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關燈
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

    自颛顼以來,不能紀遠,乃紀于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

    ” 《管子·五行篇》:“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龍而辯于東方,得祝融而辯于南方,得大封而辯于西方,得後土而辯于北方。

    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廪者;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士師;祝融辯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大封辯乎西方,故使為司馬;後土辯乎北方,故使為李。

    ” 諸書所言,雖未盡可據,大抵羲、黃官簡,而少皞、颛顼以來乃漸多。

    政治之進化,蓋緣土地漸辟,人事漸繁而然也。

     古之帝皇,雖有統一各部而為共主之勢,然其居處無定,等于行國,非若後世中央政府,有确定之都城也。

     《遁甲開山圖》:“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

    ” 《帝王世紀》:“庖羲氏稱大昊,都陳。

    ”“神農都于陳,又徙于魯。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披山通道,未嘗甯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雞頭。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

    其一曰玄嚣,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 《大戴禮·五帝德篇》:“孔子曰:颛顼,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乘龍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濟于流沙,東至于蟠木。

    ” 以黃帝、颛顼之遷徙往來,即可證伏羲、神農之徙都,亦由于本無确定之都邑,第視兵力所至,形勢利便,即屯其衆于是。

    比其老死,即葬身于所死之地,亦不必反其故居[1]。

    而其子孫分居各地,亦無定處。

    沿及夏、商,其風猶然[2]。

    蓋由古代地曠人稀,而宮室服禦,亦甚簡陋,雖至農稼社會,猶存遊獵社會之風。

    治史者正不可徒執一二古迹,謂某帝某皇曾都于是,因以求其文化之發展途轍,或強分為南北東西之部族也。

     由部落酋長而發生帝皇官吏之政治,其勢實由下而上。

    故古代雖有君主政體,其君民之别,初不甚嚴。

    君者,群也。

     《荀子·王制篇》:“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君者,善群者。

    ” 《春秋繁露》:“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 《白虎通》:“君,群也。

    群下之所歸心也。

    ” 必得其群之歡心,然後為衆所推戴。

    神農、黃帝皆有明堂,蓋合部民議事之所,後世承之,因有衢室街庭等制。

     《淮南子·主術訓》:“神農之治天下也,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嘗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蓋而無四方。

    ” 《管子·桓公問篇》:“黃帝立明台之議者,上觀于賢也。

    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

    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立谏鼓于朝,而備訊唉。

    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诽也。

    武王有靈台之複,而賢者進也。

    ” 故謂君主政治即為專制政治者,實誤解古代之事迹也。

    近人以《書》有“黎民百姓”之語,遂謂古代區分民與百姓為二階級。

    百姓者,王公之子孫;民者,冥也。

    言未見人道,故“民”字專為九黎、有苗而設[3]。

     按《史記》稱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世本·諸侯篇》雲:“蜀之為國,肇自人皇。

    蜀無姓,相承雲黃帝後。

    ”是古之無姓者夥矣。

    以百姓為貴族,民為黎苗之稱,則黃帝之子之無姓者皆黎苗乎?孔子稱黃帝、高辛時事,數數言“民”。

    使上古視民為賤族,則《大戴記》及《史記》所書之“民”字,均應改為百姓矣。

     《大戴禮·五帝德篇》:“黃帝撫萬民,度四方[4]。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

    ”[5]“颛顼治氣以教民。

    ”[6]“帝喾知民之隐[7],撫緻萬民而利誨之。

    ”[8] *** [1] 如神農死葬長沙,黃帝死葬橋山之類,後來堯、舜、禹亦然。

     [2] 史稱成湯至契八遷,周之後稷,公劉亦常遷徙。

     [3] 夏曾佑《中國曆史》、劉師培《中國曆史教科書》皆言之。

     [4] 《史記·五帝本紀》同此文。

     [5] 《史記》無此文。

     [6] 《史記》作“治氣以教化”。

     [7] 《史記》作“知民之意”。

     [8] 《史記》作“撫教萬民而利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