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雜論

關燈
第十八節 詩的賞鑒法 賞鑒,就是賞鑒古人的詩,或同時人的詩。

    詩的賞鑒法,本不在詩的作法範圍以内,但是它和作法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把它在這裡連帶地說一說。

     賞鑒,完全是主觀的,隻憑我自己的性情和我自己的程度,喜歡讀何人的詩,就讀何人的詩,喜歡讀哪一首,就讀哪一首。

    對于我所不喜歡的,或是不能領會的,隻管置之不理。

     切不可去請教他人,應該讀哪一家的詩,應該讀哪幾首詩。

    倘然你去請教人,那就沒有不上當的。

    譬如你去請教甲,甲是喜歡讀杜詩的,他就勸你讀杜詩。

    你去請教乙,乙是喜歡讀陶詩的,他就勸你讀陶詩。

    你去請教丙,丙是讀蘇詩的,他就勸你讀蘇詩。

    此外李義山、黃山谷,以至于吳梅村、袁子才,各人叫你去讀他自己所喜歡的詩,卻不管和你的性情、程度、環境、年齡适宜不适宜。

    而且各人說的各人的話,你到底信哪一個的話為是?要說不對嗎?大家都對,他們都是很忠實地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訴你。

    要說對嗎?實在是都不對,因為甲、乙、丙,以至丁、戊……所說的話,都隻适宜于他們自己,而不适宜于你。

    那麼,他們的話和你有什麼關系呢? 如此說來,賞鑒詩,隻憑自己的眼睛去賞鑒,完全不必請教他人。

    大概必須作者和讀者略有相同之點,這首詩才能感動讀者,才為讀者所喜讀。

    所以我們隻管在許多的詩裡去亂翻,愈翻得多愈好,倘然發現一首你所喜歡讀的詩,它自然會吸引你的目光,吸引你的心情,使你拿在手裡舍不得放手。

    這時你便把它抄錄下來,細細地賞鑒。

    如此一首一首地尋找,一首一首地抄錄,等到日子久了,也許你的賞鑒的眼光會改變,那時就照你已經改變了的眼光去賞鑒。

     大約改變的原因不外下列三種: 一是因為程度的關系。

    例如陶淵明的詩太平淡了,如程度過于淺的時候,反領會不到它的好處。

    但是到後來程度深了,就能領會,這就是你的賞鑒的眼光因程度而改變了。

     二是環境的關系。

    例如杜詩,多半是寫的亂離時候的事,倘然你起初是生在太平時代,那就是他的詩和你的環境隔開太遠了,你就不能領會它的好處。

    倘然你一旦遇到亂世,你的環境就和他很相似,你也就會領略他的詩的好處,這是你的賞鑒的眼光因環境而改變了。

     三是年齡的關系。

    如少年人都喜歡讀溫庭筠、韓渥等人的豔詩。

    等到年紀老了,戀愛的時期過去了,便會覺得他們的詩無味,而喜歡讀那些飽經世故的人所作的詩,這是你的賞鑒的眼光因年齡而改變了。

     以上三種變遷,是常有的事,一點不為奇。

    隻有各個人的性情比較的固定一點,雖然也略有變遷,但是所變的不多。

     總之,我們照着自己的性情、程度、環境、年齡去尋我們所愛讀的詩,這是賞鑒的唯一的方法。

     好在詩的作品每首都是獨立的,我們任便從一本詩集的中間,抽出任何一首來,都可以的。

    并不必要如讀科學書一般,要挨着次序去讀,第一頁沒有讀過,不能讀第二頁;第一行沒有讀過,不能讀第二行。

     賞鑒詩的時候,也不是像讀科學書一般的,可以按着規定的時候去讀。

    我們把詩本子放在身邊,随便什麼時候都可以讀。

    吃過飯休息的時候,坐在電車上的時候,夜裡睡覺之前,早晨睡在床上還沒有起身的時候,都是可以随便讀的,而總要覺得有興趣才好。

    倘然沒有興趣時,就可以丢了詩本不要讀。

     第十九節 詩的讀法 這裡所說的詩的讀法,和詩的賞鑒法有些不同。

    所謂詩的讀法的範圍很小,就是指着把一首詩一字一字地讀出來。

     旁的書隻要看看就夠了,唯有詩要讀,因為詩的音節不讀不能領會的。

     我們讀詩時,要使得讀者幾乎與作者同化了,才能把作者的情感細細地領會到,才能把原有的音節讀出來。

    然也因為要細細地讀出音節來,才能體會得到作者的情感,才能和作者同化,這可說是互相為因、互相為果的。

    總之,無論如何,隻看不讀,是不行的。

     詩的音節,大概是沒有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