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詩的基本知識
關燈
小
中
大
《嫦娥》)
這首詩有情感,有思想,但是它的思想是舊思想。
又如下面一首詩雲: 冷雨疏煙做晚涼,雨餘明月吐清光。
始知浴罷天然美,不用雲羅助晚妝。
(《雨後》) 這首詩有情感,有思想,但是它的思想是新思想,就是所謂裸體美。
這種思想在五十年前,甚至于二十年前的中國,是不會産生的。
這首詩的作者乃是我自己。
我很荒謬,把我自己的詩拿來做例。
我很鄭重地向讀者聲明:我并沒有其他的用意,隻不過在寫這本書時,偶然想不起别的詩,隻偶然想到這一首詩罷。
援梁任公著書把自己寫在書中的前例,想讀者對于我當不見怪罷! 閑話少說,且說我們把這兩首詩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思想是應該新而不應該舊了。
倘然我們現在作詩,還是李商隐的那種思想,那就一定沒有多少價值,何況舊的思想還有時和新時代的潮流有顯著的沖突哩! 第七節 事實新舊的問題 我們在前面也已說過,作詩是以情感為主,不是以事實為主,然詩的中間也許有事實夾雜在裡面。
例如杜甫的詩雲: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首詩有情感,有事實,但是它中間的事實是李唐天寶時代的事實,而不是現代的事實。
又如于右任的詩雲: 存且偷生死更悲,餘收爾骨爾尤誰? 平生慷慨争民黨,一戰倉皇委義旗。
罴虎連雲思将帥,流亡載道泣孤嫠。
良心痛苦吾能說,又到雞鳴午夜時。
(《義旗》) (按:此詩為民國二年作,紀讨袁失敗事) 這首詩有情感,有事實。
但是它中間的事實,是民國時代的事實。
雖然離開現在也有十八年了,但是比着天寶時代的事,總覺是近得多,所以于先生的詩在現代的價值比杜先生要高得多。
我們讀了這兩首詩,可以知道生在現代的人應該記現代的事了。
第八節 體裁新舊的問題 體裁新舊的問題,我在前面早已說過,隻以受束縛不受束縛為标準,不管是什麼體裁都是可以的。
現在舉幾個舊詩中因受束縛而弄壞了的例如下: 孟浩然《送元公至鄂渚》詩雲: 岘首辭蛟浦,江邊問鶴樓。
又孟浩然《送謝錄事之越》詩雲: 想到耶溪日,應探禹穴奇。
這裡他所說的鶴樓,分明是黃鶴樓,我們也不曾聽見黃鶴樓可以簡稱鶴樓。
孟老先生卻受了五言的限制,不得不硬割去一個字,稱為鶴樓。
他所說的耶溪,分明是若耶溪,他也被五言所限,不得不硬割去一個字,稱為耶溪。
豈知這兩個字是不能割裂的,割裂了,就不成文。
這是一個舊詩受束縛而弄壞了的好例。
孟浩然是被五言所限,割裂地名,去就固定詩的格式。
卻是又有人要作七言詩,嫌字不夠,硬把不須要的字裝上去,湊成七個字。
這一類的詩很多很多,而其中最好的一個例,就是明人李攀龍的《明妃曲》,他的詩雲: 天山雪後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
醉後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
這一首詩真好笑。
它每句的開頭兩個字都可以拿去。
我們把它拿去了,就變了一首五言絕句比較的更好。
讀者請看下文罷: 雪後北風寒,琵琶馬上彈。
不知青海月,猶作漢宮看。
如此豈不是更好些嗎!當時李攀龍作這首詩,不知是先立意要作七絕,便作成這首壞詩呢,還是無意中作成這一首壞詩?總之,被我們說穿了,總覺得是每句頭上拿去了兩個字比較的好些。
也許有人說:第一句“天山”二字是指示明妃所在的地方,是不可拿去的。
其實不然,下面有“青海”二字,也是指示明妃所在的地方,那麼,隻要有一處指示她所在的地方,已經夠了,何必要重複。
也許有人說:“抱得”二字不可割去。
這話也不對,抱得二字有了不嫌多,沒有的也不嫌少。
至于“醉後”二字就很可以删去,“徘徊”二字那就更無聊了。
這個例剛巧和前一個例相反,而受束縛的害處,兩個例都很顯著。
我們看了這兩個例,已可以得到适當的了解。
如今再舉一個關于平仄的束縛的例如下,我在小時候就讀熟了袁凱的一首詩如下: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别語,隻道早還鄉。
(《京師得家書》) 那時候隻覺得這首詩好,卻不知道袁凱是何時何地人。
稍後,已經知道袁凱是明初時人,是華亭人,但還不曾懷疑這首詩中有一個被後人改的字。
再過了幾時,讀影印原刻的《袁海叟集》,見這首詩的第一句是作“江水一千裡”。
我因此想到作“一千裡”是對的,作“三千裡”
又如下面一首詩雲: 冷雨疏煙做晚涼,雨餘明月吐清光。
始知浴罷天然美,不用雲羅助晚妝。
(《雨後》) 這首詩有情感,有思想,但是它的思想是新思想,就是所謂裸體美。
這種思想在五十年前,甚至于二十年前的中國,是不會産生的。
這首詩的作者乃是我自己。
我很荒謬,把我自己的詩拿來做例。
我很鄭重地向讀者聲明:我并沒有其他的用意,隻不過在寫這本書時,偶然想不起别的詩,隻偶然想到這一首詩罷。
援梁任公著書把自己寫在書中的前例,想讀者對于我當不見怪罷! 閑話少說,且說我們把這兩首詩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思想是應該新而不應該舊了。
倘然我們現在作詩,還是李商隐的那種思想,那就一定沒有多少價值,何況舊的思想還有時和新時代的潮流有顯著的沖突哩! 第七節 事實新舊的問題 我們在前面也已說過,作詩是以情感為主,不是以事實為主,然詩的中間也許有事實夾雜在裡面。
例如杜甫的詩雲: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首詩有情感,有事實,但是它中間的事實是李唐天寶時代的事實,而不是現代的事實。
又如于右任的詩雲: 存且偷生死更悲,餘收爾骨爾尤誰? 平生慷慨争民黨,一戰倉皇委義旗。
罴虎連雲思将帥,流亡載道泣孤嫠。
良心痛苦吾能說,又到雞鳴午夜時。
(《義旗》) (按:此詩為民國二年作,紀讨袁失敗事) 這首詩有情感,有事實。
但是它中間的事實,是民國時代的事實。
雖然離開現在也有十八年了,但是比着天寶時代的事,總覺是近得多,所以于先生的詩在現代的價值比杜先生要高得多。
我們讀了這兩首詩,可以知道生在現代的人應該記現代的事了。
第八節 體裁新舊的問題 體裁新舊的問題,我在前面早已說過,隻以受束縛不受束縛為标準,不管是什麼體裁都是可以的。
現在舉幾個舊詩中因受束縛而弄壞了的例如下: 孟浩然《送元公至鄂渚》詩雲: 岘首辭蛟浦,江邊問鶴樓。
又孟浩然《送謝錄事之越》詩雲: 想到耶溪日,應探禹穴奇。
這裡他所說的鶴樓,分明是黃鶴樓,我們也不曾聽見黃鶴樓可以簡稱鶴樓。
孟老先生卻受了五言的限制,不得不硬割去一個字,稱為鶴樓。
他所說的耶溪,分明是若耶溪,他也被五言所限,不得不硬割去一個字,稱為耶溪。
豈知這兩個字是不能割裂的,割裂了,就不成文。
這是一個舊詩受束縛而弄壞了的好例。
孟浩然是被五言所限,割裂地名,去就固定詩的格式。
卻是又有人要作七言詩,嫌字不夠,硬把不須要的字裝上去,湊成七個字。
這一類的詩很多很多,而其中最好的一個例,就是明人李攀龍的《明妃曲》,他的詩雲: 天山雪後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
醉後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
這一首詩真好笑。
它每句的開頭兩個字都可以拿去。
我們把它拿去了,就變了一首五言絕句比較的更好。
讀者請看下文罷: 雪後北風寒,琵琶馬上彈。
不知青海月,猶作漢宮看。
如此豈不是更好些嗎!當時李攀龍作這首詩,不知是先立意要作七絕,便作成這首壞詩呢,還是無意中作成這一首壞詩?總之,被我們說穿了,總覺得是每句頭上拿去了兩個字比較的好些。
也許有人說:第一句“天山”二字是指示明妃所在的地方,是不可拿去的。
其實不然,下面有“青海”二字,也是指示明妃所在的地方,那麼,隻要有一處指示她所在的地方,已經夠了,何必要重複。
也許有人說:“抱得”二字不可割去。
這話也不對,抱得二字有了不嫌多,沒有的也不嫌少。
至于“醉後”二字就很可以删去,“徘徊”二字那就更無聊了。
這個例剛巧和前一個例相反,而受束縛的害處,兩個例都很顯著。
我們看了這兩個例,已可以得到适當的了解。
如今再舉一個關于平仄的束縛的例如下,我在小時候就讀熟了袁凱的一首詩如下: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别語,隻道早還鄉。
(《京師得家書》) 那時候隻覺得這首詩好,卻不知道袁凱是何時何地人。
稍後,已經知道袁凱是明初時人,是華亭人,但還不曾懷疑這首詩中有一個被後人改的字。
再過了幾時,讀影印原刻的《袁海叟集》,見這首詩的第一句是作“江水一千裡”。
我因此想到作“一千裡”是對的,作“三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