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人種之起源

關燈
類,必待至最近數千年中,始由巴比倫、中央亞細亞轉徙而來,是則理之所不可信者也。

     (二)人類之生不限一地也。

    天皇起于昆侖,則西方之種族也;地皇興于熊耳、龍門,則中部之酋長也;人皇出于旸谷、九河,則東方之部落也。

    吾國地勢,固西高而東下,然亦未必人類悉出于西方。

    吾意天皇、地皇、人皇,初非後先相繼,特十口相傳之說,謂吾國東、中、西三方,有最初發生之部落,因目之為天、地、人三皇,而後世遂以天、地、人分先後,若近世帝皇相嬗者然。

    實則緯書之言,僅可為人類初生不限一地之證,不當以後世帝皇例之也。

     (三)一地之人各分部落也。

    天皇十二頭,兄弟十二人;地皇十一頭,一姓十一人;人皇九頭,兄弟九人。

    此可見最古之時,但有人類,即分部落。

    部落之中,各有酋長。

    後世傳說,謂其地之相近者,皆此一姓兄弟所據。

    實則其時父子夫婦之倫未分,惡有所謂兄弟,緯書之言若幹頭,猶後世盜賊分據山林,各擁頭目耳。

    以此推之,合雒、禅通諸紀之某氏某氏,亦非一時代隻有一氏,蓋同時有若幹部落,即有若幹氏。

    其紛争合并之迹,雖不可詳考,要之羲、農以後所謂華夏之族,實由前此無數部落混合而成。

    必實指此種族為崛興于某地,或由來于某地,鑿矣。

     彼以為中國土著,隻有一族,後之戰勝者,亦隻外來之一族者,皆不知古書之傳說,固明示以多元之義也。

     次則興于山嶽也。

    世多謂文明起于河流,吾謂吾國文明,實先發生于山嶽。

    蓋吾國地居大陸,人種之生,本不限于一地,其擁部衆而施号令者,必具居高臨下之勢,始可以控制多方。

    非若海濱島國,地狹人少,徒取一隅之便利也。

    周、秦諸書,雖不盡可據為上古之信史,然自來傳說,古代諸部興于山嶺者多,而起于河流者少。

    如天皇興于柱洲昆侖山,地皇興于熊耳、龍門山,人皇興于刑馬山。

    出旸谷,分九河之類,實吾民先居山嶺,後沿河流之證。

    更以其後言之,則證據尤多: (一)君主相傳号為林、蒸。

    《爾雅》:“林、蒸,君也。

    ”蓋古之部落,其酋長多深居山林,故後世譯古代林、蒸之名,即君主之義。

     (二)唐、虞時諸侯之長尚号為嶽。

    《尚書》四嶽之名,說者不一,或謂為一人,或謂四方各一人。

    要皆可證古者諸侯之長,多居山嶽,故以嶽為朝臣首領也。

     (三)巡狩之朝諸侯必于山嶽。

    舜巡四嶽,禹會諸侯于塗山,即其證。

     (四)人民相傳号為丘民。

    《孟子》謂“得乎丘民為天子”。

    丘民,蓋古者相傳之稱。

    《禹貢》有“降丘宅土”之文,是洪水以前及洪水時,民多居丘也。

     (五)為帝王者必登山封禅。

    《管子》有雲:“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禅雲雲,虙戲氏封泰山禅雲雲,神農氏封泰山禅雲雲,炎帝封泰山禅雲雲,黃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雲雲,帝喾封泰山禅雲雲,堯封泰山禅雲雲,舜封泰山禅雲雲,禹封泰山禅會稽,湯封泰山禅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此非古人迷信山林之神也。

    最古之大部強酋,多居山嶽,故後之為帝王者,雖已奠都造邑,亦必循古代之儀式,登山行禮,然後為衆所推尊。

    《書》稱“堯納舜于大麓”,亦即此意也。

     此外更有可玩味者,古代諸氏,雖皆後人傳說,不盡可憑。

    然奕祀相傳,不謂之某林某蒸,或某君某主,而概稱之曰氏,則氏字必有其定義。

    後世胙土始命之氏,氏之名義,實根于土。

    《說文》之釋“氏”字,即援此義為說: 《說文》:“氏,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

    氏崩,聲聞數百裡。

    象形。

    段玉裁注:謂象傍于山脅也。

    氏之附于姓者類此。

    ” 然則古所謂某氏某氏者,即所謂某山之部落,某山之酋長耳。

    諸氏并起于山,故後世傅會名山之古迹,往往有某某之丘,某某之台。

     《山海經》:“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

    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帝堯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侖東北。

    ” 其後漸次混合,謀便交通,始有開辟河流、制作舟楫之事。

    此事實之次序,固可以理測度者也。

     *** [1] 世所傳夏代文字,多不可信。

     [2] 亦見《列子·天瑞篇》。

    蓋襲《乾鑿度》文。

     [3] 《後漢書·南蠻傳》。

     [4] 任昉:《述異記》。

     [5] 據《四裔年表》推之。

     [6] 《四裔年表》帝摯八年。

     [7] 此說以《春秋元命苞》證之,當雲凡二百六十七萬歲,每紀為二十六萬七千年。

    凡世雲雲,當系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