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衣裳之治
關燈
小
中
大
《易·系辭》稱黃帝、堯、舜之德,首舉“垂衣裳而天下治”。
其義至可疑。
治天下之法多矣,何以首舉垂衣裳乎?顧君惕森謂古“衣”字象覆二人之形,衣何以覆二人,義亦不可解。
“衣”字之下半,當即“北”字。
古代北方開化之人,知有冠服,南方則多裸體文身,故“衣”字象北方之人戴冠者。
其說至有思想。
衣裳之原,起于禦寒。
西北氣寒,而東南氣燠,故《禮記·王制》述四夷,惟西北之人有衣,東南無衣也。
《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
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西方曰戎,被發衣皮。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 以文字證之,南北曰袤, 《說文》:“袤,衣帶以上。
從衣,矛聲。
一曰南北曰袤,東西曰廣。
” 邊地曰裔。
《方言》:“裔,夷狄之總名。
”郭璞曰:“邊地為裔。
” 固皆以衣分中外,而衣服之服,古以為疆界之名。
《書·臯陶谟》:“弼成五服。
”《禹貢》:“五百裡甸服,五百裡侯服,五百裡綏服,五百裡要服,五百裡荒服。
” 推其引申假借之由,必非出于無故。
以事實證之,禹時有裸國。
《呂氏春秋·貴因篇》:“禹之裸國,裸入衣出。
” 當商時,荊蠻之俗,文身斷發。
《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
” 至戰國時于越猶然。
《莊子·逍遙遊篇》:“宋人資章甫而适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
” 中夏之文明,首以冠裳衣服為重,而南北之别,聲教之暨,胥可于衣裳觇之。
此《系辭》所以稱“垂衣裳而天下治”欤! 衣服之原料古惟有羽皮。
《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治其麻絲,以為布帛。
” 若卉服,則惟南方有之。
《禹貢》:揚州“島夷卉服”。
不知何人發明織麻養蠶之法。
世傳伏羲作布。
《白氏帖》:“伏羲作布。
” 世又稱伏羲化蠶桑為繐帛,《皇圖要覽》:“伏羲化蠶桑為帛,西陵氏始養蠶。
”[1]說均未足據。
然羲、農時已有琴瑟。
琴瑟皆用絲弦,則絲之發明久矣。
《禹貢》載九州貢物,凡六州有衣服原料。
(續表) 則洪水以後吾民之利用天産者,其地固甚廣矣。
冠服進化之迹,以冠為最著。
太古之時,以複首。
《說文》:“冃,小兒及蠻夷頭衣也。
”段注:“小兒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
荀卿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
’楊注:‘舊讀為冒,拘與句同。
’《淮南書》曰:‘古者有鍪而绻領以王天下者。
’高注:‘古者,蓋三皇以前也。
鍪著兜鍪帽,言未知制冠。
’……務與鍪皆讀為冃,即今之‘帽’字也。
後聖有作,因冃以制冠冕,而冃遂為小兒蠻夷頭衣。
” 其後則有弁。
《說文》:“,冕也。
弁或字。
,籀文。
”段注:“‘’為籀文,則‘’本古文也。
”按從皃,其象形。
蓋古者簡易之制也。
有冕。
《說文》:“古者黃帝初作冕。
” 有冠。
《說文》:“冠,絭也,所以絭發,弁冕之總名也。
從冖,從元,元亦聲。
冠有法制,故從寸。
” 而法制漸備,黃帝之冕有旒。
《世本》:“黃帝作冕旒。
垂旒,目不邪視也。
” 後世因之,以玉為旒。
《尚書》(大小夏侯說):“冕版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用白玉珠,十二旒。
” 為冠制之至尊者。
然冕之布以麻為之,而施以漆,仍存尚質之意。
惟麻縷細密,異于餘服耳。
《禮書通故》(孔安國、鄭玄說):“麻冕三十升布為之。
”蔡邕雲:“周爵弁,殷冔,夏收,皆以三十升漆布為殼。
”賈公彥曰:“布八十縷為升。
” 弁制用皮,而别其色。
《釋名》:“以爵韋為之,謂之爵弁。
以鹿皮為之,謂之皮弁。
以韎韋為之,謂之韋弁。
” 亦以示法古尚質之義。
《白虎通》:“皮弁者,何謂也?所以法古至質冠之名也。
弁之為言攀也,所以攀持其發也。
上古之時質,先加服皮,以鹿皮者,取其文章也。
《禮》曰:‘三王共皮弁素積。
’言至質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
戰伐田獵皆服之。
” 太古冠亦以布,其色白。
齋戒之時,則著黑色之冠。
《儀禮記》:“太古冠布,齋則缁之。
” 後世則易以皂缯,此其進化之概也。
《儀禮記》:“委貌,周道也。
章甫,殷道也。
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禮書通故·續漢志》:“委皃,以皂缯為之。
孔疏雲:三冠皆缁布為之,蓋非。
記曰:太古冠布,則毋追、章甫,委貌不以布矣。
” 古之男子,上衣下裳。
《白虎通》:“聖人所以制衣服何?以為绤蔽形,表德勸善,别尊卑也。
所以名為‘裳’何?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
何以知上為衣,下為裳?以其先言衣也。
” 其
其義至可疑。
治天下之法多矣,何以首舉垂衣裳乎?顧君惕森謂古“衣”字象覆二人之形,衣何以覆二人,義亦不可解。
“衣”字之下半,當即“北”字。
古代北方開化之人,知有冠服,南方則多裸體文身,故“衣”字象北方之人戴冠者。
其說至有思想。
衣裳之原,起于禦寒。
西北氣寒,而東南氣燠,故《禮記·王制》述四夷,惟西北之人有衣,東南無衣也。
《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
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西方曰戎,被發衣皮。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 以文字證之,南北曰袤, 《說文》:“袤,衣帶以上。
從衣,矛聲。
一曰南北曰袤,東西曰廣。
” 邊地曰裔。
《方言》:“裔,夷狄之總名。
”郭璞曰:“邊地為裔。
” 固皆以衣分中外,而衣服之服,古以為疆界之名。
《書·臯陶谟》:“弼成五服。
”《禹貢》:“五百裡甸服,五百裡侯服,五百裡綏服,五百裡要服,五百裡荒服。
” 推其引申假借之由,必非出于無故。
以事實證之,禹時有裸國。
《呂氏春秋·貴因篇》:“禹之裸國,裸入衣出。
” 當商時,荊蠻之俗,文身斷發。
《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
” 至戰國時于越猶然。
《莊子·逍遙遊篇》:“宋人資章甫而适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
” 中夏之文明,首以冠裳衣服為重,而南北之别,聲教之暨,胥可于衣裳觇之。
此《系辭》所以稱“垂衣裳而天下治”欤! 衣服之原料古惟有羽皮。
《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治其麻絲,以為布帛。
” 若卉服,則惟南方有之。
《禹貢》:揚州“島夷卉服”。
不知何人發明織麻養蠶之法。
世傳伏羲作布。
《白氏帖》:“伏羲作布。
” 世又稱伏羲化蠶桑為繐帛,《皇圖要覽》:“伏羲化蠶桑為帛,西陵氏始養蠶。
”[1]說均未足據。
然羲、農時已有琴瑟。
琴瑟皆用絲弦,則絲之發明久矣。
《禹貢》載九州貢物,凡六州有衣服原料。
(續表) 則洪水以後吾民之利用天産者,其地固甚廣矣。
冠服進化之迹,以冠為最著。
太古之時,以複首。
《說文》:“冃,小兒及蠻夷頭衣也。
”段注:“小兒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
荀卿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
’楊注:‘舊讀為冒,拘與句同。
’《淮南書》曰:‘古者有鍪而绻領以王天下者。
’高注:‘古者,蓋三皇以前也。
鍪著兜鍪帽,言未知制冠。
’……務與鍪皆讀為冃,即今之‘帽’字也。
後聖有作,因冃以制冠冕,而冃遂為小兒蠻夷頭衣。
” 其後則有弁。
《說文》:“,冕也。
弁或字。
,籀文。
”段注:“‘’為籀文,則‘’本古文也。
”按從皃,其象形。
蓋古者簡易之制也。
有冕。
《說文》:“古者黃帝初作冕。
” 有冠。
《說文》:“冠,絭也,所以絭發,弁冕之總名也。
從冖,從元,元亦聲。
冠有法制,故從寸。
” 而法制漸備,黃帝之冕有旒。
《世本》:“黃帝作冕旒。
垂旒,目不邪視也。
” 後世因之,以玉為旒。
《尚書》(大小夏侯說):“冕版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用白玉珠,十二旒。
” 為冠制之至尊者。
然冕之布以麻為之,而施以漆,仍存尚質之意。
惟麻縷細密,異于餘服耳。
《禮書通故》(孔安國、鄭玄說):“麻冕三十升布為之。
”蔡邕雲:“周爵弁,殷冔,夏收,皆以三十升漆布為殼。
”賈公彥曰:“布八十縷為升。
” 弁制用皮,而别其色。
《釋名》:“以爵韋為之,謂之爵弁。
以鹿皮為之,謂之皮弁。
以韎韋為之,謂之韋弁。
” 亦以示法古尚質之義。
《白虎通》:“皮弁者,何謂也?所以法古至質冠之名也。
弁之為言攀也,所以攀持其發也。
上古之時質,先加服皮,以鹿皮者,取其文章也。
《禮》曰:‘三王共皮弁素積。
’言至質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
戰伐田獵皆服之。
” 太古冠亦以布,其色白。
齋戒之時,則著黑色之冠。
《儀禮記》:“太古冠布,齋則缁之。
” 後世則易以皂缯,此其進化之概也。
《儀禮記》:“委貌,周道也。
章甫,殷道也。
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禮書通故·續漢志》:“委皃,以皂缯為之。
孔疏雲:三冠皆缁布為之,蓋非。
記曰:太古冠布,則毋追、章甫,委貌不以布矣。
” 古之男子,上衣下裳。
《白虎通》:“聖人所以制衣服何?以為绤蔽形,表德勸善,别尊卑也。
所以名為‘裳’何?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
何以知上為衣,下為裳?以其先言衣也。
”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