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也裡可溫與景教之異同
關燈
小
中
大
馬薛裡吉思之建大興國諸寺,《馬可遊記》載之,謂薛裡吉思為叙利亞人,并疑彼為景教主教。
初以為景教不稱也裡可溫也,嗣見至順《鎮江志·大興國寺記》,稱馬薛裡吉思為也裡可溫,始知“也裡可溫”者,元時基督教之通稱也。
《馬可遊記》謂中國人對于基督教之派别,未嘗分晰,故凡屬基督教者,統稱為十字教,禮堂則統稱十字寺,觀此而益信。
唐景教為聶斯托爾派,非羅馬派,近今東西學者久有定評,餘别有考,茲特述其在元時統稱也裡可溫之例,以概其凡。
至順《鎮江志》:大興國寺,在夾道巷,至元十八年本路副達魯花赤薛裡吉思建,儒學教授梁相記。
其略曰:薛迷思賢,在中原西北十萬餘裡,乃也裡可溫行教之地。
愚問其所謂教者,雲天地有十字寺十二,内一寺佛殿四柱,高四十尺,皆巨木,一柱懸空尺餘,祖師麻兒也裡牙(馬利亞)靈迹,千五(當是三之誤)百餘歲。
今馬薛裡吉思,是其徒也。
教以禮東方為主,與天竺寂滅之教不同。
且大明出于東,四時始于東,萬物生于東,東屬木,主生,故混沌既分,乾坤之所以不息,日月之所以運行,人物之所以蕃盛,一生生之道也,故謂之長生天。
十字者,取像人身,揭于屋,繪于殿,冠于首,佩于胸,四方上下,以是為準。
(卷九。
未完,特分段疏明之) 薛迷思賢,即《元史》之薛迷思幹,“賢”當為“堅”之誤。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作撤麻耳幹;丘長春《西遊記》作耶米思幹,為西北一大城,察哈台所封地。
“堅”與“賢”其形近,傳寫易訛,證一。
《魏書·西域傳》曰悉萬斤,《唐書·西域傳》曰薩末韃,亦曰飒末建,玄奘《西域記》曰飒秣建。
斤、犍、建、堅,其音近,證二。
《元史·太祖紀》:“十六年辛巳,帝攻薛迷思幹等城,并下之。
”《武宗紀》:“至大元年九月,萬戶某來自薛迷思幹城,進呈太祖時所造戶口青冊。
”《曷思麥裡傳》:“太祖親至薛迷思幹,與其主劄剌丁戰,敗之。
”則與碑稱太祖皇帝初得其地之說合,證三。
薛迷思幹為波斯東北地(今屬俄國),景教盛行于波斯,則與碑稱其地行也裡可溫教之說合,證四。
《〈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六,謂《元秘史》作薛米思堅,亦作薛未思加。
連筠簃本無此語,而音譯《元秘史》續集卷一有之,證五。
顧何以謂碑所稱之也裡可溫教為景教,則證以《馬可遊記》。
《遊記》謂鎮江府有景教禮拜寺二所,千二百七十八年,大可汗命景教徒名馬薛裡吉思者為其地長官,寺即其所建。
馬可歐人,對于基督教之源流,必較清晰,大興國寺等,又為其所親見,果為羅馬派,馬可必能辨之。
次證以《景教碑》文:《景教碑》有“東禮趣生榮之路”之文,羅馬派實無是說,而此碑則有“教以禮東方為主”之言;《景教碑》有“判十字以定四方”及“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無拘”諸文,羅馬派亦無是說,而此碑則有“十字者,取像人身,四方上下,以是為準”之語。
謂為景教,其又何疑。
至其所以混稱之由,則因教派大緻相同;其不同者,或在學說之微,或在儀文之末,均為教外人所不辨。
然以論乎地,則景派自波斯傳人,而羅馬派來自歐洲。
以論乎時,則景派傳自唐朝,而羅馬派元時始至,載籍具在,不可或誣。
其為基督之教雖同,其派别本非一緻。
是故元代也裡可溫之相混,系教外人之混稱,非其教派之果一緻也。
錢大昕謂耶稣生于隋開皇之世,竟誤基督為回回。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張冠李戴,今古同譏,無足異已。
記中所謂“一柱懸空尺餘”者,有故事一段,足資印證。
《馬可遊記》第五十一章曰:撒麻耳幹,大城也。
居民耶、回雜處。
其王即大可汁之侄,然殊不睦。
據土人言,城中有一異事:數年前國王曰察哈台,蒙古大可汗胞弟也。
王奉基督教,教徒勢力倍增。
建一寺,寺頂為圓形,中支一柱,柱下盤石,系教徒請于王,得之于某回教寺中者。
時回教人以王右基督而左回,不敢與争。
察哈台死,繼其位者,非基督徒,回人因得請于王,索還奠柱之石。
基督徒許酬以金,回教徒不允
初以為景教不稱也裡可溫也,嗣見至順《鎮江志·大興國寺記》,稱馬薛裡吉思為也裡可溫,始知“也裡可溫”者,元時基督教之通稱也。
《馬可遊記》謂中國人對于基督教之派别,未嘗分晰,故凡屬基督教者,統稱為十字教,禮堂則統稱十字寺,觀此而益信。
唐景教為聶斯托爾派,非羅馬派,近今東西學者久有定評,餘别有考,茲特述其在元時統稱也裡可溫之例,以概其凡。
至順《鎮江志》:大興國寺,在夾道巷,至元十八年本路副達魯花赤薛裡吉思建,儒學教授梁相記。
其略曰:薛迷思賢,在中原西北十萬餘裡,乃也裡可溫行教之地。
愚問其所謂教者,雲天地有十字寺十二,内一寺佛殿四柱,高四十尺,皆巨木,一柱懸空尺餘,祖師麻兒也裡牙(馬利亞)靈迹,千五(當是三之誤)百餘歲。
今馬薛裡吉思,是其徒也。
教以禮東方為主,與天竺寂滅之教不同。
且大明出于東,四時始于東,萬物生于東,東屬木,主生,故混沌既分,乾坤之所以不息,日月之所以運行,人物之所以蕃盛,一生生之道也,故謂之長生天。
十字者,取像人身,揭于屋,繪于殿,冠于首,佩于胸,四方上下,以是為準。
(卷九。
未完,特分段疏明之) 薛迷思賢,即《元史》之薛迷思幹,“賢”當為“堅”之誤。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作撤麻耳幹;丘長春《西遊記》作耶米思幹,為西北一大城,察哈台所封地。
“堅”與“賢”其形近,傳寫易訛,證一。
《魏書·西域傳》曰悉萬斤,《唐書·西域傳》曰薩末韃,亦曰飒末建,玄奘《西域記》曰飒秣建。
斤、犍、建、堅,其音近,證二。
《元史·太祖紀》:“十六年辛巳,帝攻薛迷思幹等城,并下之。
”《武宗紀》:“至大元年九月,萬戶某來自薛迷思幹城,進呈太祖時所造戶口青冊。
”《曷思麥裡傳》:“太祖親至薛迷思幹,與其主劄剌丁戰,敗之。
”則與碑稱太祖皇帝初得其地之說合,證三。
薛迷思幹為波斯東北地(今屬俄國),景教盛行于波斯,則與碑稱其地行也裡可溫教之說合,證四。
《〈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六,謂《元秘史》作薛米思堅,亦作薛未思加。
連筠簃本無此語,而音譯《元秘史》續集卷一有之,證五。
顧何以謂碑所稱之也裡可溫教為景教,則證以《馬可遊記》。
《遊記》謂鎮江府有景教禮拜寺二所,千二百七十八年,大可汗命景教徒名馬薛裡吉思者為其地長官,寺即其所建。
馬可歐人,對于基督教之源流,必較清晰,大興國寺等,又為其所親見,果為羅馬派,馬可必能辨之。
次證以《景教碑》文:《景教碑》有“東禮趣生榮之路”之文,羅馬派實無是說,而此碑則有“教以禮東方為主”之言;《景教碑》有“判十字以定四方”及“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無拘”諸文,羅馬派亦無是說,而此碑則有“十字者,取像人身,四方上下,以是為準”之語。
謂為景教,其又何疑。
至其所以混稱之由,則因教派大緻相同;其不同者,或在學說之微,或在儀文之末,均為教外人所不辨。
然以論乎地,則景派自波斯傳人,而羅馬派來自歐洲。
以論乎時,則景派傳自唐朝,而羅馬派元時始至,載籍具在,不可或誣。
其為基督之教雖同,其派别本非一緻。
是故元代也裡可溫之相混,系教外人之混稱,非其教派之果一緻也。
錢大昕謂耶稣生于隋開皇之世,竟誤基督為回回。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張冠李戴,今古同譏,無足異已。
記中所謂“一柱懸空尺餘”者,有故事一段,足資印證。
《馬可遊記》第五十一章曰:撒麻耳幹,大城也。
居民耶、回雜處。
其王即大可汁之侄,然殊不睦。
據土人言,城中有一異事:數年前國王曰察哈台,蒙古大可汗胞弟也。
王奉基督教,教徒勢力倍增。
建一寺,寺頂為圓形,中支一柱,柱下盤石,系教徒請于王,得之于某回教寺中者。
時回教人以王右基督而左回,不敢與争。
察哈台死,繼其位者,非基督徒,回人因得請于王,索還奠柱之石。
基督徒許酬以金,回教徒不允