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唐虞之讓國

關燈
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予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捲捲乎,後之為人,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未為至也,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

    ”《呂氏春秋·離俗覽》:“舜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後之為人也!居于畎畝之中,而遊入于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于蒼領之淵。

    ” 此皆因《書》之稱禅讓,而加以附會者也。

     一則謂古者天子最勞苦,故堯、禹樂于讓國也。

     《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胫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

    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

    ” 此則純以俗情度堯、禹,然亦未嘗謂堯、舜未行禅讓之事也。

     一則疑其讓國為虛語,且其得國等于後世之篡弑也。

     《史通·疑古篇》(劉子玄):“按《汲冢瑣語》雲:‘舜放堯于平陽。

    ’而書雲:‘某地有城,以囚堯為号。

    ’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禅授為疑。

    據《山海經》謂放勳之子為帝丹朱,而列君于帝者,得非舜雖廢堯,仍立堯子,俄又奪其帝者乎?斯則堯之授舜,其事難明,謂之讓國,徒虛語耳!”“《虞書·舜典》雲:‘五十載陟方乃死。

    ’注雲:‘死蒼梧之野,因葬焉。

    ’按蒼梧者,地總百越,山連五嶺,人風婐劃,地氣歊瘴,百金之子,猶憚經履其途;萬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國?兼複二妃不從,怨曠生離,萬裡無依,孤魂溘盡,讓王高蹈,豈其若是!斯則陟方之死,其殆文命之志乎?《汲冢書》雲:‘舜放堯于平陽,益為啟所誅。

    ’又曰:‘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

    ’凡此數事,語異正經,其書近出,世人多不之信也。

    舜之放堯,無事别說,足驗其情。

    益與伊尹見戮,并與正書猶無其證,推而論之,如啟之誅益,仍可複也。

    何者?舜廢堯而立丹朱,禹黜舜而立商均,益手握機衡,事同舜、禹,而欲因循故事,坐膺天祿,其事不成,自贻伊咎。

    觀夫近古篡奪,桓獨不全,馬仍反正。

    若啟之誅益,亦猶晉之殺玄者乎?舜、禹相代,事業皆成,唯益覆車,伏辜夏後。

    亦猶桓效曹、馬而獨緻元興之禍者乎?” 此則因後世奸雄,假借禅讓,因疑古人亦以禅讓飾其争奪也。

     至于近世,民主之制勃興,遂有謂堯、舜為首倡共和者。

    夫共和根于憲法,選舉多由政黨、總統任事,必有年限,唐、虞之時胥無之,正不容以史事相傅會也。

     《堯典》所載,君臣交讓,其事非一: 帝曰:“咨!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

    ”嶽曰:“否德忝帝位。

    ”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臯陶。

     帝曰:“疇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

    ”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

    ”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罴。

     帝曰:“咨!四嶽,有能典朕三禮?”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

    ”伯拜稽首,讓于夔、龍。

     《臯陶谟》尤盛稱讓德之效。

     禹曰:“萬邦黎獻,共惟帝臣。

    惟帝時舉,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誰敢不讓,敢不敬應。

    ”夔曰:“虞賓在位,群後德讓。

    ” 惟《韓非子》《呂覽》稱鲧與共工不慊于堯、舜。

     《韓非子·外儲說》:“堯欲傳天下于舜。

    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

    舉兵而誅殺鲧于羽山之郊。

    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流共工于幽州之都。

    于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于舜。

    ” 《呂氏春秋·行論篇》:“堯以天下讓舜,鲧為諸侯,怒于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

    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