歆父子,後儒遂信之。
” 《雒書》本文凡六十五字。
《漢書·五行志》:“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葉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極。
凡此六十五字,皆《雒書》本文……” 又謂為神龜所負。
《尚書大傳》鄭注:“初,禹治水得神龜,負文于洛。
于以盡得天人陰陽之用。
” 其說頗荒誕。
又凡漢人說洪範者,以五行傅會人事,曰《洪範五行傳》(《尚書大傳》有《洪範五行傳》)。
《漢書·五行志》:“劉向治《穀梁春秋》,數其禍福,傳以《洪範》……向子歆言《五行傳》,又頗不同。
” 尤支離穿鑿,世因以此病《洪範》。
實則箕子所述夏法[1],第以次數說,初未以五行貫串其他八疇。
即箕子所陳九疇之解釋, 《史記集解》:孔安國曰:“五行以下,箕子所陳。
” 惟五事,庶征相應。
《史記·宋世家》:“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恭作肅,從作治,明作智,聰作謀,睿作聖。
”“庶征:曰雨,曰旸,曰奧,曰寒,曰風,曰時。
五者來備,各以其序,庶草繁庑。
一極備,兇。
一極亡,兇。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治,時旸若;曰知,時奧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
曰咎征: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奧若;曰急,常寒若;曰霧,常風若。
” 亦未指此五者與五行相應也。
故《洪範》之中,有五行一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