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洪水以後之中國
關燈
小
中
大
孔子删《書》,斷自唐、虞。
蓋自洪水既平,曆史始漸詳備可考。
《史記·五帝本紀贊》:“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 《史記探原》(崔适):“《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
’則《五帝本紀》本當為《陶唐本紀》,是《史記》亦始于唐、虞也。
” 吾國文化之根本,實固定于是時;國家種族之名,胥自是而始見。
雖其緣起不可知,然名義所函,具有精理。
後世之國民性及哲學家之主張,罔不本焉,是固不可忽視也。
吾國之名為“中國”,始見于《禹貢》。
《禹貢》:“中邦錫土姓。
” 《史記》:“中國錫土姓。
”(鄭康成曰:中即九州也。
) 孫星衍曰:“史遷‘邦’作‘國’者,非避諱字,後遇‘國’字率改為‘邦’,誤矣。
是《禹貢》‘邦’字,當從《史記》作‘國’。
” 後世遂沿用之。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倉葛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 雖亦有專指京師, 《詩·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毛傳》:“中國,京師也。
四方,諸夏也。
” 或專指畿甸者。
《孟子》:“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觐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堯之子而讴歌舜。
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 按《孟子》以中國與南河之南對舉,似以當時畿甸之地為中國,而畿甸以外即非中國者。
要以全國之名為正義。
且其以中為名,初非僅以地處中央,别于四裔也。
《中華民國解》(章炳麟):“中國之名,别于四裔而為言。
印度亦稱摩伽陀為中國,日本亦稱山陽為中國,此本非漢土所獨有者。
就漢土言漢土,則中國之名,以先漢郡縣為界。
然印度、日本之言中國者,舉中土以對邊郡。
漢土之言中國者,舉領域以對異邦,此其名實相殊之處。
” 按此說未盡然。
文明之域與無教化者殊風。
此吾國國民所共含之觀念也。
《公羊傳》隐公七年:“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何休曰:“因地不接京師,故以中國正之。
中國者,禮義之國也。
” 《原道》(韓愈):“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 據此是中國乃文明之國之義,非方位、界域、種族所得限。
是實吾國先民高尚廣遠之特征,與專持種族主義、國家主義、經濟主義者,不幾霄壤乎! 唐、虞之時所以定國名為“中”者,蓋其時哲王,深察人類偏激之失,務以中道诏人禦物。
《論語》:“堯曰:咨!爾舜!允執其中。
舜亦以命禹。
” 《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欤!擇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
” 《書·堯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臯陶谟》:“亦行有九德: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 據此,是唐、虞時之教育,專就人性之偏者,矯正而調劑之,使适于中道也。
以為非此不足以立國,故制為累世不易之通稱。
一言國名,而國性即以此表見。
其能統制大宇,混合殊族者以此。
其民多鄉原,不容有主持極端之人,或力求偏勝之事,亦以此也。
按中國民性,異常複雜,不得謂之尚武,亦不得謂之文弱;不得謂之易治,亦不得謂之難
蓋自洪水既平,曆史始漸詳備可考。
《史記·五帝本紀贊》:“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 《史記探原》(崔适):“《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
’則《五帝本紀》本當為《陶唐本紀》,是《史記》亦始于唐、虞也。
” 吾國文化之根本,實固定于是時;國家種族之名,胥自是而始見。
雖其緣起不可知,然名義所函,具有精理。
後世之國民性及哲學家之主張,罔不本焉,是固不可忽視也。
吾國之名為“中國”,始見于《禹貢》。
《禹貢》:“中邦錫土姓。
” 《史記》:“中國錫土姓。
”(鄭康成曰:中即九州也。
) 孫星衍曰:“史遷‘邦’作‘國’者,非避諱字,後遇‘國’字率改為‘邦’,誤矣。
是《禹貢》‘邦’字,當從《史記》作‘國’。
” 後世遂沿用之。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倉葛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 雖亦有專指京師, 《詩·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毛傳》:“中國,京師也。
四方,諸夏也。
” 或專指畿甸者。
《孟子》:“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觐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堯之子而讴歌舜。
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 按《孟子》以中國與南河之南對舉,似以當時畿甸之地為中國,而畿甸以外即非中國者。
要以全國之名為正義。
且其以中為名,初非僅以地處中央,别于四裔也。
《中華民國解》(章炳麟):“中國之名,别于四裔而為言。
印度亦稱摩伽陀為中國,日本亦稱山陽為中國,此本非漢土所獨有者。
就漢土言漢土,則中國之名,以先漢郡縣為界。
然印度、日本之言中國者,舉中土以對邊郡。
漢土之言中國者,舉領域以對異邦,此其名實相殊之處。
” 按此說未盡然。
文明之域與無教化者殊風。
此吾國國民所共含之觀念也。
《公羊傳》隐公七年:“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何休曰:“因地不接京師,故以中國正之。
中國者,禮義之國也。
” 《原道》(韓愈):“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 據此是中國乃文明之國之義,非方位、界域、種族所得限。
是實吾國先民高尚廣遠之特征,與專持種族主義、國家主義、經濟主義者,不幾霄壤乎! 唐、虞之時所以定國名為“中”者,蓋其時哲王,深察人類偏激之失,務以中道诏人禦物。
《論語》:“堯曰:咨!爾舜!允執其中。
舜亦以命禹。
” 《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欤!擇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
” 《書·堯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臯陶谟》:“亦行有九德: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 據此,是唐、虞時之教育,專就人性之偏者,矯正而調劑之,使适于中道也。
以為非此不足以立國,故制為累世不易之通稱。
一言國名,而國性即以此表見。
其能統制大宇,混合殊族者以此。
其民多鄉原,不容有主持極端之人,或力求偏勝之事,亦以此也。
按中國民性,異常複雜,不得謂之尚武,亦不得謂之文弱;不得謂之易治,亦不得謂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