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關燈
小
中
大
答此問題,惟有求之于史策。
吾國史籍之富,亦為世所未有。
今日所傳之正史,共計三千五百四十三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撰。
《漢書》一百二十卷,東漢班固撰。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宋範晔撰[9]。
《三國志》六十五卷,晉陳壽撰。
《晉書》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齡等撰。
《宋書》一百卷,梁沈約撰。
《南齊書》五十九卷,梁蕭子顯撰。
《梁書》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陳書》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魏書》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
《北齊書》五十卷,唐李百藥撰。
《周書》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
《隋書》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壽撰。
《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壽撰。
《舊唐書》二百卷,晉劉昫等撰。
《新唐書》二百五十五卷,宋歐陽修、宋祁撰。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二卷,宋薛居正等撰。
《新五代史》七十五卷,宋歐陽修撰。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脫脫等撰。
《遼史》一百十六卷,元脫脫等撰。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脫脫等撰。
《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等撰。
《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民國柯劭忞撰。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清張廷玉等撰。
自《隋書·經籍志》以下,史部之書,每較經、子、集為多: 《隋書·經籍志》 六藝經緯六二七部五三七一卷 史部八一七部一三二六四卷 子部八五三部六四三七卷 集部五五四部六六二二卷 道佛二三二九部七四一四卷 《舊唐書·經籍志》 經錄五七五部六二四一卷 史八四○部一七九四六卷 子七五三部一五六三七卷 集八九二部一二○二八卷 釋道書二五○○部九五○○卷 《新唐書·藝文志》 經五九七部六一四五卷 史八五七部一六八七四卷 子九六七部一七一五二卷 集八五六部一一九二三卷 《宋史·藝文志》 經一三○四部一三六○八卷 史二一四七部四三一○九卷 子三九九九部二八二九○卷 集二三六九部三四九六五卷 《明史·藝文志》 經九四九部八七四六卷 史一三一六部二八○五一卷 子九七○部三九二一一卷 集一三九八部二九九六六卷 清《四庫書目》 經六九四部一○二六○卷 史五六三部二一九四一卷 子九○七部一七八九六卷 集一二七七部二九二五四卷 然經、子、集部,以至道、釋二藏之性質,雖與史書有别,實亦無不可備史料。
其第以編年紀事,及紀、傳、表、志諸體為史書之界限者,初非深知史者也。
世恒病吾國史書為皇帝家譜,不能表示民族社會變遷進步之狀況,實則民族社會之史料,觸處皆是,徒以浩穰無紀,讀者不能博觀而約取,遂疑吾國所謂史者,不過如坊肆《綱鑒》之類,止有帝王嬗代及武人相斫之事,舉凡教學、文藝、社會、風俗以至經濟、生活、物産、建築、圖畫、雕刻之類,舉無可稽。
吾書欲祛此惑,故于帝王朝代,國家戰伐,多從删略,惟就民族全體之精神所表現者,廣搜而列舉之。
茲事體大,挂漏孔多,姑發其凡,以待來哲爾。
*** [1] 中國東至西凡六十度五十五分,美國東至西凡五十七度三十九分。
[2] 中國南至北凡三十八度三十六分,美國南至北凡二十四度二十六分。
[3] 今人多疑《堯典》為儒家僞造,不可盡信。
然《墨子·節用篇》:“昔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
”足見《堯典》所言國境非儒家臆造之語。
即使此等境界,為儒、墨兩家想象之詞,初非唐、虞時事實,亦可見春秋之末,戰國之初之人,已信吾國有此廣大領域也。
(柳曾符按:“一八九九年後,殷墟甲骨出土,有大版記四方風名者數版,與《堯典》所記合,亦可見《堯典》非儒家僞造。
胡厚宣先生有《甲骨文四方風名考釋》一文,足與王國維《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并為蔔辭證史名篇。
”) [4] 元魏以後,鮮卑人之化為漢族者,不可勝數。
[5] 《廣韻》“傌”字下注雲:“齊大夫名。
” [6] 原注:土人呼術為張一反,按《金史》術虎漢姓曰董,今則但為術姓。
[7] 按洪武中勘合賜姓,《實錄》不載,惟十六年二月,故元雲南右丞觀音保降,賜姓名李觀。
又《宣宗實錄》:醜闾洪武二十一年來歸,賜姓名李賢。
[8] 即亞西裡亞。
[9] 内《續漢志》三十卷,晉司馬彪撰。
吾國史籍之富,亦為世所未有。
今日所傳之正史,共計三千五百四十三卷: 《史記》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撰。
《漢書》一百二十卷,東漢班固撰。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宋範晔撰[9]。
《三國志》六十五卷,晉陳壽撰。
《晉書》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齡等撰。
《宋書》一百卷,梁沈約撰。
《南齊書》五十九卷,梁蕭子顯撰。
《梁書》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陳書》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魏書》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
《北齊書》五十卷,唐李百藥撰。
《周書》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
《隋書》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壽撰。
《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壽撰。
《舊唐書》二百卷,晉劉昫等撰。
《新唐書》二百五十五卷,宋歐陽修、宋祁撰。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二卷,宋薛居正等撰。
《新五代史》七十五卷,宋歐陽修撰。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脫脫等撰。
《遼史》一百十六卷,元脫脫等撰。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脫脫等撰。
《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等撰。
《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民國柯劭忞撰。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清張廷玉等撰。
自《隋書·經籍志》以下,史部之書,每較經、子、集為多: 《隋書·經籍志》 六藝經緯六二七部五三七一卷 史部八一七部一三二六四卷 子部八五三部六四三七卷 集部五五四部六六二二卷 道佛二三二九部七四一四卷 《舊唐書·經籍志》 經錄五七五部六二四一卷 史八四○部一七九四六卷 子七五三部一五六三七卷 集八九二部一二○二八卷 釋道書二五○○部九五○○卷 《新唐書·藝文志》 經五九七部六一四五卷 史八五七部一六八七四卷 子九六七部一七一五二卷 集八五六部一一九二三卷 《宋史·藝文志》 經一三○四部一三六○八卷 史二一四七部四三一○九卷 子三九九九部二八二九○卷 集二三六九部三四九六五卷 《明史·藝文志》 經九四九部八七四六卷 史一三一六部二八○五一卷 子九七○部三九二一一卷 集一三九八部二九九六六卷 清《四庫書目》 經六九四部一○二六○卷 史五六三部二一九四一卷 子九○七部一七八九六卷 集一二七七部二九二五四卷 然經、子、集部,以至道、釋二藏之性質,雖與史書有别,實亦無不可備史料。
其第以編年紀事,及紀、傳、表、志諸體為史書之界限者,初非深知史者也。
世恒病吾國史書為皇帝家譜,不能表示民族社會變遷進步之狀況,實則民族社會之史料,觸處皆是,徒以浩穰無紀,讀者不能博觀而約取,遂疑吾國所謂史者,不過如坊肆《綱鑒》之類,止有帝王嬗代及武人相斫之事,舉凡教學、文藝、社會、風俗以至經濟、生活、物産、建築、圖畫、雕刻之類,舉無可稽。
吾書欲祛此惑,故于帝王朝代,國家戰伐,多從删略,惟就民族全體之精神所表現者,廣搜而列舉之。
茲事體大,挂漏孔多,姑發其凡,以待來哲爾。
*** [1] 中國東至西凡六十度五十五分,美國東至西凡五十七度三十九分。
[2] 中國南至北凡三十八度三十六分,美國南至北凡二十四度二十六分。
[3] 今人多疑《堯典》為儒家僞造,不可盡信。
然《墨子·節用篇》:“昔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
”足見《堯典》所言國境非儒家臆造之語。
即使此等境界,為儒、墨兩家想象之詞,初非唐、虞時事實,亦可見春秋之末,戰國之初之人,已信吾國有此廣大領域也。
(柳曾符按:“一八九九年後,殷墟甲骨出土,有大版記四方風名者數版,與《堯典》所記合,亦可見《堯典》非儒家僞造。
胡厚宣先生有《甲骨文四方風名考釋》一文,足與王國維《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并為蔔辭證史名篇。
”) [4] 元魏以後,鮮卑人之化為漢族者,不可勝數。
[5] 《廣韻》“傌”字下注雲:“齊大夫名。
” [6] 原注:土人呼術為張一反,按《金史》術虎漢姓曰董,今則但為術姓。
[7] 按洪武中勘合賜姓,《實錄》不載,惟十六年二月,故元雲南右丞觀音保降,賜姓名李觀。
又《宣宗實錄》:醜闾洪武二十一年來歸,賜姓名李賢。
[8] 即亞西裡亞。
[9] 内《續漢志》三十卷,晉司馬彪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