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何作詩

關燈
第十節 如何動筆作詩 以上所說是動筆作詩以前的一點基本知識。

    我把這話說過了,現在再說如何動筆作詩。

    作詩并不是像前清時代考秀才一般的,由“學台”出了詩題,叫“考相公”照着詩題去作什麼“五言八韻”;也不是像現代學校裡的作文課一般,由教員把題目寫在黑闆上,叫學生按着題目去作文。

    關于作詩的話,朱夫子說得最好,他在他所注的《詩經》序文裡說道: 或有問于予曰:“詩何為而作也?”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歎之餘者,又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

    ” 朱子這一段話雖然也有所本,但是沒有他說得這樣明白透徹。

    所以我這裡就隻引朱子的話,而不追本窮源地做文學史式的考證了。

    就朱子這段話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如何動筆作詩。

    現在再簡單地說明如下: 1.我們必須先有所感,而後須要作詩。

    倘無所感,就根本不必作詩。

     2.詩是我們說不出的情感,而由咨嗟詠歎發抒出來的。

    倘然是用普通言語說出來的機械式的話,不能算詩。

     3.由咨嗟詠歎而發抒出來的情感,自然成為音節,更不必注意什麼五言、七言、三行、四行,也不必注意什麼“仄仄平平仄”,和什麼“抑揚、揚抑”。

     總之,詩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成為自然的音節。

    不過這種真情自然流露出來時,我們如何用符号(就是文字)把它記錄在紙上,也要有适當的方法。

    有了這種适當的方法,至少可以幫那自然流露的真情,使它成為一種有價值的作品。

    這就是所謂如何動筆寫詩了。

     現在我試舉一個例罷。

    譬如有像下面的一段感想: 我有一種說不出的隐痛,平時不和外界的東西接觸,倒也不覺得什麼。

    一天,是個早秋的夜裡,月光很好,我擡頭看見天上的明月,不知怎樣便引起我的感想來,想道:“我的痛苦沒有人能夠知道的,大概隻月亮能夠知道。

    現在月亮是很明地照在我的頭上,把我一身都照得很清楚,但不知道他肯不肯照一照我的心。

    現在我就請求他照照我的心罷!” 這樣一段彎彎曲曲的感想,很有作詩的可能。

    但是像上面這樣的寫出來,不能算詩。

    我們要如何寫才算是詩呢?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一段文字細細地看看,哪幾句話最重要,然後用最簡單的文字把最重要的話達出來。

    隻要能夠達意,文字愈簡愈好。

     我們細細看罷之後,自然是覺得最後面“請求月亮照我的心”這句話最為重要,因為有了這句話,前面的話都可以不言而喻了。

    倘然我沒有什麼說不出的隐痛,就不要有這種請求;今既然有這種請求,當然先有這種隐痛,所以有了後面的話,前面的話可以不言而喻。

     現在就把“請求月亮照我的心”的話寫成詩,是怎樣的寫法呢? 倘然寫成一首新詩是如下: 月兒! 你不要單照在我的頭上, 請你照我的心罷! 倘然寫成兩句舊詩,也可以的,便是: 寄言頭上團月,勸汝分光照我心。

     這不過是千萬個作詩法中間的一法,決不是說:作詩法僅隻如此,學會了這一個秘訣,就可以大作其詩了。

     假定作詩有一萬個法子(恐怕還不止一萬個),那麼,除了這一個,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

    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一時如何說得完?現在隻好就我所能夠想到的,随便寫幾個在下面,寫一個,是一個罷了。

     但是,讀者不要急,孔夫子早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這句話成了後來讀書作文者的指南針。

    隻要會得觸類旁通,學到了一個法子,就可以自己悟出三個法子。

    那麼,在我說一個法子,讀者可以悟出三個;我說三個,讀者可以悟出九個。

    所以我說的雖然不多,隻要聰明的讀者們善于領悟,那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

     我呢,不過是立在啟發的地位,替讀者引一個端,将來讀者憑自己的聰明,由此變化出來的方法,由此創造出來的作品,比我要好得十倍、百倍,是不足為奇的。

    我預先在這裡祝賀! 第十一節 就語言為詩 我們讀了前一節的話,可以知道:我們有了一種感想,先把它用散文寫出來,然後再把它改成詩。

    喜歡作新詩的就作新詩,喜歡作舊詩的就作舊詩,都可以的。

    但是舊詩比新詩容易受束縛,所以我不希望人家多作舊詩。

     我們的感想用散文寫出來,可以改為詩,因此,推廣一下,把現成的語言改為詩,也可以的。

    隻要是飽含着詩意的語言,都可以拿來改為詩。

    雖則不是一個根本的産生詩的原則,但是在練習作詩的時候,這個法子是可以用的。

    古代有許多名家,間或也用這個法子。

    現在舉幾個實例如下: 第一個例,《随園詩話》上說:有一人家園子裡擔糞的園丁,一天,在園子看見梅花将要開了,對主人說道:“梅樹滿身是花!”主人聞言,就觸動詩興,把他的一句話改作一句詩雲: 梅孕一身花。

     這一句詩,雖然不能說是十分好,但是照舊詩格律說,是很妥當的。

    雖然沒有很深的情感,但是有極豐厚的修辭意味。

    就是把梅樹人格化了,把梅樹當人看。

    園丁的原語,好在一個“身”字,主人就由“身”字想出“孕”字,便成了這樣的一句詩。

     第二個例,五代時吳越王錢镠寄其夫人書雲:“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王漁洋《香祖筆記》說:“不過數言,而姿緻無限,雖複文人操筆,無以過之。

    ”餘按:這一句話真是飽含着詩意。

    近人有散文詩的名稱,像這句話,可算是舊詩中的散文詩。

    就是要把它改為一句舊式的七言詩也很容易,就是: 陌上花開緩緩歸。

     第三個例,王右軍帖雲:“寒食近,得且住為佳耳。

    ”宋人辛稼軒就用它為《霜天曉角》詞雲: 明日落花食日,得且住為佳耳。

     又《玉蝴蝶》詞雲: 試聽呵!寒食近也,且住為佳。

     因為原文雖是小簡,但也飽含着詩意,所以辛稼軒能改它為詞。

    第四個例,蘇東坡在颍州時,有一個正月的夜裡,庭前梅花盛開,月色明霁,王夫人說:“春月勝于秋月。

    秋月令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

    可召趙德麟輩來飲此花下。

    ”東坡聞言說道:“吾不知子能詩耶!此真詩家語耳。

    ”于是就約了趙德麟等人來賞月,看花,并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的詞雲: 春庭月午,搖落春醪光欲舞。

    轉步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輕風薄霧,都是少年行樂處。

    不是秋光,隻與離人照斷腸。

     他的後半阕就是采用王夫人的語意。

    從來談詞的人,隻知說東坡的詞是得着王夫人的幫助,但是在今日看起來,東坡的詞反不及王夫人的話活潑而自然。

     第五個例,蘇東坡作《定風波》詞,序雲:“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

    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奴:‘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奴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因為綴一詞。

    ”餘按:“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八個字也有詩意。

    東坡詞的末兩句雲: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記得前三四年,我也有一句詩雲: 久客江湖便是家。

     雖不是有心用柔奴的語,而且境界也略有些不同,然多少有點關系。

    或者是先讀過這句話,本已忘記了,但作詩時卻又無意中得了它的啟示,而不自覺。

     以上所述,有就語言為詩的,有就語言為詞的。

    但是我現把它一起拿來講,也不必分為詩、詞了。

    讀者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