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總論

關燈
,西域畫像,接踵而至。

    魏之先世,本有鑿石為廟之風。

    (見《魏書·禮志》)佛教又重偶像,故能緻此奇偉。

    武州諸像,未識是否為難提等五人所造。

    然至今石質剝落,間有影迹模糊,近而即之,一若無有,遠而睇之,神态宛在者,正與所謂“遠視炳然,轉近轉微”之說相合,則真足代表五世紀東方美術之一斑也。

     景明初,世宗诏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後營石窟二所。

    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

    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斬山二十三丈。

    至大長秋卿王質,謂斬山太高,費功難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

    永平中,中尹劉騰,奏為世宗複造石窟一,凡為三所。

    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工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

    (卷同上) 景明在遷洛之後,去複法之歲,約五十年,則伊阙石窟後于武州石窟,亦約五十年。

    從景明元年(西五〇〇)至正光四年(西五二三),其間二十四年,僅造窟三所,已費工如此,武州石窟,奚止三所,則其工程之巨可知矣。

     《水經注》漯水條下:其水又東北流注武州川水,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祇洹舍,并諸窟室,比邱尼所居也。

    其水又東轉徑靈岩南,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川水又東南流出山。

    《魏土地記》曰:平城西三十裡,武州塞口者也。

    (校本卷十三) 《水經注》撰于後魏太和之世,去石窟寺之建,不過四五十年,其所記載,至可信據。

    據《魏書》則昙曜所鑿者隻五所,而此已曰“山堂水殿,煙寺相望”,可知昙曜開山以後,鑿者甚衆,皆在郦道元注《水經》以前,而不盡在齊、隋以後。

    又曰“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則當年景色,美麗可想。

    武州川水自西北來,先經石祇洹舍,則今石佛寺以西諸窟,必有比邱尼所居之遺迹,惜不能指其處矣。

    其水東轉所徑之處為靈岩,是靈岩者本地名。

    有稱石窟寺為靈岩寺者,寺因地得名也。

     《續高僧傳·元魏北台恒安石窟通樂寺沙門釋昙曜傳》:釋昙曜,未詳何許人也。

    少出家,攝行堅貞,風鑒閑約,以元魏和平年,任北台昭元統,綏輯僧衆,妙得其心。

    住恒安石窟通樂寺,即魏帝之所造也。

    去恒安西北三十裡,武州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靈岩。

    龛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

    面别镌像,窮諸巧麗;龛别異狀,駭動人神。

    栉比相連,三十餘裡。

    東頭僧寺恒供千人,碑碣見存,未卒陳委。

    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浩,令帝崇重道士寇謙之,拜為天師,珍敬老氏,虔劉釋種,焚毀寺塔。

    至庚寅年太武感緻疠疾,方始開悟。

    帝既心悔,誅夷崔氏。

    至壬辰年,太武雲崩,子文成立(子,應依《開元釋教錄》作孫),即起塔寺,搜訪經典。

    毀法七載,三寶還興。

    曜慨前陵廢,欣今重複,以和平三年壬寅(此七字照《開元釋教錄》加入),故于北台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付法藏傳,并淨土經,流通後賢,意存無絕。

    (卷一) “魏帝所造”,魏文成帝所造也。

    文成以前塔寺,既為太武所毀,則此靈岩石窟,必為文成複法以後所造,蓋即昙曜白帝所造也。

    曰“東頭僧寺,恒供千人”,疑即今石佛寺東之最大石窟,然已荒落不堪矣。

    既曰通樂,又曰靈岩,則寺非一寺,名非一名,記載缺略,至為可憾。

    此傳成于貞觀十九年,當西曆之六百四十五年,《古今譯經圖記》、《開元釋教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均沿用其文。

    《貞元釋教錄》,成于西曆八百年,而于“碑碣見存,未卒陳委”二語,亦複沿用,未識當時碑碣,果否有流傳也。

    清初迄今,不過三百年,而道旁摩崖諸碑,已無一可辨。

    蓋此山之石,松而易泐,不耐風雨,造像猶可,刻碑未見其能永年也。

     《大唐内典錄·後魏元氏翻傳佛經錄》:元氏之先,北代雲中虜也。

    西晉之亂,有拓拔廬,出居晉樓煩地,晉即封為代王。

    至廬孫拾翼鞬,或言涉珪,《魏史》雲即道武皇帝,魏之太祖也,改号神瑞元年,當晉孝武太元元年也,出據朔州東三百裡,築城立邑,号為恒安之都。

    為苻秦護軍,堅敗後,乃即真号。

    生知信佛,興建大寺。

    恒安郊西大谷石壁,皆鑿為窟,高十餘丈,東西三十裡,栉比相連,其數衆矣。

    谷東石碑見在,紀其功績,不可以算也。

    其碑略雲,自魏國所統赀賦,并成石龛,故其規度宏遠,所以神功逾久而不朽也。

    (卷四) 神瑞元年(西四一四)當晉安帝之義熙十年,非晉孝武太元元年也(西三七六),其間相去,幾四十年。

    改号神瑞者,是魏太宗,非魏太祖也,其間相去,亦三十年。

    《大唐内典錄》皆誤。

    魏太祖天興元年(西三九八)始自雲中徙都平城,即今大同縣,所謂恒安之都也。

    《魏書·釋老志》,天興元年,下诏敕有司于京城始作五級佛圖,太宗踐位,始于京邑四方,建立圖像。

    曰京城五級佛圖,則郊西石窟寺,必非建于太祖天興之世也。

    曰京邑四方建立圖像,則謂郊西石窟寺建于太宗神瑞之世,亦非絕無影響。

    然未有确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