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詩的基本知識
關燈
小
中
大
柳屯田及王、謝所發生的感慨。
所以前兩首沒有情感,後兩首有情感。
前兩首看似議論縱橫,其實細細一讀,便覺毫無意味;後兩首看似平淡,其實越是細讀越覺得好。
我們從這一點看去,詠史詩與吊古詩可以分别得清楚,而是詩、非詩也可以分别得清楚了。
第二種是詠物詩與比興詩不容易分别。
所謂詠物詩是立在客觀的地位記一物件,所謂比興詩是作者寫他對于此物所發生的感慨,或借此物以抒寫他的感慨。
照詩學原理說:比興詩是詩,而詠物詩不是詩。
不過在舊詩裡兩者極不容易分别,現在舉兩首詩為例,如下: 元好問 山居雜詩之一 瘦竹藤斜挂,叢花草亂生。
林高風有态,苔滑水無聲。
蘇轼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怅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我們拿這兩首詩細細的比較,就可以明白:前一首寫竹,寫藤,寫花,寫草,寫林,寫風,寫苔,寫水,雖然寫得好,然都沒有和人發生關系。
所以說它是詠物詩。
後一首寫梨花,卻是從梨花而感覺到人生無幾時。
所以說它是比興詩。
我們拿這兩首詩比較起來,自然是覺得後一首比前一首好。
為什麼呢?前一首沒有作者的情感,後一首有作者的情感。
竟可以說前一首不是詩,後一首是詩。
第三種是紀事詩與感事詩不容易分别。
所謂紀事詩是立在客觀的地位記一件事,所謂感事詩是作者抒寫他對于此事所發生的感慨。
而在舊詩裡也很不容易分别。
現在舉兩首詩為例如下: 範成大 田園雜興之一 昨遣長須借踏車,小池須水引鳴蛙。
今朝一雨添新漲,便合翻泥種藕花。
陸遊 劍門道中遇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我們把這兩首詩比較一比較看:前一首隻不過是呆闆地記一件田家得雨的事,後一首除了記事以外,更有作者的情感在裡面,不單是記出門遇雨的事。
我們照前例說,當然是覺前一首不好,後一首好。
也竟可以說前一首不是詩,後一首是詩。
第四種是假情感與真情感不容易分别。
前面所說的是關于無情感與有情感的辨别,已經是不容易了;還有假情感與真情感,那更不容易分别。
當然是要真情感,才算是好詩;假情感無論如何,不能算是好詩,也可以說不是詩。
譬如真哭,真笑,無論如何,都可以感動人;假哭,假笑,不但是不能感動人,有時反惹起人家的厭惡。
假哭,假笑,對于閱曆深的人不能瞞過,對于閱曆不深的就容易瞞過。
詩中的假情感,對于讀詩多的人也不能瞞過,對于讀詩不多的人也容易瞞過,兩者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說這一點是最不容易辨别的。
我們要辨别它,除了多讀以外,也沒有第二個法子。
現舉兩詩為例如下: 沈德潛 塞下曲 千重沙碛萬重山,三載燒荒未拟還。
流盡征夫眼中血,誰人月下唱《陽關》? 蔣超 金陵舊院 錦繡歌殘翠黛塵,樓台已盡曲池湮。
荒煙一種瓢兒菜,獨占秦淮舊日春。
這兩首詩,我們讀了,總覺得後一首字字都是從心坎中流出,十分深切;前一首就不免是表面上的話,很是浮淺。
這裡一真一假,絕對不能混淆,不過在讀詩不多的人也許被它瞞過。
讀者讀完了上面的話,對于詩與非詩總可以有相當的了解。
我們把詩與非詩辨别清楚了,然後提筆作詩,就不至于作成非詩了。
第四節 新詩與舊詩 新詩與舊詩,好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舊詩已被人家打倒了,而新詩還沒有建設起來,于是就使得作詩的人發生幾個疑問: 1.新詩真是作不好? 2.新詩産生的時代還不久,還沒有到成熟的時期? 3.舊詩自有其永遠不消滅的價值? 4.因為時代的關系,舊詩已成為冢中的枯骨? 這幾個問題如何答複呢?我的意見是如下。
詩的體裁有新舊,作詩的對象有新舊,而詩的原理無新舊。
能合于原理的無論新舊都好,不合于原理的無論新舊都不好。
汗牛充棟的木版線裝的舊詩集,曰某某齋詩稿,曰某某軒詩草,當然十有八九是無病的呻吟;而一本一本鉛印的圖案畫簿面的新詩集,稀奇特别的名稱,也不見得十之八九是有病的呻吟。
這是什麼道理呢?大概所有不大好的作品,就是不合詩的原理罷!其中一二好的作品,不管是新,是舊,自然能夠存在的,都是合于詩的原理的。
說到詩的原理,舊的作詩者十個就有九個半說不出,不過其中高明的作者作起詩來,自然能與詩理暗合。
新的作者十個之中倒有七八個能說,不過其中不高明的,作起詩來卻與原理背道而馳,這也許是患了能說不能行的老毛病罷! 所
所以前兩首沒有情感,後兩首有情感。
前兩首看似議論縱橫,其實細細一讀,便覺毫無意味;後兩首看似平淡,其實越是細讀越覺得好。
我們從這一點看去,詠史詩與吊古詩可以分别得清楚,而是詩、非詩也可以分别得清楚了。
第二種是詠物詩與比興詩不容易分别。
所謂詠物詩是立在客觀的地位記一物件,所謂比興詩是作者寫他對于此物所發生的感慨,或借此物以抒寫他的感慨。
照詩學原理說:比興詩是詩,而詠物詩不是詩。
不過在舊詩裡兩者極不容易分别,現在舉兩首詩為例,如下: 元好問 山居雜詩之一 瘦竹藤斜挂,叢花草亂生。
林高風有态,苔滑水無聲。
蘇轼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怅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我們拿這兩首詩細細的比較,就可以明白:前一首寫竹,寫藤,寫花,寫草,寫林,寫風,寫苔,寫水,雖然寫得好,然都沒有和人發生關系。
所以說它是詠物詩。
後一首寫梨花,卻是從梨花而感覺到人生無幾時。
所以說它是比興詩。
我們拿這兩首詩比較起來,自然是覺得後一首比前一首好。
為什麼呢?前一首沒有作者的情感,後一首有作者的情感。
竟可以說前一首不是詩,後一首是詩。
第三種是紀事詩與感事詩不容易分别。
所謂紀事詩是立在客觀的地位記一件事,所謂感事詩是作者抒寫他對于此事所發生的感慨。
而在舊詩裡也很不容易分别。
現在舉兩首詩為例如下: 範成大 田園雜興之一 昨遣長須借踏車,小池須水引鳴蛙。
今朝一雨添新漲,便合翻泥種藕花。
陸遊 劍門道中遇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我們把這兩首詩比較一比較看:前一首隻不過是呆闆地記一件田家得雨的事,後一首除了記事以外,更有作者的情感在裡面,不單是記出門遇雨的事。
我們照前例說,當然是覺前一首不好,後一首好。
也竟可以說前一首不是詩,後一首是詩。
第四種是假情感與真情感不容易分别。
前面所說的是關于無情感與有情感的辨别,已經是不容易了;還有假情感與真情感,那更不容易分别。
當然是要真情感,才算是好詩;假情感無論如何,不能算是好詩,也可以說不是詩。
譬如真哭,真笑,無論如何,都可以感動人;假哭,假笑,不但是不能感動人,有時反惹起人家的厭惡。
假哭,假笑,對于閱曆深的人不能瞞過,對于閱曆不深的就容易瞞過。
詩中的假情感,對于讀詩多的人也不能瞞過,對于讀詩不多的人也容易瞞過,兩者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說這一點是最不容易辨别的。
我們要辨别它,除了多讀以外,也沒有第二個法子。
現舉兩詩為例如下: 沈德潛 塞下曲 千重沙碛萬重山,三載燒荒未拟還。
流盡征夫眼中血,誰人月下唱《陽關》? 蔣超 金陵舊院 錦繡歌殘翠黛塵,樓台已盡曲池湮。
荒煙一種瓢兒菜,獨占秦淮舊日春。
這兩首詩,我們讀了,總覺得後一首字字都是從心坎中流出,十分深切;前一首就不免是表面上的話,很是浮淺。
這裡一真一假,絕對不能混淆,不過在讀詩不多的人也許被它瞞過。
讀者讀完了上面的話,對于詩與非詩總可以有相當的了解。
我們把詩與非詩辨别清楚了,然後提筆作詩,就不至于作成非詩了。
第四節 新詩與舊詩 新詩與舊詩,好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舊詩已被人家打倒了,而新詩還沒有建設起來,于是就使得作詩的人發生幾個疑問: 1.新詩真是作不好? 2.新詩産生的時代還不久,還沒有到成熟的時期? 3.舊詩自有其永遠不消滅的價值? 4.因為時代的關系,舊詩已成為冢中的枯骨? 這幾個問題如何答複呢?我的意見是如下。
詩的體裁有新舊,作詩的對象有新舊,而詩的原理無新舊。
能合于原理的無論新舊都好,不合于原理的無論新舊都不好。
汗牛充棟的木版線裝的舊詩集,曰某某齋詩稿,曰某某軒詩草,當然十有八九是無病的呻吟;而一本一本鉛印的圖案畫簿面的新詩集,稀奇特别的名稱,也不見得十之八九是有病的呻吟。
這是什麼道理呢?大概所有不大好的作品,就是不合詩的原理罷!其中一二好的作品,不管是新,是舊,自然能夠存在的,都是合于詩的原理的。
說到詩的原理,舊的作詩者十個就有九個半說不出,不過其中高明的作者作起詩來,自然能與詩理暗合。
新的作者十個之中倒有七八個能說,不過其中不高明的,作起詩來卻與原理背道而馳,這也許是患了能說不能行的老毛病罷!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