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關燈
小
中
大
牖也。
墐,塗也。
庶人荜戶。
” 緣屋種桑,男治田而女治蠶, 《詩·豳風》:“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傳》:“微行,牆下徑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 農隙則田夫射獵以肄武。
《詩·豳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缵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 事皆先公而後私,其民風之淳樸,頗足多焉。
夏之教育,有序,有校。
《明堂位》:“序,夏後氏之序也。
” 《孟子》:“夏曰校。
” 鄉校一曰公堂。
《詩·豳風》:“跻彼公堂。
”毛《傳》:“公堂,學校也。
” 國學則曰學。
《夏小正》:“二月丁亥,萬用入學。
”《傳》:“入學也者,大學也。
” 入學以春仲吉日,行禮則舞幹戚。
《夏小正傳》:“丁亥者,吉日也。
萬也者,幹戚舞也。
” 國之老者,亦養于學。
《禮記·王制》:“夏後氏以飨禮。
”“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
”“夏後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
” 鄉人則于十月跻公堂,行飲酒之禮。
《詩·豳風》:“十月滌場,朋酒斯飨。
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 而國學特重教射焉。
《孟子》:“序者,射也。
” 孔子稱夏禹卑宮室,而啟有鈞台。
《左傳》昭公四年:“夏啟有鈞台之享。
” 世又傳啟有璇台,桀有傾宮、瑤台。
《竹書紀年》:“帝啟元年,大飨諸侯于鈞台。
諸侯從帝歸于冀都,大享諸侯于璇台。
”“夏桀作傾宮、瑤台,殚百姓之财。
” 其宮室之崇卑,殆亦随時不同。
《考工記》載夏世室之制: 《考工記》:“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 假定其時六尺為步,其尺之長略等于周尺,則其世室之修,不過今尺六丈有奇,廣亦不過八丈有奇,而其中之室深不過二丈,寬亦不過二丈有奇,其制度之褊隘可想。
《記》不言其屋高若幹,以其深廣度之,亦必不能過高。
此孔子所以謂其“卑宮室”欤? 夏之器用頗簡陋,觀《公劉》之詩可見。
《詩·公劉》:“乃裹糧,于橐于囊,弓矢斯張,幹戈戚揚。
”“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跄跄濟濟,俾筵俾幾。
”“執豕于牢,酌之用匏。
”“涉渭為亂,取厲取鍛。
” 《禮記》述其禮器,有山罍、雞彜、龍勺、龍簨簴。
《明堂位》:“山罍,夏後氏之尊也。
”“夏後氏以雞彜。
”“夏後氏以龍勺。
”“夏後氏之龍簨簴。
” 則宗廟器具,亦有雕刻為雞、龍等形者。
惟其時色尚黑, 《檀弓》:“夏後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
” 雖有雕刻,度必墨色而無華采。
此亦風尚質樸之征也。
《考工記》稱“夏後氏尚匠”。
蓋專重治水土、興溝洫之事,而宮室器用則弗求其美備欤? 夏代官制散見群書,其大數蓋亦百人。
《明堂位》:“夏後氏官百。
”鄭注《昏義》曰:“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蓋謂夏氏也。
……夏後氏官百二十。
” 執政之官,初為六卿, 《甘誓》:“乃召六卿。
”鄭注《大傳·夏書》雲:“六卿者,後稷、司徒、秩宗、司馬、作士、共工也。
” 後改為五官。
《禮書通故》:“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即虞後稷所掌;三曰祀,即虞秩宗所掌;四曰司空,五曰司徒,與虞官名同;六曰司寇,即虞之士;七曰賓,鄭《注》雲:若周大行人,是為司寇之屬;八曰師,其司馬也[1]。
夏自不窋失官後,後稷廢,兵刑分。
其制以秩宗、
墐,塗也。
庶人荜戶。
” 緣屋種桑,男治田而女治蠶, 《詩·豳風》:“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傳》:“微行,牆下徑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 農隙則田夫射獵以肄武。
《詩·豳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缵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 事皆先公而後私,其民風之淳樸,頗足多焉。
夏之教育,有序,有校。
《明堂位》:“序,夏後氏之序也。
” 《孟子》:“夏曰校。
” 鄉校一曰公堂。
《詩·豳風》:“跻彼公堂。
”毛《傳》:“公堂,學校也。
” 國學則曰學。
《夏小正》:“二月丁亥,萬用入學。
”《傳》:“入學也者,大學也。
” 入學以春仲吉日,行禮則舞幹戚。
《夏小正傳》:“丁亥者,吉日也。
萬也者,幹戚舞也。
” 國之老者,亦養于學。
《禮記·王制》:“夏後氏以飨禮。
”“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
”“夏後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
” 鄉人則于十月跻公堂,行飲酒之禮。
《詩·豳風》:“十月滌場,朋酒斯飨。
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 而國學特重教射焉。
《孟子》:“序者,射也。
” 孔子稱夏禹卑宮室,而啟有鈞台。
《左傳》昭公四年:“夏啟有鈞台之享。
” 世又傳啟有璇台,桀有傾宮、瑤台。
《竹書紀年》:“帝啟元年,大飨諸侯于鈞台。
諸侯從帝歸于冀都,大享諸侯于璇台。
”“夏桀作傾宮、瑤台,殚百姓之财。
” 其宮室之崇卑,殆亦随時不同。
《考工記》載夏世室之制: 《考工記》:“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 假定其時六尺為步,其尺之長略等于周尺,則其世室之修,不過今尺六丈有奇,廣亦不過八丈有奇,而其中之室深不過二丈,寬亦不過二丈有奇,其制度之褊隘可想。
《記》不言其屋高若幹,以其深廣度之,亦必不能過高。
此孔子所以謂其“卑宮室”欤? 夏之器用頗簡陋,觀《公劉》之詩可見。
《詩·公劉》:“乃裹糧,于橐于囊,弓矢斯張,幹戈戚揚。
”“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跄跄濟濟,俾筵俾幾。
”“執豕于牢,酌之用匏。
”“涉渭為亂,取厲取鍛。
” 《禮記》述其禮器,有山罍、雞彜、龍勺、龍簨簴。
《明堂位》:“山罍,夏後氏之尊也。
”“夏後氏以雞彜。
”“夏後氏以龍勺。
”“夏後氏之龍簨簴。
” 則宗廟器具,亦有雕刻為雞、龍等形者。
惟其時色尚黑, 《檀弓》:“夏後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
” 雖有雕刻,度必墨色而無華采。
此亦風尚質樸之征也。
《考工記》稱“夏後氏尚匠”。
蓋專重治水土、興溝洫之事,而宮室器用則弗求其美備欤? 夏代官制散見群書,其大數蓋亦百人。
《明堂位》:“夏後氏官百。
”鄭注《昏義》曰:“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蓋謂夏氏也。
……夏後氏官百二十。
” 執政之官,初為六卿, 《甘誓》:“乃召六卿。
”鄭注《大傳·夏書》雲:“六卿者,後稷、司徒、秩宗、司馬、作士、共工也。
” 後改為五官。
《禮書通故》:“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即虞後稷所掌;三曰祀,即虞秩宗所掌;四曰司空,五曰司徒,與虞官名同;六曰司寇,即虞之士;七曰賓,鄭《注》雲:若周大行人,是為司寇之屬;八曰師,其司馬也[1]。
夏自不窋失官後,後稷廢,兵刑分。
其制以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