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何作詩
關燈
小
中
大
十六節 關于用韻的話
關于用韻的話,也是學作詩的人急于要問明白的一件事。
到底作詩是不是可以無韻?到底韻是不是有一定的地位?到底是要守着舊有的韻書呢?還是照我們現代的語言,照我們自己的口音,覺得和諧時,就算是韻? 這幾個問題不十分複雜,隻須一二句簡單的話就可以答複明白的,現在我且照我個人的意見大略答複如下。
第一個問題,作詩是不是可以無韻?我答道:就中國古代的詩歌考察下來,詩總是有韻的。
雖然在上古時代沒有“韻書”,但是作詩的人總有自然的韻。
不過現代人作的新詩也有無韻的,然它是純然抒情的,有自然的音節,也不能說不是詩。
所以我的答案是:有韻也好,無韻也可以,隻要有自然的音節。
譬如前面第八節裡所引的近人作的詩,就有許多是無韻的,但是我們也不必一定說有韻的便不是好的詩。
在相當的情形之下,韻還是要用的。
如前面第八節裡所引劉複作的山歌,和十三節裡我所改的民歌,都是有韻的,然也不覺得被韻所束縛。
第二個問題,韻是不是有一定的地位?我答道:如照舊詩的格式說,韻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但是照新詩的格式說,是不一定的,隻須任其自然就是了。
第三個問題,倘然用韻,還是守着舊有的韻書呢?還是照現代的語言,照自己的口音,覺得和諧,就算是韻?我答道:語言是有變遷的,古代的韻書,和現代的語言,已多不合。
例如平水韻(今日通行的詩韻)“一東”“二冬”“三江”這三個韻,中間的字,在古代聲音是相近的,但在現代“三江”中的字和“東”“冬”兩韻中的字聲音就不相近了,所以古韻書已不适用于今日了。
但是我們倘然要用韻,也不可毫無标準,所以最好是另編一部新的詩韻。
這種詩韻,現在已經有了一種,名為《國音新詩韻》,是趙元任作的,我們作詩的人是可以拿來做标準的。
然也不可像作舊詩一般,被韻所束縛。
如今我再要連帶說一件事,就是所表現的情感如何,和所用的韻有密切的關系。
拿“平水韻”來說,“二蕭”“三肴”“四豪”“七陽”,這幾個韻中的字,聲音都很高亢,所以表激昂慷慨的情感,往往是用這幾個韻。
“一東”“二冬”這兩個韻中的字,聲音都很和平,所以表現帶一點快樂的情感,往往是用這兩個韻。
此外“四支”“五微”“九佳”“十灰”這幾個韻,宜于表悲壯的情感。
“十一尤”這一個韻,宜于表幽咽的情感。
這是大概的情形,也不是一定不變的,作詩的人也不可十二分地拘泥着。
又如四聲之中,“平聲”韻最和緩,“入聲”韻最急促。
由各人的性情不同,因而作詩喜用什麼韻也不同。
譬如同是五言古詩,陶淵明多用“平聲”韻,柳子厚多用“入聲”韻,這分明因為陶淵明的性情沖和平淡,柳子厚的性情峻急深刻。
我們細讀一讀他們二人的詩,就可以知道我的話不是亂說了。
我在前一節裡曾說過:不見得用到“秋”字音節都和緩,用到“狂”字音節都急促。
這裡又說這樣的話,好像是自相矛盾。
其實不然。
這裡所說的是用韻,韻是用在一句停頓的地方,和其他的字用在不吃緊的地方有些不同;所以是彼此的情形不同,并不是自相矛盾,這是我要鄭重聲明的。
第十七節 用字造句法之一斑 關于用字造句的方法,也是一般學作詩的人以為急于要知道的。
在他們的理想中:以為用字,造句,有一種秘訣。
看見人家作詩作得好,以為是得到了那種秘訣;自己作詩作不好,以為是沒有得到那種秘訣。
又把所謂秘訣看成一種固定的東西,好像是鑰匙,隻要得到了鑰匙,一定會開鎖;好像圖章和印泥,隻要得到了圖章和印泥,一定會把圖章蓋在紙上。
所以他們急急地尋師訪友,請教通人,無非是想人家把這個秘訣傳給他。
他一旦得到了,立刻就會應用,立刻就變了一個詩人。
他們的理想大概是如此,于是迎合這種心理,起來教人作詩的書,就一部一部地出版。
教人家怎樣起,怎樣結,怎樣對。
教人家怎樣煉字,怎樣煉句。
這一類的書,自從唐人的《詩式》起,一直到近人所編的作詩法一類書為止,很有好幾種。
但是學的人是怎樣呢?隻覺得是不勝其麻煩罷了,結果完全失望! 于是立在反對方面的人,又說:隻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又說:你隻管多讀,多作,到了後來,自然會作得好。
這話固然不錯,但在初學的人聽了,又覺得太籠統、太空泛了。
隻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叫人如何去會?多讀,多作,第一步卻叫人如何去作?所以這話也很是使得人不能滿意。
那麼,關于用字和造句,到底是有法呢?還是無法?是可說呢?還是不可說? 我的答案道:法是有的,但不是固定的。
法是可以說的,但是說不盡的。
為什麼不固定呢?因為同是一個法子,在我作這首詩時适用,在他人作另一首詩時就不适用了。
為什麼說不盡呢?根據上面的話,一個法子隻适用于一處,那麼,一百首詩就有一百個法子,一千首詩就有一千個法子,一萬首詩就有一萬個法子。
詩無盡,法子也無盡,任便我寫十本八本書也是說不完。
任便你把一千個一萬個法子都學會了,作起詩來還是不夠用。
簡單地說一句,就是所謂方法,都是作詩人臨時創造的。
我們隻能參考前人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自己創造方法,決不能因襲人家的老方法。
我絕對不主張叫人因襲方法,依樣畫葫蘆。
但我以為供給做參考的方法也不能不要,所以這裡随便把我所想到的話寫出來,供給人家參考參考。
本來無系統,所以也無所謂誰先誰後;本來無限制,所以也無所謂完備不完備。
我把這話說明白了,下文再略說一說幾種方法。
用字的方法之一種,就是要使所用的字能表現出我的情感,否則這一個字便等于廢字。
而這種字,在作的人往往是很費了些功夫想出來,而在讀者卻往往不注意,把它忽略過了,大約越是用得沒痕迹的,越是容易忽略過,例如王士禛的《真州絕句》之一雲: 曉上高樓最上層,去帆婀娜意難勝! 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離心到秣陵。
這首詩中有兩個字,一般的人往往把它忽略過了,以為是無關緊要的字。
其實這兩個字是極重要的,倘然把它們改了,那麼作者的情感就不能表現出來。
這兩個字是什麼字?讀者先自己尋一尋看。
如尋不出來時,待我再說。
原來第一個是“去”字,第二個是“離”字。
因為他是曉起登樓,看見江上的船,因而想起在秣陵的朋友。
“去帆”,是說船是往秣陵去的;“離心”,是說離别的情緒。
倘然把“去帆”改為“孤帆”,“離心”改為“吾心”,在詩的表面上說,也無所不可,但是作者因見物而思人的情感,完全不能表現出來。
換一句話,這首詩就是一首死詩。
又如範成大的《橫塘》詩雲: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這首詩中也有四個字,是一般人極容易忽略過,而卻又是極重要的,就是“依然”和“年年”四個字。
用“年年”兩個字,是表明送客不止一次;用“依然”兩字,是表明石橋朱塔,老是這個樣子,而每一次送客的情緒不同。
這中間有許多的世事變遷,朋友聚散的感慨,都靠這四個字表現出來,倘然改作: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巍然。
今朝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這樣的改作,在詩的表面上說,也未嘗不可以,但是作者的情感不能表現出來,而這首詩也就變成淺薄無聊的詩了。
用字的又一種方法,要使所用的字的确是這
到底作詩是不是可以無韻?到底韻是不是有一定的地位?到底是要守着舊有的韻書呢?還是照我們現代的語言,照我們自己的口音,覺得和諧時,就算是韻? 這幾個問題不十分複雜,隻須一二句簡單的話就可以答複明白的,現在我且照我個人的意見大略答複如下。
第一個問題,作詩是不是可以無韻?我答道:就中國古代的詩歌考察下來,詩總是有韻的。
雖然在上古時代沒有“韻書”,但是作詩的人總有自然的韻。
不過現代人作的新詩也有無韻的,然它是純然抒情的,有自然的音節,也不能說不是詩。
所以我的答案是:有韻也好,無韻也可以,隻要有自然的音節。
譬如前面第八節裡所引的近人作的詩,就有許多是無韻的,但是我們也不必一定說有韻的便不是好的詩。
在相當的情形之下,韻還是要用的。
如前面第八節裡所引劉複作的山歌,和十三節裡我所改的民歌,都是有韻的,然也不覺得被韻所束縛。
第二個問題,韻是不是有一定的地位?我答道:如照舊詩的格式說,韻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但是照新詩的格式說,是不一定的,隻須任其自然就是了。
第三個問題,倘然用韻,還是守着舊有的韻書呢?還是照現代的語言,照自己的口音,覺得和諧,就算是韻?我答道:語言是有變遷的,古代的韻書,和現代的語言,已多不合。
例如平水韻(今日通行的詩韻)“一東”“二冬”“三江”這三個韻,中間的字,在古代聲音是相近的,但在現代“三江”中的字和“東”“冬”兩韻中的字聲音就不相近了,所以古韻書已不适用于今日了。
但是我們倘然要用韻,也不可毫無标準,所以最好是另編一部新的詩韻。
這種詩韻,現在已經有了一種,名為《國音新詩韻》,是趙元任作的,我們作詩的人是可以拿來做标準的。
然也不可像作舊詩一般,被韻所束縛。
如今我再要連帶說一件事,就是所表現的情感如何,和所用的韻有密切的關系。
拿“平水韻”來說,“二蕭”“三肴”“四豪”“七陽”,這幾個韻中的字,聲音都很高亢,所以表激昂慷慨的情感,往往是用這幾個韻。
“一東”“二冬”這兩個韻中的字,聲音都很和平,所以表現帶一點快樂的情感,往往是用這兩個韻。
此外“四支”“五微”“九佳”“十灰”這幾個韻,宜于表悲壯的情感。
“十一尤”這一個韻,宜于表幽咽的情感。
這是大概的情形,也不是一定不變的,作詩的人也不可十二分地拘泥着。
又如四聲之中,“平聲”韻最和緩,“入聲”韻最急促。
由各人的性情不同,因而作詩喜用什麼韻也不同。
譬如同是五言古詩,陶淵明多用“平聲”韻,柳子厚多用“入聲”韻,這分明因為陶淵明的性情沖和平淡,柳子厚的性情峻急深刻。
我們細讀一讀他們二人的詩,就可以知道我的話不是亂說了。
我在前一節裡曾說過:不見得用到“秋”字音節都和緩,用到“狂”字音節都急促。
這裡又說這樣的話,好像是自相矛盾。
其實不然。
這裡所說的是用韻,韻是用在一句停頓的地方,和其他的字用在不吃緊的地方有些不同;所以是彼此的情形不同,并不是自相矛盾,這是我要鄭重聲明的。
第十七節 用字造句法之一斑 關于用字造句的方法,也是一般學作詩的人以為急于要知道的。
在他們的理想中:以為用字,造句,有一種秘訣。
看見人家作詩作得好,以為是得到了那種秘訣;自己作詩作不好,以為是沒有得到那種秘訣。
又把所謂秘訣看成一種固定的東西,好像是鑰匙,隻要得到了鑰匙,一定會開鎖;好像圖章和印泥,隻要得到了圖章和印泥,一定會把圖章蓋在紙上。
所以他們急急地尋師訪友,請教通人,無非是想人家把這個秘訣傳給他。
他一旦得到了,立刻就會應用,立刻就變了一個詩人。
他們的理想大概是如此,于是迎合這種心理,起來教人作詩的書,就一部一部地出版。
教人家怎樣起,怎樣結,怎樣對。
教人家怎樣煉字,怎樣煉句。
這一類的書,自從唐人的《詩式》起,一直到近人所編的作詩法一類書為止,很有好幾種。
但是學的人是怎樣呢?隻覺得是不勝其麻煩罷了,結果完全失望! 于是立在反對方面的人,又說:隻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又說:你隻管多讀,多作,到了後來,自然會作得好。
這話固然不錯,但在初學的人聽了,又覺得太籠統、太空泛了。
隻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叫人如何去會?多讀,多作,第一步卻叫人如何去作?所以這話也很是使得人不能滿意。
那麼,關于用字和造句,到底是有法呢?還是無法?是可說呢?還是不可說? 我的答案道:法是有的,但不是固定的。
法是可以說的,但是說不盡的。
為什麼不固定呢?因為同是一個法子,在我作這首詩時适用,在他人作另一首詩時就不适用了。
為什麼說不盡呢?根據上面的話,一個法子隻适用于一處,那麼,一百首詩就有一百個法子,一千首詩就有一千個法子,一萬首詩就有一萬個法子。
詩無盡,法子也無盡,任便我寫十本八本書也是說不完。
任便你把一千個一萬個法子都學會了,作起詩來還是不夠用。
簡單地說一句,就是所謂方法,都是作詩人臨時創造的。
我們隻能參考前人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自己創造方法,決不能因襲人家的老方法。
我絕對不主張叫人因襲方法,依樣畫葫蘆。
但我以為供給做參考的方法也不能不要,所以這裡随便把我所想到的話寫出來,供給人家參考參考。
本來無系統,所以也無所謂誰先誰後;本來無限制,所以也無所謂完備不完備。
我把這話說明白了,下文再略說一說幾種方法。
用字的方法之一種,就是要使所用的字能表現出我的情感,否則這一個字便等于廢字。
而這種字,在作的人往往是很費了些功夫想出來,而在讀者卻往往不注意,把它忽略過了,大約越是用得沒痕迹的,越是容易忽略過,例如王士禛的《真州絕句》之一雲: 曉上高樓最上層,去帆婀娜意難勝! 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離心到秣陵。
這首詩中有兩個字,一般的人往往把它忽略過了,以為是無關緊要的字。
其實這兩個字是極重要的,倘然把它們改了,那麼作者的情感就不能表現出來。
這兩個字是什麼字?讀者先自己尋一尋看。
如尋不出來時,待我再說。
原來第一個是“去”字,第二個是“離”字。
因為他是曉起登樓,看見江上的船,因而想起在秣陵的朋友。
“去帆”,是說船是往秣陵去的;“離心”,是說離别的情緒。
倘然把“去帆”改為“孤帆”,“離心”改為“吾心”,在詩的表面上說,也無所不可,但是作者因見物而思人的情感,完全不能表現出來。
換一句話,這首詩就是一首死詩。
又如範成大的《橫塘》詩雲: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這首詩中也有四個字,是一般人極容易忽略過,而卻又是極重要的,就是“依然”和“年年”四個字。
用“年年”兩個字,是表明送客不止一次;用“依然”兩字,是表明石橋朱塔,老是這個樣子,而每一次送客的情緒不同。
這中間有許多的世事變遷,朋友聚散的感慨,都靠這四個字表現出來,倘然改作: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巍然。
今朝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這樣的改作,在詩的表面上說,也未嘗不可以,但是作者的情感不能表現出來,而這首詩也就變成淺薄無聊的詩了。
用字的又一種方法,要使所用的字的确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