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也裡可溫與景教之異同
關燈
小
中
大
則并此六寺之名而不可考矣。
據至順《鎮江志》卷九寺院類,雲山、聚明、四渎安、甘泉等寺外,尚有大光明寺,在丹陽館南,元貞元年安馬吉思建;大法興寺,在通吳門外福田山,亦也裡可溫寺。
鐵甕門為吳大帝所築,洪武元年改建磚城。
西津豎土山,當時已改呼為銀山,以與金山相對。
也裡可溫義阡者,系教中人墓地,潘昂霄碑所謂“營隙為侪類葬區”者即指此也。
未識此七百年前之義阡,當日十字墓碑林立者,今地下猶有遺迹否?論理則不能無也。
夫景教碑之沈霾,亦千載而始出,未出以前,固無人知景教流行中國如此之盛也。
完澤丞相謂公以好心建七寺奏聞,玺書護持,仍撥賜江南官田三十頃,又益置浙西民田三十四頃,為七寺常住。
公任鎮江五年,連興土木之役,秋毫無擾于民。
家之人口受戒者,悉為也裡可溫,迎禮佛國,馬裡哈昔牙、麻兒失理河、必思忽八,闡揚妙義,安奉經文,而七寺道揚,始為大備。
且敕子孫流水住持,舍利八世業也,謹不可廢。
條示訓誡,為似續無窮計,益可見公之用心矣。
因緝其所聞為記。
(續前完) 梁相系一儒學教授,于也裡可溫之教義,未必了然,故其所為文,習用佛國道場諸詞,然已明言“與天竺寂滅之教不同”矣。
抑有疑者:萬曆《鎮江志》本修于利瑪窦東來之後,主其事者為知府王應麟。
王于萬曆十九、二十年間,曾任南雄知州,與利子往還甚密。
其後利子卒于京邸,王适為順天府尹,利子墓記,即王所著。
以此關系,十字之說,當必饫聞。
顧何以王修《鎮江志》時,對于舊《志》“十字”諸文,竟削而不載?意者,王未見舊《志》耶?(阮元言此書自明以來藏書家絕無著錄之者,洵為罕觏之秘笈雲)抑太守名總其成,實未暇檢校舊《志》耶?不然,以利子輩考古之勤,聞人言汴梁昔有十字教,尚即遣人千裡馳訪;(見艾儒略著《利瑪窦行實》)豈方志有述,而不共相追求者?幸丹徒包氏彙刻宋元舊志,而也裡可溫之為基督教,乃多一鐵證也。
關于《大興國寺記》一事,夙聞馬相伯丈言,鎮江有十字碑,中多音譯,三十年前曾見有拓本,忘其名矣。
詢以是否即洪鈞所雲之鎮江北固山下殘碑,不敢斷也。
年前因丹徒柳君肇嘉以詢陳先生善馀,得其覆書,附錄于左,以供參考: 圓庵先生大鑒:戊午秋間,友人章厥生君寄示大著《也裡可溫考》,展讀再三,如獲驚人秘笈,無任佩仰。
今年夏,柳貢和表侄南旋,又以從者增訂三版見示,索隐鈎沈,博學詳說,得未曾有。
朱子詩所雲“舊學商量加邃密”者,執事允足當之矣。
至尊說所疑洪書一節,屢得貢禾書,稱述台端垂詢盛意,茲謹以所知者言之。
記光緒庚寅,洪文卿在歐洲為《〈元史〉譯文證補》,于西史中知鎮江有十字寺碑,因函詢鎮江訓導汪和卿。
汪征其事于周子如先生,子如名伯義,敝邑之宿儒也。
彼時,子如檢得舊錄未完碑文,由汪和卿寄歐;并據子如面稱,曾于北固山下見此碑石雲雲,以告洪使。
洪書于《元世各教名考》雲:“也裡可溫之為天主教,有鎮江北固山下殘碑可證。
”其說之所從來,即由于此。
弟曾見其所錄碑文,自“薛迷思賢”句起,至“公世精其法”句止,以至順《志》大興國寺梁相碑校之,一字不差。
周子如所作《北固山志》卷二,于“大興國寺”下注雲“檢有梁相碑文遺缺,附錄其略”雲雲;于碑文下按語雲:“此碑舊卧山後,今山後灘盡入江,碑亦坍沒。
”是洪書所謂北固山下殘碑者,确系大興國寺碑,無可緻疑也。
惜未将此碑略舉其文,不能使人昭昭耳。
惟弟尚有疑者:大興國寺在夾道巷,當即今之惠安寺巷,故至順《志》有“惠安寺在夾道巷”之文。
其地在鎮江城内藥師庵後,屬于北固前峰西麓之區域,有大城為之限隔。
征諸嘉慶《丹徒縣志》碑目中,即不載其名。
此碑究以何時越中峰北峰而至于瀕江之山後耶?此甚不可知者也。
梁相之《記》,載于至順《志》者,明有“其略曰”三字,是非全文甚明。
校以碑石,當必有刊落之語。
如子如先生錄寄洪使與附注《山志》者,系抄自原石,何以校之元志,語句既毫無增減,文字又一無異同耶?惜此老久歸道山,末由袪
據至順《鎮江志》卷九寺院類,雲山、聚明、四渎安、甘泉等寺外,尚有大光明寺,在丹陽館南,元貞元年安馬吉思建;大法興寺,在通吳門外福田山,亦也裡可溫寺。
鐵甕門為吳大帝所築,洪武元年改建磚城。
西津豎土山,當時已改呼為銀山,以與金山相對。
也裡可溫義阡者,系教中人墓地,潘昂霄碑所謂“營隙為侪類葬區”者即指此也。
未識此七百年前之義阡,當日十字墓碑林立者,今地下猶有遺迹否?論理則不能無也。
夫景教碑之沈霾,亦千載而始出,未出以前,固無人知景教流行中國如此之盛也。
完澤丞相謂公以好心建七寺奏聞,玺書護持,仍撥賜江南官田三十頃,又益置浙西民田三十四頃,為七寺常住。
公任鎮江五年,連興土木之役,秋毫無擾于民。
家之人口受戒者,悉為也裡可溫,迎禮佛國,馬裡哈昔牙、麻兒失理河、必思忽八,闡揚妙義,安奉經文,而七寺道揚,始為大備。
且敕子孫流水住持,舍利八世業也,謹不可廢。
條示訓誡,為似續無窮計,益可見公之用心矣。
因緝其所聞為記。
(續前完) 梁相系一儒學教授,于也裡可溫之教義,未必了然,故其所為文,習用佛國道場諸詞,然已明言“與天竺寂滅之教不同”矣。
抑有疑者:萬曆《鎮江志》本修于利瑪窦東來之後,主其事者為知府王應麟。
王于萬曆十九、二十年間,曾任南雄知州,與利子往還甚密。
其後利子卒于京邸,王适為順天府尹,利子墓記,即王所著。
以此關系,十字之說,當必饫聞。
顧何以王修《鎮江志》時,對于舊《志》“十字”諸文,竟削而不載?意者,王未見舊《志》耶?(阮元言此書自明以來藏書家絕無著錄之者,洵為罕觏之秘笈雲)抑太守名總其成,實未暇檢校舊《志》耶?不然,以利子輩考古之勤,聞人言汴梁昔有十字教,尚即遣人千裡馳訪;(見艾儒略著《利瑪窦行實》)豈方志有述,而不共相追求者?幸丹徒包氏彙刻宋元舊志,而也裡可溫之為基督教,乃多一鐵證也。
關于《大興國寺記》一事,夙聞馬相伯丈言,鎮江有十字碑,中多音譯,三十年前曾見有拓本,忘其名矣。
詢以是否即洪鈞所雲之鎮江北固山下殘碑,不敢斷也。
年前因丹徒柳君肇嘉以詢陳先生善馀,得其覆書,附錄于左,以供參考: 圓庵先生大鑒:戊午秋間,友人章厥生君寄示大著《也裡可溫考》,展讀再三,如獲驚人秘笈,無任佩仰。
今年夏,柳貢和表侄南旋,又以從者增訂三版見示,索隐鈎沈,博學詳說,得未曾有。
朱子詩所雲“舊學商量加邃密”者,執事允足當之矣。
至尊說所疑洪書一節,屢得貢禾書,稱述台端垂詢盛意,茲謹以所知者言之。
記光緒庚寅,洪文卿在歐洲為《〈元史〉譯文證補》,于西史中知鎮江有十字寺碑,因函詢鎮江訓導汪和卿。
汪征其事于周子如先生,子如名伯義,敝邑之宿儒也。
彼時,子如檢得舊錄未完碑文,由汪和卿寄歐;并據子如面稱,曾于北固山下見此碑石雲雲,以告洪使。
洪書于《元世各教名考》雲:“也裡可溫之為天主教,有鎮江北固山下殘碑可證。
”其說之所從來,即由于此。
弟曾見其所錄碑文,自“薛迷思賢”句起,至“公世精其法”句止,以至順《志》大興國寺梁相碑校之,一字不差。
周子如所作《北固山志》卷二,于“大興國寺”下注雲“檢有梁相碑文遺缺,附錄其略”雲雲;于碑文下按語雲:“此碑舊卧山後,今山後灘盡入江,碑亦坍沒。
”是洪書所謂北固山下殘碑者,确系大興國寺碑,無可緻疑也。
惜未将此碑略舉其文,不能使人昭昭耳。
惟弟尚有疑者:大興國寺在夾道巷,當即今之惠安寺巷,故至順《志》有“惠安寺在夾道巷”之文。
其地在鎮江城内藥師庵後,屬于北固前峰西麓之區域,有大城為之限隔。
征諸嘉慶《丹徒縣志》碑目中,即不載其名。
此碑究以何時越中峰北峰而至于瀕江之山後耶?此甚不可知者也。
梁相之《記》,載于至順《志》者,明有“其略曰”三字,是非全文甚明。
校以碑石,當必有刊落之語。
如子如先生錄寄洪使與附注《山志》者,系抄自原石,何以校之元志,語句既毫無增減,文字又一無異同耶?惜此老久歸道山,末由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