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疑之據。
《釋老志》明謂文成複法以後昙曜白帝所鑿,魏收北齊人,《魏書·釋老志》著于北齊天保元年(西五五〇),去後魏之世至近,去昙曜開山之歲,亦不過百年,其言至為可據。
《大唐内典錄》撰于麟德元年,當西曆之六百六十四年。
雲“谷東石碑見在”,此碑當即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時所見之碑。
碑稱魏國,并言神功久而不朽,則疑非魏碑,或齊隋以後之碑也,惜乎今不可得見矣。
是錄與《續高僧傳》,皆言石窟相連,三十餘裡,以今考之,實無此數,則石窟圮夷者衆矣。
特未知撰者有信口大言否耳。
外人譏吾國遊記,裡數至不足據,此或其一端也。
《雍正朔平府志·古迹·左雲縣石佛寺》:在縣東九十裡雲岡堡,又名佛窯山。
傳自後魏拓拔氏時,始于神瑞,終于正光,凡七帝,曆百十餘年。
規制甚宏,原寺十所:一曰同升,二曰靈光,三曰鎮國,四曰護國,五曰崇福,六曰童子,七曰能仁,八曰華嚴,九曰天宮,十曰兜率。
其中有元載所造石佛二十龛。
石窯千孔,佛像萬尊,由隋唐曆宋元,樓閣層淩,樹木蓊郁,俨然為一方勝概。
迤東數武,有石窦噴水,清冽可飲,行道多藉焉。
題曰石窟寒泉,即四景之寒泉靈境也。
康熙三十五年冬,聖祖仁皇帝西征回銮幸寺,禦書扁額“莊嚴法相”四字。
(卷三) 武州石佛寺,唐以前均稱石窟寺,今《山西通志》亦稱石窟十寺。
曰“始于神瑞,終于正光”,不知何所據。
然康熙《通志》已言之,或《明志》沿《大唐内典錄》神瑞元年之說及《魏書·釋老志》正光四年之說而雲然欤?神瑞之說,辨已見前;正光之說,乃指伊阙石窟,非武州石窟也。
十寺之名,亦見康熙《通志》,未知其為魏寺乎,抑隋唐以後所建之寺乎?曰“中有元載所造石佛二十龛”,康熙《通志》作元載所修石佛十二龛,雍正《通志》則曰内有元時石佛二十龛,光緒《通志》因之。
修者修其所本有,造者造其所本無,未知是造乎修乎,元載是否即元時,二十與十二孰當,無可考也。
曰“由隋唐曆宋元”者,筆誤也。
由遼迄金,三百餘年,大同朔平,終非宋有,則此中石窟,宋人何嘗夢見。
“石窟寒泉”,或作石窯寒泉,窟、窯形近易混。
今猶有水湧出,亦在道旁一巨窟中也。
“西征回銮”者,康熙帝西征厄魯特噶爾丹回銮,由歸化城入口,志稱其以十二月初十日次左雲縣,駐跸生員範澎宅,十一日幸雲風石佛寺雲。
今禦書扁額猶在。
《雍正朔平志》,載清人題詠甚多,附錄如後,以當軒之采。
胡文華《遊石窟寺》 西林天竺迹,春日上方遊。
片石三千界,微塵四部洲。
香花金粟現,鐘磬白雲悠。
俯此群生劫,何緣彼岸舟。
孫魯《重陽後一日過雲岡次曹侍郎韻》(曹溶,秀水人,康熙初大同守道) 郊原秋色滿山椒,出郭盤崖石蹬遙。
巒隐旃檀藏寶相,碑殘拓拔紀前朝。
雕甍丹臒開金刹,月渚依微湧海潮。
披拂霜華尋鹫嶺,西風馬首上苕荛。
(此首并見《康熙山西志》卷三十二) 王儀《石佛寺》二首 巉崖暫憩嘯臨風,卻愛空樓望不窮。
淡淡湍煙移嶂岫,泠泠倒水出溪。
碑遺古院神工罕,經曬高台夕梵同。
淨接青蓮天地辟,石床深洞月朦胧。
千仞孤峰百尺樓,雲天高并兩悠悠。
西秦風雨當軒夢,北魏煙岚半偈收。
更有寒山支介石,豈無輪海泛虛舟。
遠鷗獨立坡沙淺,分得尋常幾點秋。
王度《雲岡佛閣》 聳峰危閣與天齊,俯瞰塵寰處處低。
億萬化身開絕嶂,三千法界作丹梯。
乾坤再辟雷初奮,海嶽重光月指迷。
(指西征回銮)我欲淩虛朝玉陛,好從靈鹫問金泥。
劉士銘《石泉靈境》(劉宛平人,雍正間朔平知府) 崒嵂崇岡遠潑藍,天容樹色落寒潭。
千尋翠壁雲為幔,丈六金身石作龛。
在昔鸾旗朝鹫嶺,于今水月照瞿昙。
靈湫清澈渾如鏡,手把龍團望朔南。
趙允烜《雲岡石佛寺》(趙閩人) 雲岡遙望近蓮台,勝概留人去複回。
色界有堂皆法相,化身無石不如來。
楣題鳳篆龍飛額(指康熙禦書),夢入金光目絕埃。
剞劂料非人力就,昔年端得五丁開。
鄭中選《前題和韻》 偶然登眺上樓台,蒼翠層層至北回。
峭壁遠從天際削,禦書遙自日邊來。
寒泉清冽多幽緻,劃石煙籠絕俗埃。
不是神靈能效順,化身億萬那從開。
石碣韻《石佛寺》四首 崚嶒龛峇倚雲開,昙影缤紛天際來。
三十二觀随處是,石蓮浮動現金胎。
莖草原從帝釋開,妙同寶月印川來。
推開慧海留生面,億萬恒沙結髻胎。
寶宮傑構五丁開,金粟飛花匝地來。
何處是空何處色,須彌芥子一般胎。
心眼關頭不易開,維摩悟後谒飛來。
飽參玉版三乘愒,笑指摩尼五色胎。
王達善《寒泉靈境》 一脈元從石罅來,湛于秋境綠于苔。
羌人不解煎茶法,下馬争分滌酒杯。
(以上均見卷十二) *** [1]載于《東方雜志》第十六卷第二、三号(1919年2、3月)。
據校訂本校訂,并加了标點。
《釋老志》明謂文成複法以後昙曜白帝所鑿,魏收北齊人,《魏書·釋老志》著于北齊天保元年(西五五〇),去後魏之世至近,去昙曜開山之歲,亦不過百年,其言至為可據。
《大唐内典錄》撰于麟德元年,當西曆之六百六十四年。
雲“谷東石碑見在”,此碑當即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時所見之碑。
碑稱魏國,并言神功久而不朽,則疑非魏碑,或齊隋以後之碑也,惜乎今不可得見矣。
是錄與《續高僧傳》,皆言石窟相連,三十餘裡,以今考之,實無此數,則石窟圮夷者衆矣。
特未知撰者有信口大言否耳。
外人譏吾國遊記,裡數至不足據,此或其一端也。
《雍正朔平府志·古迹·左雲縣石佛寺》:在縣東九十裡雲岡堡,又名佛窯山。
傳自後魏拓拔氏時,始于神瑞,終于正光,凡七帝,曆百十餘年。
規制甚宏,原寺十所:一曰同升,二曰靈光,三曰鎮國,四曰護國,五曰崇福,六曰童子,七曰能仁,八曰華嚴,九曰天宮,十曰兜率。
其中有元載所造石佛二十龛。
石窯千孔,佛像萬尊,由隋唐曆宋元,樓閣層淩,樹木蓊郁,俨然為一方勝概。
迤東數武,有石窦噴水,清冽可飲,行道多藉焉。
題曰石窟寒泉,即四景之寒泉靈境也。
康熙三十五年冬,聖祖仁皇帝西征回銮幸寺,禦書扁額“莊嚴法相”四字。
(卷三) 武州石佛寺,唐以前均稱石窟寺,今《山西通志》亦稱石窟十寺。
曰“始于神瑞,終于正光”,不知何所據。
然康熙《通志》已言之,或《明志》沿《大唐内典錄》神瑞元年之說及《魏書·釋老志》正光四年之說而雲然欤?神瑞之說,辨已見前;正光之說,乃指伊阙石窟,非武州石窟也。
十寺之名,亦見康熙《通志》,未知其為魏寺乎,抑隋唐以後所建之寺乎?曰“中有元載所造石佛二十龛”,康熙《通志》作元載所修石佛十二龛,雍正《通志》則曰内有元時石佛二十龛,光緒《通志》因之。
修者修其所本有,造者造其所本無,未知是造乎修乎,元載是否即元時,二十與十二孰當,無可考也。
曰“由隋唐曆宋元”者,筆誤也。
由遼迄金,三百餘年,大同朔平,終非宋有,則此中石窟,宋人何嘗夢見。
“石窟寒泉”,或作石窯寒泉,窟、窯形近易混。
今猶有水湧出,亦在道旁一巨窟中也。
“西征回銮”者,康熙帝西征厄魯特噶爾丹回銮,由歸化城入口,志稱其以十二月初十日次左雲縣,駐跸生員範澎宅,十一日幸雲風石佛寺雲。
今禦書扁額猶在。
《雍正朔平志》,載清人題詠甚多,附錄如後,以當軒之采。
胡文華《遊石窟寺》 西林天竺迹,春日上方遊。
片石三千界,微塵四部洲。
香花金粟現,鐘磬白雲悠。
俯此群生劫,何緣彼岸舟。
孫魯《重陽後一日過雲岡次曹侍郎韻》(曹溶,秀水人,康熙初大同守道) 郊原秋色滿山椒,出郭盤崖石蹬遙。
巒隐旃檀藏寶相,碑殘拓拔紀前朝。
雕甍丹臒開金刹,月渚依微湧海潮。
披拂霜華尋鹫嶺,西風馬首上苕荛。
(此首并見《康熙山西志》卷三十二) 王儀《石佛寺》二首 巉崖暫憩嘯臨風,卻愛空樓望不窮。
淡淡湍煙移嶂岫,泠泠倒水出溪。
碑遺古院神工罕,經曬高台夕梵同。
淨接青蓮天地辟,石床深洞月朦胧。
千仞孤峰百尺樓,雲天高并兩悠悠。
西秦風雨當軒夢,北魏煙岚半偈收。
更有寒山支介石,豈無輪海泛虛舟。
遠鷗獨立坡沙淺,分得尋常幾點秋。
王度《雲岡佛閣》 聳峰危閣與天齊,俯瞰塵寰處處低。
億萬化身開絕嶂,三千法界作丹梯。
乾坤再辟雷初奮,海嶽重光月指迷。
(指西征回銮)我欲淩虛朝玉陛,好從靈鹫問金泥。
劉士銘《石泉靈境》(劉宛平人,雍正間朔平知府) 崒嵂崇岡遠潑藍,天容樹色落寒潭。
千尋翠壁雲為幔,丈六金身石作龛。
在昔鸾旗朝鹫嶺,于今水月照瞿昙。
靈湫清澈渾如鏡,手把龍團望朔南。
趙允烜《雲岡石佛寺》(趙閩人) 雲岡遙望近蓮台,勝概留人去複回。
色界有堂皆法相,化身無石不如來。
楣題鳳篆龍飛額(指康熙禦書),夢入金光目絕埃。
剞劂料非人力就,昔年端得五丁開。
鄭中選《前題和韻》 偶然登眺上樓台,蒼翠層層至北回。
峭壁遠從天際削,禦書遙自日邊來。
寒泉清冽多幽緻,劃石煙籠絕俗埃。
不是神靈能效順,化身億萬那從開。
石碣韻《石佛寺》四首 崚嶒龛峇倚雲開,昙影缤紛天際來。
三十二觀随處是,石蓮浮動現金胎。
莖草原從帝釋開,妙同寶月印川來。
推開慧海留生面,億萬恒沙結髻胎。
寶宮傑構五丁開,金粟飛花匝地來。
何處是空何處色,須彌芥子一般胎。
心眼關頭不易開,維摩悟後谒飛來。
飽參玉版三乘愒,笑指摩尼五色胎。
王達善《寒泉靈境》 一脈元從石罅來,湛于秋境綠于苔。
羌人不解煎茶法,下馬争分滌酒杯。
(以上均見卷十二) *** [1]載于《東方雜志》第十六卷第二、三号(1919年2、3月)。
據校訂本校訂,并加了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