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詩的基本知識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不對的。
因為它的題目是《京師得家書》,可知他這首詩是在京裡作的,而在袁凱時(明太祖時)明代的京城是在南京,袁凱是華亭人,從華亭到南京沒有三千裡,可知“一千裡”是對的,“三千裡”不對(也不見得确是一千裡,不過一千裡比三千裡為比較的對)。
“一千裡”是他的原文,“三千裡”是後人替他改的。
後人為什麼要替他改呢?因為照舊詩的格律說,“一”字是平仄聲不調,“三”字,平仄聲是對的。
他們隻顧平仄聲的調和,而不知道失卻了原作者的本意。
這是受平仄聲束縛的一個例。
我們作詩的人隻要能把這些束縛完全解除了,不管是新,是舊,都可以的。
例如胡适之的《希望》雲: 我從山中來, 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開花早。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 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 祝汝滿盆花。
這首詩除了分行寫以外,完全是一首舊式的五言古詩。
又如劉大白的《八月二十二日月下》雲: 願把團寄與君, 青天碧海隔殷勤。
耽心最是明宵月, 定比今宵瘦一分。
這首詩除了分行寫以外,完全是一首舊式的七言絕詩。
然而他們的詩不能說不是好詩。
有人當它是新詩看,也可以;有人當它是舊詩看,也可以。
這樣說來,體裁的新舊是沒有多少的問題。
我說這話,我絕對不是主張凡是作的人必須要作得如此。
除了這樣的以外,任便怎樣,都可以,譬如像下面所舉的例都是好詩。
劉大白 秋意 蟲聲滿耳, 午眠剛起, 認取一絲秋意。
秋意,秋意,來從風裡。
是秋底意?風底意?—— 畢竟起從心地。
一九二一年八月九日在杭州 這是一首近于詞的新詩。
修人 聽高麗玄仁槿女士奏佳耶琴 沒處灑的熱淚, 向你灑了罷。
你咽聲低泣, 你抗聲悲歌, 你千萬怨恨都迸到指尖, 指尖傳到琴弦, 琴弦聲聲地深入人的心了。
你發洩了你的沉痛多少? 蘊藏在你心底裡的沉痛還有多少? 啊!人世間還剩這哀怨的音, 總是我們的羞罷! 我的高麗啊! 我的中華啊! 我的日本啊! 我的歐羅巴啊! 這是一首近于散文的新詩。
謝冰心 春水之一 詩人也隻是空寫罷了, 一點心靈 何曾安慰到 雨聲裡痛苦的征人。
這是一首小詩。
劉大白 舊夢之一 泥中呢? 水面呢? 誰作主啊? 風是落花的司命。
這又是一首小詩。
劉複 山歌 河邊浪阿姊你洗格舍衣裳? 你一泊一泊,泊出情波萬裡長。
我隔子綠沉沉格楊柳聽你一記一記搗, 一記一記齊搗勒笃我心上。
這是一首拟作的民歌。
這種種的體例雖然各不相同,但我以為都是好詩。
第九節 合于詩學原理的問題 我屢次說過,作詩必須合于詩學原理,倘然不合于詩學原理的,簡直不能算是詩。
不過,明白了詩學原理的人,未必就會作詩;而不懂詩學原理的人,作起詩來,也可以與詩學原理暗合,也可以作出很好的詩來。
舉幾個實例來證明罷。
如清代的章學誠,他在他的《文史通義》裡有一篇《文理》,中間有說到詩歌原理的地方,确能說得很透徹,但是章學誠自己并不會作詩。
反轉來說,清初的作者如王士禛、查慎行、施閏章等人,談起詩學原理來,實在比不過章學誠,但是他們的詩都作得極好。
況且不必要是所謂文人才作得出好詩,就是不讀書、不識字的人,也可以作得出好詩。
如《随園詩話》載一首樵夫哭母的歌道: 叫一聲,哭一聲,兒的聲音娘慣聽。
如何娘不應? 這首歌是一個不識字的樵夫作的。
他當然不知道什麼叫詩學原理,但是他随口唱出來的歌,就是極端文人化的袁子才也承認它是好。
又如朱駿聲曾選了一部詩,名叫《如話詩鈔》,中間有一首無名氏的《端午》詩雲: 滿斟碧酒泛菖蒲,先醉婆婆後小姑。
婆醉有侬侬有婿,小姑醉煞倩誰扶? 這首詩是一個女子的口吻。
真是女子作的?或是托為女子的口吻?雖不可考,但可确定是當時候流傳在民間的一首民歌,而不是當時文人所能拟作的。
無論如何,這個作者他決不能徹底明白詩學原理,隻是他作的詩能暗合于原理罷了。
不過作詩的如能夠明白詩的原理,那就更好了。
因為它的題目是《京師得家書》,可知他這首詩是在京裡作的,而在袁凱時(明太祖時)明代的京城是在南京,袁凱是華亭人,從華亭到南京沒有三千裡,可知“一千裡”是對的,“三千裡”不對(也不見得确是一千裡,不過一千裡比三千裡為比較的對)。
“一千裡”是他的原文,“三千裡”是後人替他改的。
後人為什麼要替他改呢?因為照舊詩的格律說,“一”字是平仄聲不調,“三”字,平仄聲是對的。
他們隻顧平仄聲的調和,而不知道失卻了原作者的本意。
這是受平仄聲束縛的一個例。
我們作詩的人隻要能把這些束縛完全解除了,不管是新,是舊,都可以的。
例如胡适之的《希望》雲: 我從山中來, 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開花早。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 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 祝汝滿盆花。
這首詩除了分行寫以外,完全是一首舊式的五言古詩。
又如劉大白的《八月二十二日月下》雲: 願把團寄與君, 青天碧海隔殷勤。
耽心最是明宵月, 定比今宵瘦一分。
這首詩除了分行寫以外,完全是一首舊式的七言絕詩。
然而他們的詩不能說不是好詩。
有人當它是新詩看,也可以;有人當它是舊詩看,也可以。
這樣說來,體裁的新舊是沒有多少的問題。
我說這話,我絕對不是主張凡是作的人必須要作得如此。
除了這樣的以外,任便怎樣,都可以,譬如像下面所舉的例都是好詩。
劉大白 秋意 蟲聲滿耳, 午眠剛起, 認取一絲秋意。
秋意,秋意,來從風裡。
是秋底意?風底意?—— 畢竟起從心地。
一九二一年八月九日在杭州 這是一首近于詞的新詩。
修人 聽高麗玄仁槿女士奏佳耶琴 沒處灑的熱淚, 向你灑了罷。
你咽聲低泣, 你抗聲悲歌, 你千萬怨恨都迸到指尖, 指尖傳到琴弦, 琴弦聲聲地深入人的心了。
你發洩了你的沉痛多少? 蘊藏在你心底裡的沉痛還有多少? 啊!人世間還剩這哀怨的音, 總是我們的羞罷! 我的高麗啊! 我的中華啊! 我的日本啊! 我的歐羅巴啊! 這是一首近于散文的新詩。
謝冰心 春水之一 詩人也隻是空寫罷了, 一點心靈 何曾安慰到 雨聲裡痛苦的征人。
這是一首小詩。
劉大白 舊夢之一 泥中呢? 水面呢? 誰作主啊? 風是落花的司命。
這又是一首小詩。
劉複 山歌 河邊浪阿姊你洗格舍衣裳? 你一泊一泊,泊出情波萬裡長。
我隔子綠沉沉格楊柳聽你一記一記搗, 一記一記齊搗勒笃我心上。
這是一首拟作的民歌。
這種種的體例雖然各不相同,但我以為都是好詩。
第九節 合于詩學原理的問題 我屢次說過,作詩必須合于詩學原理,倘然不合于詩學原理的,簡直不能算是詩。
不過,明白了詩學原理的人,未必就會作詩;而不懂詩學原理的人,作起詩來,也可以與詩學原理暗合,也可以作出很好的詩來。
舉幾個實例來證明罷。
如清代的章學誠,他在他的《文史通義》裡有一篇《文理》,中間有說到詩歌原理的地方,确能說得很透徹,但是章學誠自己并不會作詩。
反轉來說,清初的作者如王士禛、查慎行、施閏章等人,談起詩學原理來,實在比不過章學誠,但是他們的詩都作得極好。
況且不必要是所謂文人才作得出好詩,就是不讀書、不識字的人,也可以作得出好詩。
如《随園詩話》載一首樵夫哭母的歌道: 叫一聲,哭一聲,兒的聲音娘慣聽。
如何娘不應? 這首歌是一個不識字的樵夫作的。
他當然不知道什麼叫詩學原理,但是他随口唱出來的歌,就是極端文人化的袁子才也承認它是好。
又如朱駿聲曾選了一部詩,名叫《如話詩鈔》,中間有一首無名氏的《端午》詩雲: 滿斟碧酒泛菖蒲,先醉婆婆後小姑。
婆醉有侬侬有婿,小姑醉煞倩誰扶? 這首詩是一個女子的口吻。
真是女子作的?或是托為女子的口吻?雖不可考,但可确定是當時候流傳在民間的一首民歌,而不是當時文人所能拟作的。
無論如何,這個作者他決不能徹底明白詩學原理,隻是他作的詩能暗合于原理罷了。
不過作詩的如能夠明白詩的原理,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