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關燈
小
中
大
老,有虞氏以燕禮。
” 據說《禮》者之言,則學校所養之老,凡四種: 皇侃曰:“人君養老有四種,一是養三老五更;二是子孫為國難而死,王養死者父祖;三是養緻仕之老;四是引戶校年,養庶人之老。
” 有虞所謂國老,殆即前三者,而庶老則第四種也。
以燕禮養老,未知專指國老,抑兼養庶老,其禮亦不可考。
說者以《周禮》釋之,大緻當亦不遠。
《王制》疏:“有虞氏以燕禮者,虞氏雲:燕禮,脫屦升堂。
崔氏雲:燕者,肴烝于俎,行一獻之禮,坐而飲酒,以至于醉。
以虞氏帝道弘大,故養老以燕禮。
” 吾意虞學名庠,庠者,養也。
其養之之法,必不止于帝者來庠之時,一舉燕禮而已。
凡在庠之老者,必有常年之膳食,如近世各國之有養老金者然。
而老者在庠無所事事,則又等于素餐,故必各就所長及其多年之經驗,聚少年學子而教之。
于是耆老之所居,轉成最高之學府。
而帝者以其為宿學之所萃,亦時時臨莅,以聆其名言至論,取以為修身治國之準繩。
少年學子見一國之元首,亦隆禮在庠之師儒,則服教說學之心因之益摯。
此古代以學校養老之用意也。
一曰教樂,其所教為詩歌聲律。
《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 即近世所謂聲音學、言語學、文學、音樂諸科也。
此諸科者,似不切于實用。
然觀當時之風氣,則詩樂實與宗教、政治有大關系。
《堯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臯陶谟》曰:“戛擊鳴球,抟拊琴瑟以詠。
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間,鳥獸跄跄,箫韶九成,鳳皇來儀。
”(是宗教之關系也)“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臯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赓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堕哉!”(是政治之關系也) 《尚書大傳·虞夏傳》:“樂正定樂名,元祀代泰山,貢兩伯之樂焉。
陽伯之樂,舞《株離》,其歌聲比餘謠,名曰《晳陽》。
儀伯之樂,舞鼚哉,其歌聲比大謠,名曰《南陽》。
中祀大交霍山,貢兩伯之樂焉。
夏伯之樂,舞謾彧,其歌聲比中謠,名曰《初慮》。
羲伯之樂,舞将陽,其歌聲比大謠,名曰《朱于》。
秋祀柳谷華山,貢兩伯之樂焉。
秋伯之樂,舞蔡俶,其歌聲比小謠,名曰《苓落》。
和伯之樂,舞玄鶴,其歌聲比中謠,名曰《歸來》。
幽都弘山祀,貢兩伯之樂焉。
冬伯之樂,舞齊落,歌曰《缦缦》,垂為冬伯,舞丹鳳,一曰《齊落》,歌曰《齊落》,一曰《缦缦》。
” 是天子巡狩之時,八伯皆須貢樂,亦與政治、宗教有關系也。
誦詩可以知政,作樂可以降神,則文化教育,亦即其時之實用教育也。
觀舜以音樂察治忽。
《臯陶谟》:“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
” 蓋古人以聲音之道與政通,故恒注重于聲樂。
而學生以此為教科,則一以淑學者之性情,一以裕學者之知識,儲材化俗之意兼而有之焉。
唐、虞之官吏,殆多由大臣舉用。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舉八恺,使主後土……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 其用人雖多出于貴族,然必以其言論及事功參稽而用之。
《堯典》:“詢事考言。
”“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臯陶谟》:“工以納言,時而飏之。
格則承之庸之。
” 且懲戒之法甚嚴,失職不免鞭撻,甚且著之刑書。
《堯典》:“鞭作官刑。
”《臯陶谟》:“撻以記之,書用識哉。
” 其考績必以三年者,取其官久而事習,然後可以定其優劣也。
《堯典》:“三載考績。
”(後世官吏有任期,實本此制) 官法雖嚴,而君臣之分際,初不若後世之懸隔。
相與對語,率以“爾”、“汝”之稱。
如: 《臯陶谟》:“帝曰:來!禹,汝亦昌言。
”“臯陶曰:俞!師汝昌言。
”“禹曰:安汝止。
”[3] 且設四鄰,以為人主之監督。
《尚書大傳·虞夏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天子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
是以慮無失計,舉無過事。
故《書》曰‘欽四鄰’,此之謂也。
”“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
其爵視卿,其祿視次國之君。
” 故君主無由專制,而政事無不公開也。
唐、虞地方之制不可考,以《大傳》及《史記》相參,則其時有邑、裡、都、師等區畫。
《尚書大傳
” 據說《禮》者之言,則學校所養之老,凡四種: 皇侃曰:“人君養老有四種,一是養三老五更;二是子孫為國難而死,王養死者父祖;三是養緻仕之老;四是引戶校年,養庶人之老。
” 有虞所謂國老,殆即前三者,而庶老則第四種也。
以燕禮養老,未知專指國老,抑兼養庶老,其禮亦不可考。
說者以《周禮》釋之,大緻當亦不遠。
《王制》疏:“有虞氏以燕禮者,虞氏雲:燕禮,脫屦升堂。
崔氏雲:燕者,肴烝于俎,行一獻之禮,坐而飲酒,以至于醉。
以虞氏帝道弘大,故養老以燕禮。
” 吾意虞學名庠,庠者,養也。
其養之之法,必不止于帝者來庠之時,一舉燕禮而已。
凡在庠之老者,必有常年之膳食,如近世各國之有養老金者然。
而老者在庠無所事事,則又等于素餐,故必各就所長及其多年之經驗,聚少年學子而教之。
于是耆老之所居,轉成最高之學府。
而帝者以其為宿學之所萃,亦時時臨莅,以聆其名言至論,取以為修身治國之準繩。
少年學子見一國之元首,亦隆禮在庠之師儒,則服教說學之心因之益摯。
此古代以學校養老之用意也。
一曰教樂,其所教為詩歌聲律。
《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 即近世所謂聲音學、言語學、文學、音樂諸科也。
此諸科者,似不切于實用。
然觀當時之風氣,則詩樂實與宗教、政治有大關系。
《堯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臯陶谟》曰:“戛擊鳴球,抟拊琴瑟以詠。
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間,鳥獸跄跄,箫韶九成,鳳皇來儀。
”(是宗教之關系也)“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臯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赓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堕哉!”(是政治之關系也) 《尚書大傳·虞夏傳》:“樂正定樂名,元祀代泰山,貢兩伯之樂焉。
陽伯之樂,舞《株離》,其歌聲比餘謠,名曰《晳陽》。
儀伯之樂,舞鼚哉,其歌聲比大謠,名曰《南陽》。
中祀大交霍山,貢兩伯之樂焉。
夏伯之樂,舞謾彧,其歌聲比中謠,名曰《初慮》。
羲伯之樂,舞将陽,其歌聲比大謠,名曰《朱于》。
秋祀柳谷華山,貢兩伯之樂焉。
秋伯之樂,舞蔡俶,其歌聲比小謠,名曰《苓落》。
和伯之樂,舞玄鶴,其歌聲比中謠,名曰《歸來》。
幽都弘山祀,貢兩伯之樂焉。
冬伯之樂,舞齊落,歌曰《缦缦》,垂為冬伯,舞丹鳳,一曰《齊落》,歌曰《齊落》,一曰《缦缦》。
” 是天子巡狩之時,八伯皆須貢樂,亦與政治、宗教有關系也。
誦詩可以知政,作樂可以降神,則文化教育,亦即其時之實用教育也。
觀舜以音樂察治忽。
《臯陶谟》:“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
” 蓋古人以聲音之道與政通,故恒注重于聲樂。
而學生以此為教科,則一以淑學者之性情,一以裕學者之知識,儲材化俗之意兼而有之焉。
唐、虞之官吏,殆多由大臣舉用。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舉八恺,使主後土……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 其用人雖多出于貴族,然必以其言論及事功參稽而用之。
《堯典》:“詢事考言。
”“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臯陶谟》:“工以納言,時而飏之。
格則承之庸之。
” 且懲戒之法甚嚴,失職不免鞭撻,甚且著之刑書。
《堯典》:“鞭作官刑。
”《臯陶谟》:“撻以記之,書用識哉。
” 其考績必以三年者,取其官久而事習,然後可以定其優劣也。
《堯典》:“三載考績。
”(後世官吏有任期,實本此制) 官法雖嚴,而君臣之分際,初不若後世之懸隔。
相與對語,率以“爾”、“汝”之稱。
如: 《臯陶谟》:“帝曰:來!禹,汝亦昌言。
”“臯陶曰:俞!師汝昌言。
”“禹曰:安汝止。
”[3] 且設四鄰,以為人主之監督。
《尚書大傳·虞夏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天子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
是以慮無失計,舉無過事。
故《書》曰‘欽四鄰’,此之謂也。
”“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
其爵視卿,其祿視次國之君。
” 故君主無由專制,而政事無不公開也。
唐、虞地方之制不可考,以《大傳》及《史記》相參,則其時有邑、裡、都、師等區畫。
《尚書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