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治水之功
關燈
小
中
大
仞,曰浍。
浚深之至川,亦入海。
” 孔子之稱禹,不頌其治江河,而獨頌其盡力溝洫。
《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 蓋畎浍溝洫之利,實較江河巨流為大。
《日知錄》(顧炎武):“夫子之稱禹也,曰盡力乎溝洫。
而禹自言,亦曰浚畎浍距川。
古聖人有天下之大事,而不遺乎其小如此。
古之通津巨渎,今日多為細流,而中原之田,夏旱秋潦,年年告病矣。
”陳斌曰:“三代溝洫之利,其小者,民自為之也。
其大者,官所為也。
溝洫所起之土,即以為道路。
所通之水,即以備旱潦。
故溝洫者,萬世之利也。
試觀甽田之法,一尺之甽,二尺之遂,即耕而即成者也。
今蘇、湖之田,九月種麥,必為田輪,兩輪中間,深廣二尺。
其平闊之鄉,萬輪鱗接,整齊均一,彌月悉成。
古之遂徑,豈有異乎?設計其五年而為溝浍,則合八家之力,而先治一橫溝。
田首之步之為百八十丈者,家出三人,就地築土,二日而畢矣。
明年,以八十家之力治洫,廣深三溝,其長十之,料工計日,三日而半,七日而畢矣。
又明年,以八百家之力為浍,廣深三洫,其長百溝,料工計日,一旬而半,三旬而畢矣。
即以三旬之功,分責三歲,其就必矣。
及功之俱成,民甽田以為利。
一歲之中,家修其遂,衆治其溝洫,官督民而浚其浍。
有小水旱,可以無饑,十分之饑,可救其五。
故曰萬之利也。
” 使僅有九川距海,而無畎浍距川,則農田水利,仍無由興,而治川之功,為虛費矣。
然此義若再為西人言之,則必更驚禹之神奇,謂禹遍天下之溝洫而一一治之。
不知禹之浚九川及浚畎浍,皆身為之倡,而人民相率效之。
《淮南子·要略》:“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虆臿,以為民先。
” 雖其勤苦異于常人, 《莊子·天下篇》:“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雨,栉疾風。
” 而以大多數之人民之功,悉歸于禹,則未知事實之真相耳。
治水之功,除水患,一也;利農業,二也;便交通,三也。
觀《禹貢》所載各州貢道: 〔冀州〕夾右碣石,入于河。
〔徐州〕浮于淮、泗,達于河。
〔豫州〕浮于洛,達于河。
〔兖州〕浮于濟、漯,達于河。
〔揚州〕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梁州〕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青州〕浮于汶,達于濟。
〔荊州〕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雍州〕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是各州之路,無不達于河,亦無不達于冀州帝都者。
以政治言,則帝都與侯國消息靈通,居中馭外,故能構成一大帝國;以經濟言,則九州物産,轉輸交易,生計自裕。
故人民鹹遂其生,而有“于變時雍”之美。
猶之近世國家,開通鐵道,而政治經濟,鹹呈極大之變化。
《禹貢》所稱治水之功效: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
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
庶土交正,厎慎财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
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洵非虛語也! *** [1] 治水年數,或曰十三年、或曰四年,蓋以鲧之九年,合禹四年計之為十三年也。
孔曰四年乃畢,是以為十三年中,應除鲧之九年也。
然《史記》一曰禹抑洪水十三年,再曰居外十三年,皆指禹一身言,不兼計鲧之九載也。
浚深之至川,亦入海。
” 孔子之稱禹,不頌其治江河,而獨頌其盡力溝洫。
《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 蓋畎浍溝洫之利,實較江河巨流為大。
《日知錄》(顧炎武):“夫子之稱禹也,曰盡力乎溝洫。
而禹自言,亦曰浚畎浍距川。
古聖人有天下之大事,而不遺乎其小如此。
古之通津巨渎,今日多為細流,而中原之田,夏旱秋潦,年年告病矣。
”陳斌曰:“三代溝洫之利,其小者,民自為之也。
其大者,官所為也。
溝洫所起之土,即以為道路。
所通之水,即以備旱潦。
故溝洫者,萬世之利也。
試觀甽田之法,一尺之甽,二尺之遂,即耕而即成者也。
今蘇、湖之田,九月種麥,必為田輪,兩輪中間,深廣二尺。
其平闊之鄉,萬輪鱗接,整齊均一,彌月悉成。
古之遂徑,豈有異乎?設計其五年而為溝浍,則合八家之力,而先治一橫溝。
田首之步之為百八十丈者,家出三人,就地築土,二日而畢矣。
明年,以八十家之力治洫,廣深三溝,其長十之,料工計日,三日而半,七日而畢矣。
又明年,以八百家之力為浍,廣深三洫,其長百溝,料工計日,一旬而半,三旬而畢矣。
即以三旬之功,分責三歲,其就必矣。
及功之俱成,民甽田以為利。
一歲之中,家修其遂,衆治其溝洫,官督民而浚其浍。
有小水旱,可以無饑,十分之饑,可救其五。
故曰萬之利也。
” 使僅有九川距海,而無畎浍距川,則農田水利,仍無由興,而治川之功,為虛費矣。
然此義若再為西人言之,則必更驚禹之神奇,謂禹遍天下之溝洫而一一治之。
不知禹之浚九川及浚畎浍,皆身為之倡,而人民相率效之。
《淮南子·要略》:“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虆臿,以為民先。
” 雖其勤苦異于常人, 《莊子·天下篇》:“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雨,栉疾風。
” 而以大多數之人民之功,悉歸于禹,則未知事實之真相耳。
治水之功,除水患,一也;利農業,二也;便交通,三也。
觀《禹貢》所載各州貢道: 〔冀州〕夾右碣石,入于河。
〔徐州〕浮于淮、泗,達于河。
〔豫州〕浮于洛,達于河。
〔兖州〕浮于濟、漯,達于河。
〔揚州〕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梁州〕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青州〕浮于汶,達于濟。
〔荊州〕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雍州〕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是各州之路,無不達于河,亦無不達于冀州帝都者。
以政治言,則帝都與侯國消息靈通,居中馭外,故能構成一大帝國;以經濟言,則九州物産,轉輸交易,生計自裕。
故人民鹹遂其生,而有“于變時雍”之美。
猶之近世國家,開通鐵道,而政治經濟,鹹呈極大之變化。
《禹貢》所稱治水之功效: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
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
庶土交正,厎慎财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
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洵非虛語也! *** [1] 治水年數,或曰十三年、或曰四年,蓋以鲧之九年,合禹四年計之為十三年也。
孔曰四年乃畢,是以為十三年中,應除鲧之九年也。
然《史記》一曰禹抑洪水十三年,再曰居外十三年,皆指禹一身言,不兼計鲧之九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