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關燈
司徒、司空、司寇、司馬為五官。

    ” 其司空、司徒、司馬,又号三公。

     《尚書大傳·夏傳》:“天子三公:一曰司徒公,二曰司馬公,三曰司空公。

    ” 《月令正義》曰:“《書傳》三公領三卿,此夏制也。

    ” 此外有遒人, 《左傳》襄公四年:“《夏書》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谏。

    ” 有羲和, 《史記·夏本紀》:“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 有太史, 《淮南子·氾論訓》:“夏之将亡,太史令終古先奔于商。

    ” 及車正, 《通典》:“夏後氏俾車正奚仲建旗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級。

    ” 樂正,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樂正後夔生伯封……有窮後羿滅之,夔是以不祀。

    ” 虞人、啬人等官。

     《夏小正》:“十一月,啬人不從。

    ”“十二月,虞人入梁。

    ” 其諸侯之長曰九牧,侯國之官有牧正、庖正。

     《左傳》哀公元年:“少康為仍牧正,又為虞庖正。

    ” 皆可推見夏之制度焉。

     洪水以前雖有史官,而其著作之文罕傳于後,今所傳之虞夏書皆夏史官所紀載也。

    《臯陶谟》一篇或謂伯夷所作。

     孫星衍曰:“史公雲:禹、伯夷、臯陶相與語帝前,經文無伯夷者。

    《大戴禮·诰志篇》孔子引虞史伯夷曰:明,孟也。

    幽,幼也。

    似解‘幽明庶績鹹熙’。

    是伯夷為虞史官。

    史遷以‘臯陶方祗厥叙’,及‘夔曰戛擊鳴球’,至‘庶尹允諧’,為史臣叙事之文,則即伯夷所述語也。

    ”(按《堯典》至舜死,《臯陶谟》在《堯典》後,當皆夏時所撰。

    是伯夷為虞史,亦即夏史也。

    ) 故論吾國史家義法,當始于夏。

    夏之史官,世掌圖法。

     《呂氏春秋·先識覽》:“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

    ” 不知其圖若何。

    世傳伊尹見湯,言九品圖畫。

     《史記·殷本紀》:“伊尹……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集解》:“劉向《别錄》曰:九主者,有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凡九品,圖畫其形。

    ”[2] 關龍逢引《皇圖》。

     《尚書帝命驗》:“夏桀無道,殺關龍逢,絕滅《皇圖》,壞亂曆紀。

    ”鄭玄曰:“天之圖形,龍逢引以谏桀也。

    ” 疑當時史策,往往繪畫古代帝皇之事,以昭監戒。

    史官所掌之外,學士大夫亦多習之。

    正不獨九鼎之圖畫物象也。

     《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 金石文字,傳世最久者,莫如夏鼎。

    而其鼎沒于泗水,秦始皇使千人求之不得,後世亦無發見之者,可異也。

     《周季編略》:“周顯王三十三年,九鼎沒于泗水。

    ” 《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

    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 後世所傳《岣嵝碑》, 韓愈詩:“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

    ” 雕戈鈎帶及禹篆, 《鐘鼎彜器款識》(薛尚功):“有夏雕戈及鈎帶。

    ” 《淳化閣帖》有夏禹篆書十二字,釋者謂止“出、令、聶、子、星、記、齊、其、尚”九字。

     皆僞作,不可信。

    《山西通志》載夏貨甚多,蓋亦《通志》所稱堯泉、舜币之類耳。

     *** [1] 按此則夏之六卿,當為後稷、秩宗、司空、司徒、司寇、司馬。

    與鄭注《大傳》說不同。

     [2] 曾符按:依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佚書,九主當改為“專授君二、勞君、等君、寄君、破國君二、滅社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